2006-03-07 09:49:10天天天藍
走進秦馬俑
秦始皇修築陵墓,是按當時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將生前享有的種種,一一帶到他的地下王國中。而秦人尚大,投入72萬人修陵,塑造陶俑也按真人馬比例,體現大帝國的氣魄。
秦陵地宮中確實殉葬大量嬪妃宮女及工匠,但兵馬俑卻不是以真人製成。秦二世下令凡宮內未育的宮女嬪妃悉數殉葬,且為了防止洩密,凡參與墓內修造的工匠,全部被封殺在墓道內。如今秦陵已挖出修陵人墓地,證實秦始皇從各方徵調數十萬刑徒修陵,並殘殺滅口的事實。
秦兵馬俑估計集千人之力費時10年完成,只是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修建時間。
陶俑的製作人分成中央宮廷工及民間工匠;整個俑坑約費10年完成,陶俑的製作人是同一批人,考古隊共發現87個人名,分成中央宮廷工匠(如:宮得、宮系)及民間工匠(如:咸陽野、咸陽午)。“製作的水準極高,以一個師傅帶10個徒弟來計算,87個師傅就有870名徒弟,因此參與的工匠多達千人。”
兩批人的藝術風格一看就知;其中一名叫宮丙的工匠,就做了45件陶俑,其大體風格一樣。宮廷工匠的陶俑都是勇武力士型,而民間工匠的作品則是五花八門型。
秦俑製作水準高,千人千面千種形態,年老者面容清臒,穩健多謀;壯年者面闊耳大,眉宇飛揚,威猛善斷。工匠應是以參與的其他工匠及守衛兵士為模特兒,雕塑陶俑面目。
戰馬的製作是最成熟的雕塑藝術,堪稱是代表作。其結構準確,靜中有動,秦俑的藝術反映了2千多年前的秦文化,是奠定燦爛漢代文化的基礎,是中國文明發展的關鍵。
製作秦俑的陶土是當地1.2米以下的秦土,篩掉雜質,混合一定比例的砂,以增加陶土硬度及透氣度。
“在燒制時水分全蒸發,收縮比例達10%。由於泥在乾燥及燒成時均會收縮一次,用攝氏950度至1千度的高溫逐漸加熱,才製成陶俑。接著要雕塑與上色,因為原料配製難,火候控制難,收縮比例掌握難,因此製成一具陶俑難度極高。
面目似陝西人民
秦俑的藝術價值,在於“大、多、精、美”及“以靜寓動”;因為製作者注重頭部造型和顏面細部的雕刻,傳達人物的不同性格、經歷和心理活動。端詳秦俑,仿佛可感受盔甲之寒、肌膚之溫,一雙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令人感染戰場上的緊張,軍容不怒自威。
秦俑的造型美,在於塑造了豐富的人物形象,但是基本上人俑的面目與今日陝西一帶的人民面目相似。今日陝西西北及甘肅一帶的人,面目與秦俑造型相似,因此可見當初工匠在雕塑秦俑面目時,是以當地人為模特兒。
陶俑平均身高1.8米,神情不論是老練深沉、憨厚質樸、威嚴凝重或是開朗灑脫,基本上都是顴骨高聳,單眼皮;2千多年前與2千多年後的今日,這些面貌依然沒有多大的改變。
動靜結合顯真實
“兵馬俑藝術特點是重內在氣質、傳神,非常真切、自然及樸實;不像外國的雕塑作品,是外在真實。”
兵馬俑藝術是動靜結合,把內動和外靜結合得很好,把中國人的精神氣質表現得栩栩如生,也由鬍鬚及皺紋表現其年齡及閱歷;如跪射俑就表現一種臨戰狀態,把軍人在戰場上的內心刻畫得很好。
“馬俑也是一樣,彷佛一聲令下,就即刻奔騰飛躍向前,衝鋒陷陣的勇態。”
秦兵馬俑藝術是最輝煌的高峰,周有銅馬駒,秦有兵馬俑,漢有馬踏匈奴、馬踏飛燕,唐有三彩馬,有昭陵六駿,近代又有徐悲鴻畫馬,名家輩出。
“最漂亮的馬,還是兵馬俑的馬!其驃悍雄健,勇不可擋,尤其是騎兵戰馬塑造得最好,其個子粗大結實矯健,每匹馬前腿如柱,後腿如弓,蹄腕靈活,奔跑快速;其馬鼻孔大,眼睛大,炯炯有光,耳短如削竹筒;相馬經有言,鼻孔大善跑,眼大心大猛而不驚。”
秦馬俑造型個頭雖然不大,但膘肥臀圓,肩部高聳,脊部微凹,胸肌隆突,腿部關節筋骨分明,雙耳聳立,顯然陶俑作者確實以宮廄的良駒為模特兒。
秦俑其實是有彩繪的,只是礙於保護技術,今日所見多是青灰色的陶俑。據瞭解,近來對出土的秦俑彩繪損壞原因、乾燥方法深入研究,基本上已確定了彩繪的保護措施,只是彩繪俑目前仍未開放參觀。
銅車馬青銅之冠
銅車馬是秦始皇始陵的陪葬品之一,按始皇帝出巡御用車隊中的“五時副車”形狀,仿造而成,象徵秦始皇鑾駕的一部分,尺寸為真實車馬的一半,全用青銅仿製,配有大量金銀飾件。
1978年夏考古隊發掘到銅車馬,當時一號車(立車)已破成3千多個碎片,二號車(安車)碎成1千500多片。
每車4匹馬,中間的兩匹叫服馬,外面兩匹叫驂馬;在兩匹服馬的外側掛有肋驅,而驂馬脖子套有韁繩,保證車子行進時整齊平穩;而右驂馬頭頂豎有纓絡,稱為“纛”,是天子乘輿的象徵。
銅車馬的彩繪採用礦物原料,以白色為主,尚有朱紅、綠、藍、黑等顏色。銅車馬也讓今人重新見識到,秦始皇當年御駕出巡的風光。
秦俑是否模塑結合?
