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13 10:54:07淨~!

原鳳山舊城

一、鳳山縣城:舊城、新城的變遷
初台灣不允築城,以防變亂。1721年(康熙60年)朱一貴變亂,興隆莊縣署殘破,清廷始允築土城或竹城。
1722年
(康熙61年)   鳳山知縣劉光泗築土城於左營興隆莊(台灣土城的鼻祖)
1786年
(乾隆51年)   林爽文之亂,南路莊大田應之,城毀。
1788年
(乾隆53年)   鳳山縣治移往埤頭街(今鳳山市),插竹為城。
1805年
(嘉慶10年)   海盜蔡牽攻鹿耳門,鳳山縣罪徒吳准泗應之,埤頭街縣城失守。
1810年
(嘉慶15年)   眾議遷縣治返興隆莊縣城,以經費無著未成。
1824年
(道光4年)   楊良斌之亂再掠埤頭街縣城,重返興隆莊縣城成為當務之急。
1825年
(道光5年)   知府方傳穟募款(紳民出資估73.15%)並與知縣杜紹祁督建興隆莊縣城為石城。成為台灣第一座石城。
1826年
(道光6年)   完工,「杜紹祁忽死,眾以不祥,不敢遷入」,此說有誤。
1827年
(道光7年)   杜紹祁陞任淡水同知,同年卒於任所。
1826年
(道光6年)   興隆莊縣城完工後,文武官員乃進駐。但卻受困於該城缺失:
(1)為增加安全,圍龜山於城內,每遇大雨泥濘難行。
(2)城內只有兩口淡水井,飲水不便。
(3)城內只有五百多戶,而埤頭街縣城有八千多戶。
(4)埤頭街縣城為枋寮、琅嶠、美濃赴府之孔道。
1832年
(道光12年)   署縣托克通阿、1837年(道光17年)署縣曹謹等,皆已赴埤頭街縣城辦公,曹謹  且增建該城砲台、火藥庫,以增加安全性。
1847年
(道光27年)   台灣兵備仝卜年力議鳳山縣治應移至埤頭縣城;同年清廷核准閩浙總督劉王員珂與福建巡撫徐繼畬,會奏縣治遷移之事。但縣治仍然未動。
1853年
(咸豐3年)   林恭之亂,縣城淪陷,殘破不堪,官民退保埤頭街縣城火藥庫,得無恙。居民信心大增,乃正式遷移。至此興隆莊縣城淪為舊城、埤頭街縣城成為新城。二、鳳山縣舊城為一級古蹟: 1985年(民國74年)8月19日,內政部公告,含東門、南門、北門及城牆,護城河及北門外之鎮福社及拱辰井為一級古蹟。三、舊城四門現狀:於1991(民國80年)3月修復完工。
西門(奠海門):
位於左營自助新村內,城門全毀,僅遺城牆一截,約百餘公尺,城垣兩側,均為居民佔用,城上雜草叢生,且被水塔或挖空利用,破壞古城遺跡,令人殊為惋惜!其內門額「西門」現存於打狗英國領事館內展示。
東門(鳳儀門):
城門尚完整,城牆延存有五百餘公尺,右連永清國小,左接海光新村,城上雉堞遺有多處,已完成修復,護城濠塹,流水環抱,古意盎然。
南門(啟文門):
位於左營大路與鼓山三路交叉口。地當左營交通要道,其城門額書「啟文門」,上款題「道光五年桂月殼旦」,下款「知鳳山縣事杜紹祁建」,內門額書「南門」,上款「道光乙酉年桂月興工,丙戊年募月竣事」,下款「督造總理鄭蘭、藍文藻,勸捐總理劉伊仲」。勒石文字,仍完好如初。南門上之城樓則建於1969年(民國58年)陳啟川市長時代,惜未依古建築模式修築,失去原有古樸風貌。
北門(拱辰門):
位於左營區勝利路、義民巷、埤仔頭街交會路口處。城門構造尚稱完好,左右延存之城牆,尚有百多公尺,表門額「拱辰門」,門外兩側塑有五彩灰質門神立像,技精工細,為全台最獨特者。內門額書「北門」,上款題「大清道光五年荔月穀旦 」,下款「督建總理吳春藏、黃化鯉,督造總理黃耀漢、吳廷歲」。

上一篇:蓮池潭風景區

下一篇:前清英國領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