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31 20:01:53木能
詩的夢境
從四層頂樓灰塵盤據的書櫃,裝滿六大牛皮瓦楞紙箱約近千冊詩集,一一分批搬下樓,塞滿JAGUAR轎車的座位。漢子中年風霜,如今汗淋滿身,胸中仍懷不滅的文學熱情,孤獨穿馳深濃夜色,由二十七年前大學畢業的鳳凰花古城,回到少年時代出發地的南國港市,詩集陪伴漢子穿過深夜急行南下的高速公路,通暢無阻;然而文學追尋的歷程卻是曲折多變的夢境。
漢子少年離開港市時文學之夢一片空白,今夜整批詩集脫離塵封,追溯璨珣過的文學星空,星辰明暗交爍,空域變遷主體更迭的識見。大學新文藝課程,介紹過鍾理和、黃春明的作品,由於不能滿足鍾理和只側重掙脫封建社會,黃春明僅擅長說小人物對抗大環境的悲劇故事,缺乏生命形上部分的探索,所以深涉七等生的世界,藉助其陰柔隱遁的抵抗力,拒峙充滿封建霉敗的中國文學系及僵滯反共的戒嚴體制。七等生的象徵與隱喻形塑詩的核心。之後文學步履走過卡夫卡、里爾克、杜斯妥也夫斯基、D.H.勞倫斯……
詩是嚴酷的藝術考驗。忍耐搬運過勞引發酸疼的身軀,酸疼的感覺,彷彿詩所隱藏昔日的意象,翻閱詩集,讀過的書末都有簡短評註及日期,如今看來不少詩集是會令有自覺的作者後悔出版的,當然有些是經得起時空研磨而光采如新,也有久被詩壇忽略,像詩人錦連一九八六年的詩集《挖掘》裡,錄有一首「石碑」:
石碑是乾淨的
古老的面容上
找不出些時間的繼起
它是
建立之初就被人遺忘
如人類的出生和死亡一般……
存在的荒謬與矛盾,不易為他人察覺。錦連的詩像一箱涵蘊燻黑色澤的銀幣,以堅韌硬實的銀質,沉甸暗放古老的光暈。詩人內力的淳厚,呈現境界,詩不以長短多寡取勝,一首詩傳世,就可以決定詩人的身份。
據說「國家台灣文學館」,正打著不很人道的如意算盤,政府不願常態編列典藏預算,像價購典藏故宮文物,或美術館典藏畫家作品那般,來典藏作家的手稿、作品、文獻、絕版藏書,光期待作家捐贈,或殘忍地等作家百年之後,家族自然捐出,到時「國家台灣文學館」,就變成「國家台灣文學殮屍館」,還擺出一副幫忙收拾作家遺物大善人的大功德姿態,佔盡作家文學的光采,卻不顧作家生前身後的艱困境遇。
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1869-1951)在《地糧》中有一首名叫「歌」的詩,子題寫著——為頌讚一切我所焚燬的——大意是說:「有的書是在學校書桌前唸的,有的書是邊走邊唸的,有的在森林中唸,有的在田野裡唸,有的在驛車上唸,有的躺在堆甘草的倉房中唸;有的書使人相信靈魂存在,而有的使我們對靈魂絕望,有的證命神的存在,而有的則無法證明。有的書為賢者所不容,但它們引起孩子們的驚奇和興奮…有的書,它們的語聲,比午間樹葉的絮語更輕柔。像老鼠似的,約翰在巴特摩斯吃的正是一本書,(至於我,我則更喜歡覆盆子),那些書使他腸胃中充滿苦味,而以後他得了很多的幻覺。一把火,奈帶奈藹,燒盡我們所有的書本!」
紀德揶揄約翰死守書本,心靈飽受束縛之苦,鼓勵人應走向自然,從大地得印驗與啟示。放一把火,燒盡我們所有的書本,這當然是超越閱讀的更高境界。可是紀德這一把火也未免太昂貴了吧?這批詩集陪漢子的文學中年走出風格,漢子絕不讓「文學殮屍館」得逞,也絕不會像紀德暴殄天物,或許因為絕版珍本,讓漢子意外發一筆橫財,晚年好伴隨鍾愛的文學奇女子,遠赴一座憧憬已久的異國小島,安度餘生!這大概也屬作者畢生追逐詩的夢境吧!
