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18 21:35:45崧果

「放牛班的春天」(Le Choristes)

雖然片頭、片尾都一再強調馬修不過是位過氣的音樂家、代課老師,但綜觀本片,他才是真正的教育家,不求名利,教導音樂直到他生命的盡頭。

本片提供對學校體制的反思,怎樣的環境才是適合孩子的學習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1949 年在法國小鎮上少年輔育院的集中軍事化管理,與威嚇的懲處方式,至今仍存在我們21世紀的校園中。

追求自身名利更勝關心學生教育的校長,風氣所及,造就「凡事看邪惡的那一面」的老師。於是「只要犯錯,就處罰」成為學校奉為圭臬的不二教導方針。但馬修卻採取另一種處罰方式,詳細探究原因後,他以寬恕的心態給同學重新開始人生扉頁。例如使犯錯的學生為傷者擔任醫護工作,從而根本地改變其想法。

「新來的老師總是對學生抱著較高的期望」。這句話亦似曾相識,剛踏入教書的領域時,許多資深老師對我說過類似的話。

貝比諾與莫翰奇是馬修教學生涯中花費最多心思的孩子。
對個子小小,父母雙亡的貝比諾,馬修展露他對弱勢的關懷,讓他成為合唱團助理,甚至在他離職時,正好將在星期六等待父母的貝比諾攜回照顧。
至於影片中最具變化的角色,該屬「天使面孔、魔鬼心腸」的莫翰奇了。馬修曾說他「老做與本性相違的事」

禁閉、勞動服務、大聲叱責,不斷地剝奪受教權,卻使孩子的心靈更加禁錮了。
不問緣由的處罰方式使得莫翰奇深藍的大眼睛顯得憤慨更深了!
我覺得莫澄澈的藍色眼睛,無辜卻空洞…但音樂帶給他新的人生

孟丹的案例,是教育界另人心寒的一例。學校僵化的教育體制,使得原本被分類為低劣的青少年,在重新融入群體時,因為非人性化的對待而加強其仇恨與報復心。極具挑戰性的態度,像極所有邊緣學生的特質,在校園中其實也常見到。我們常以為強壓或迴避就能解決問題,殊不知只是製造另一個潛藏的更大問題罷了! 孟丹放火的反擊行動,也挑戰所有教育者心中的那把尺。

「3月,我想辦法馴服我的新學生…」在帶領合唱團的過程中,也影響其他教師,甚或校長,校園氣氛活絡起來。
4月,學生的表現讓他覺得自己像個音樂家,重新尋回創作的靈感,開始每天進行音樂創作。但另一方面,音樂的實驗「讓孩子變得聰明」,這卻是極力掌控一切的校長所擔憂的事。於是,合唱團地下化,成立「反抗軍」。

校長在特定表演場合中的邀功,相較於馬修的淡泊名利,顯得俗不可耐。當馬修因為承擔下一切責任,毅然離開前,「多為孩子著想,因為有人根本不在乎」。這句話多麼具有警示性,在教育界裏,究竟有多少老師真的在乎學生們的感受。
馬修的熱情,融化深鎖鐵門的鉫鎖,冷峻的冬雪,剎時轉為春暖花開…

「馬修教音樂直到人生盡頭,只是不求名利」。貝比諾在影片末的感言,為他平凡默默付出的一生,下了最佳註解。真正能發揮影響力的人,往往是無名小卒,我也這麼深信著。馬修沒能為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但至少,他栽培出一位音樂家莫翰奇,也在無數的人群心目中深植美麗的樂音。

不知怎麼地,我突然回想起高中的音樂老師王先生,屬於中女中的傳奇人物。至今我還忘不了他曾經認真地教我們用德文唸著舒伯特、舒曼…唱世界名曲一百首,吃他大老遠攜來QQ的麻糬,深深鞠躬,以閩南語誠懇地問候一聲「王先生,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