秦俑究竟是如何塑造?秦兵馬俑形體高大,造型精准,雕塑細膩,都是空前的藝術精品。秦俑是“模塑結合”,用泥作初胎,再用模做出概括,然後進一步雕塑而成。 另一種說法是認為,秦俑不是“模塑結合”,因為秦俑千人千面,因此應是以雕塑為主。
經測試結果,秦俑胎質所用的泥土是由雲母類粘土與多元低共熔混合物組成,與驪山北麓的土砂成分相同。
秦俑製成後最後一道工序是彩繪,只是因出土空氣乾燥顏色剝落,還有經過2千多年的水土浸漬,如今所見多是青灰色的秦兵馬俑。
秦馬俑,長年以來得黑暗社會,突然塵士被掀開了來,古文明就這麼活了過來,似乎所有的秦俑要活過來,大家都被振動了。
一群的孤獨靈魂,纏繞著遠古巨樹。
花草楚楚,風過處河環顧,並那破滅的宇宙,守護這唯一淨土。
多麼熟悉的景物,引起我浮想無數,而她,現在不知身在何處。
告別精靈舊夢,踏上不歸旅途,直到生命盡頭,激起櫻花四處。
秦陵地宮中確實殉葬大量嬪妃宮女及工匠,但兵馬俑卻不是以真人製成。秦二世下令凡宮內未育的宮女嬪妃悉數殉葬,且為了防止洩密,凡參與墓內修造的工匠,全部被封殺在墓道內。如今秦陵已挖出修陵人墓地,證實秦始皇從各方徵調數十萬刑徒修陵,並殘殺滅口的事實。
秦兵馬俑估計集千人之力費時10年完成,只是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修建時間。
陶俑的製作人分成中央宮廷工及民間工匠;整個俑坑約費10年完成,陶俑的製作人是同一批人,考古隊共發現87個人名,分成中央宮廷工匠(如:宮得、宮系)及民間工匠(如:咸陽野、咸陽午)。“製作的水準極高,以一個師傅帶10個徒弟來計算,87個師傅就有870名徒弟,因此參與的工匠多達千人。”
兩批人的藝術風格一看就知;其中一名叫宮丙的工匠,就做了45件陶俑,其大體風格一樣。宮廷工匠的陶俑都是勇武力士型,而民間工匠的作品則是五花八門型。
秦俑製作水準高,千人千面千種形態,年老者面容清臒,穩健多謀;壯年者面闊耳大,眉宇飛揚,威猛善斷。工匠應是以參與的其他工匠及守衛兵士為模特兒,雕塑陶俑面目。
戰馬的製作是最成熟的雕塑藝術,堪稱是代表作。其結構準確,靜中有動,秦俑的藝術反映了2千多年前的秦文化,是奠定燦爛漢代文化的基礎,是中國文明發展的關鍵。
製作秦俑的陶土是當地1.2米以下的秦土,篩掉雜質,混合一定比例的砂,以增加陶土硬度及透氣度。
“在燒制時水分全蒸發,收縮比例達10%。由於泥在乾燥及燒成時均會收縮一次,用攝氏950度至1千度的高溫逐漸加熱,才製成陶俑。接著要雕塑與上色,因為原料配製難,火候控制難,收縮比例掌握難,因此製成一具陶俑難度極高。
面目似陝西人民
秦俑的藝術價值,在於“大、多、精、美”及“以靜寓動”;因為製作者注重頭部造型和顏面細部的雕刻,傳達人物的不同性格、經歷和心理活動。端詳秦俑,仿佛可感受盔甲之寒、肌膚之溫,一雙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令人感染戰場上的緊張,軍容不怒自威。
秦俑的造型美,在於塑造了豐富的人物形象,但是基本上人俑的面目與今日陝西一帶的人民面目相似。今日陝西西北及甘肅一帶的人,面目與秦俑造型相似,因此可見當初工匠在雕塑秦俑面目時,是以當地人為模特兒。