漢子少年離開港市時文學之夢一片空白,今夜整批詩集脫離塵封,追溯璨珣過的文學星空,星辰明暗交爍,空域變遷主體更迭的識見。大學新文藝課程,介紹過鍾理和、黃春明的作品,由於不能滿足鍾理和只側重掙脫封建社會,黃春明僅擅長說小人物對抗大環境的悲劇故事,缺乏生命形上部分的探索,所以深涉七等生的世界,藉助其陰柔隱遁的抵抗力,拒峙充滿封建霉敗的中國文學系及僵滯反共的戒嚴體制。七等生的象徵與隱喻形塑詩的核心。之後文學步履走過卡夫卡、里爾克、杜斯妥也夫斯基、D.H.勞倫斯……
詩是嚴酷的藝術考驗。忍耐搬運過勞引發酸疼的身軀,酸疼的感覺,彷彿詩所隱藏昔日的意象,翻閱詩集,讀過的書末都有簡短評註及日期,如今看來不少詩集是會令有自覺的作者後悔出版的,當然有些是經得起時空研磨而光采如新,也有久被詩壇忽略,像詩人錦連一九八六年的詩集《挖掘》裡,錄有一首「石碑」:
石碑是乾淨的
古老的面容上
找不出些時間的繼起
它是
建立之初就被人遺忘
如人類的出生和死亡一般……
存在的荒謬與矛盾,不易為他人察覺。錦連的詩像一箱涵蘊燻黑色澤的銀幣,以堅韌硬實的銀質,沉甸暗放古老的光暈。詩人內力的淳厚,呈現境界,詩不以長短多寡取勝,一首詩傳世,就可以決定詩人的身份。
據說「國家台灣文學館」,正打著不很人道的如意算盤,政府不願常態編列典藏預算,像價購典藏故宮文物,或美術館典藏畫家作品那般,來典藏作家的手稿、作品、文獻、絕版藏書,光期待作家捐贈,或殘忍地等作家百年之後,家族自然捐出,到時「國家台灣文學館」,就變成「國家台灣文學殮屍館」,還擺出一副幫忙收拾作家遺物大善人的大功德姿態,佔盡作家文學的光采,卻不顧作家生前身後的艱困境遇。
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1869-1951)在《地糧》中有一首名叫「歌」的詩,子題寫著——為頌讚一切我所焚燬的——大意是說:「有的書是在學校書桌前唸的,有的書是邊走邊唸的,有的在森林中唸,有的在田野裡唸,有的在驛車上唸,有的躺在堆甘草的倉房中唸;有的書使人相信靈魂存在,而有的使我們對靈魂絕望,有的證命神的存在,而有的則無法證明。有的書為賢者所不容,但它們引起孩子們的驚奇和興奮…有的書,它們的語聲,比午間樹葉的絮語更輕柔。像老鼠似的,約翰在巴特摩斯吃的正是一本書,(至於我,我則更喜歡覆盆子),那些書使他腸胃中充滿苦味,而以後他得了很多的幻覺。一把火,奈帶奈藹,燒盡我們所有的書本!」
紀德揶揄約翰死守書本,心靈飽受束縛之苦,鼓勵人應走向自然,從大地得印驗與啟示。放一把火,燒盡我們所有的書本,這當然是超越閱讀的更高境界。可是紀德這一把火也未免太昂貴了吧?這批詩集陪漢子的文學中年走出風格,漢子絕不讓「文學殮屍館」得逞,也絕不會像紀德暴殄天物,或許因為絕版珍本,讓漢子意外發一筆橫財,晚年好伴隨鍾愛的文學奇女子,遠赴一座憧憬已久的異國小島,安度餘生!這大概也屬作者畢生追逐詩的夢境吧!
(悄悄話)
2010-01-06 22: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