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01 20:01:35崧果

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觀後感

在影片出租店找到這部片子時,老實說有點驚喜…
十多年前瘋台北金馬影展時曾看過它的上集"Before Sunrise"
中文好像譯成「愛在黎明破曉時」之類的?(續集的譯名就有點兒怪:p)
從前逐賞過的電影中,大多的劇情早已淡忘
唯獨這電影的角色與對話另我印象深刻,Why?

我一邊觀賞它的續集,一邊回想著原劇…
關於一個美國男子與一位法國女子在維也納相遇
在短短交集的一天內同遊歐洲許多景點
然後在日初之前匆匆於火車站告別,
帶著一份相知的喜悅與再相見的期待
影片的特別之處在於,導演將主軸放在兩人的對話上
而對話就不停地充斥、流竄在兩人共遊的場景間

如此單純的構成一部電影,這真的很不容易
因為對話必須自然、動人,悄悄地扣住觀眾的耳朵
彼時依稀覺得這位導演也有Joyce寫尤里西斯的功力
後來也有很多影片描寫短暫時間內所傳達的人生
比如安哲羅普西斯「永遠的一天」也採類似的敘事觀點

續集裏Ethan Hawke和Julie Delpy也延續這樣的對話形式
從巴黎的咖啡館、街道、塞納河畔,一直延續到
女主角所住的狹長巷道裏的古老公寓
最後以女主角自彈自唱的A Song for Waltz成為尾聲。
看幕後花絮才知Ethan與Julie都參與這部劇的生成
有些台詞甚至是女主角想到並化成文字的…
一部融入真實人生的戲,難怪另人著迷!

影片其實處理一個很重要的主題: 關於兩性間的溝通
如何使自己想表達的想法,透過話語準確地傳達給對方?
語言畢竟有其侷限,於是人們不斷地敘說、回應、試探、再敘說…
阿莫多瓦的「悄悄告訴她」其實也用不同的方式傳達類似的困境
本片的導演Richard Linklatern其實是用比較輕鬆自然的態度去處理吧!
這也讓我聯想詮釋學的發展,同樣處理人類面對語言文本化時的種種問題

Sunrise(日出)與Sunset(日落)是否也隱喻了人生不同階段
我對這兩部片子感觸特別深,應該也與片子所攝的時間點很有關係吧!
十年前還是個學生,十年後已走入職場與婚姻…
十年前的一切,都像日出時一樣充滿明亮氣息,躍躍欲試
十年後,一點點人事物就容易回想起從前,感覺自己在日落前還有寫不完的回憶錄
十年前與我同看過這部片子的朋友,推薦各位也來看看這部續集吧!
儘管自己還是比較喜歡Before Sunrise充滿無限希望與可能性的感覺

連續看了Before Sunset兩次,一遍又一遍咀嚼片中的遣辭用句
浮現幾句耐人尋味的話語:

Julie: Memory is wonderful if you don't have to deal with the past.
記憶是美的,倘若毋須面對過去的傷感。

Ethan: I guess a memory's never finished as long as you're alive.
我想一旦人還活著,記憶將會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