陶俑平均身高1.8米,神情不論是老練深沉、憨厚質樸、威嚴凝重或是開朗灑脫,基本上都是顴骨高聳,單眼皮;2千多年前與2千多年後的今日,這些面貌依然沒有多大的改變。
動靜結合顯真實
“兵馬俑藝術特點是重內在氣質、傳神,非常真切、自然及樸實;不像外國的雕塑作品,是外在真實。”
兵馬俑藝術是動靜結合,把內動和外靜結合得很好,把中國人的精神氣質表現得栩栩如生,也由鬍鬚及皺紋表現其年齡及閱歷;如跪射俑就表現一種臨戰狀態,把軍人在戰場上的內心刻畫得很好。
“馬俑也是一樣,彷佛一聲令下,就即刻奔騰飛躍向前,衝鋒陷陣的勇態。”
秦兵馬俑藝術是最輝煌的高峰,周有銅馬駒,秦有兵馬俑,漢有馬踏匈奴、馬踏飛燕,唐有三彩馬,有昭陵六駿,近代又有徐悲鴻畫馬,名家輩出。
“最漂亮的馬,還是兵馬俑的馬!其驃悍雄健,勇不可擋,尤其是騎兵戰馬塑造得最好,其個子粗大結實矯健,每匹馬前腿如柱,後腿如弓,蹄腕靈活,奔跑快速;其馬鼻孔大,眼睛大,炯炯有光,耳短如削竹筒;相馬經有言,鼻孔大善跑,眼大心大猛而不驚。”
秦馬俑造型個頭雖然不大,但膘肥臀圓,肩部高聳,脊部微凹,胸肌隆突,腿部關節筋骨分明,雙耳聳立,顯然陶俑作者確實以宮廄的良駒為模特兒。
秦俑其實是有彩繪的,只是礙於保護技術,今日所見多是青灰色的陶俑。據瞭解,近來對出土的秦俑彩繪損壞原因、乾燥方法深入研究,基本上已確定了彩繪的保護措施,只是彩繪俑目前仍未開放參觀。
銅車馬青銅之冠
銅車馬是秦始皇始陵的陪葬品之一,按始皇帝出巡御用車隊中的“五時副車”形狀,仿造而成,象徵秦始皇鑾駕的一部分,尺寸為真實車馬的一半,全用青銅仿製,配有大量金銀飾件。
1978年夏考古隊發掘到銅車馬,當時一號車(立車)已破成3千多個碎片,二號車(安車)碎成1千500多片。
每車4匹馬,中間的兩匹叫服馬,外面兩匹叫驂馬;在兩匹服馬的外側掛有肋驅,而驂馬脖子套有韁繩,保證車子行進時整齊平穩;而右驂馬頭頂豎有纓絡,稱為“纛”,是天子乘輿的象徵。
銅車馬的彩繪採用礦物原料,以白色為主,尚有朱紅、綠、藍、黑等顏色。銅車馬也讓今人重新見識到,秦始皇當年御駕出巡的風光。
秦俑是否模塑結合?
秦俑究竟是如何塑造?秦兵馬俑形體高大,造型精准,雕塑細膩,都是空前的藝術精品。秦俑是“模塑結合”,用泥作初胎,再用模做出概括,然後進一步雕塑而成。 另一種說法是認為,秦俑不是“模塑結合”,因為秦俑千人千面,因此應是以雕塑為主。
經測試結果,秦俑胎質所用的泥土是由雲母類粘土與多元低共熔混合物組成,與驪山北麓的土砂成分相同。
秦俑製成後最後一道工序是彩繪,只是因出土空氣乾燥顏色剝落,還有經過2千多年的水土浸漬,如今所見多是青灰色的秦兵馬俑。
秦馬俑,長年以來得黑暗社會,突然塵士被掀開了來,古文明就這麼活了過來,似乎所有的秦俑要活過來,大家都被振動了。
一群的孤獨靈魂,纏繞著遠古巨樹。
花草楚楚,風過處河環顧,並那破滅的宇宙,守護這唯一淨土。
多麼熟悉的景物,引起我浮想無數,而她,現在不知身在何處。
告別精靈舊夢,踏上不歸旅途,直到生命盡頭,激起櫻花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