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這樣嗎?
一定要這樣嗎?
「你們快樂嗎?」我問。
「不快樂?」學生答。
「為什麼呢?」苦笑再問。
「壓力太大啊!」學生再答。
我的學生,告訴我,人生沒什麼樂趣可言。一天到晚就是補習,上學,寫評量。都沒有自己的時間。那有什麼樂趣?並問我,一定要這樣的生活,才能在社會上生存嗎?一定要照大人說的話去做,才有出息嗎?
我說:「不一定。要看你自己。功課的好壞,不代表一切。這是真的。但是,有一點你不可否認。因為那是我的切身經驗。學習經驗。」
「那是什麼呢?」學生很好奇。
「自信。我要說的是自信。當一個人有自信時,他是快樂的。當老師教的他都聽懂了,那麼坐在教室裡的他,會比一般聽不懂而不想聽的同學快樂許多。同樣的一個小時,聽懂,時光對他言是如此的快速。聽不懂時,那秒秒的煎熬,有如熱鍋上的螞蟻,逃生無望,只能死在鍋底。而孩子的學習,正如那掙扎的螞蟻。痛苦難當,卻礙於學生身分,不能逃離學校的正規教育。如果英文都聽不懂,每星期的六堂英文課(假設)對他來說竟是處在地獄裡。每多上一堂,心裡就厭煩。希望時光快速結束。但是,當知道自己還要在這間教室坐三年來完成學校課業。這孩子,還能從這樣的痛苦中逃離嗎?」
「自信,來自於聽懂。來自於學會。而懂了,也會了,甚至會運用了,誰說一定要補習的?但是,運用,對孩子來說,缺乏經驗的練習,怎可能運用自如?打電玩都要練經驗值,更何況讀書?而寫評量就是在練經驗值。」
「這樣啊?這樣說好像也有一點道理。」學生心不甘情不願的回答。
「如果不想讓自己不斷陷入永無止境的問號中而造成學習的痛苦,那就,只好用功。讓自己盡量不浪費坐在教室裡學習的寶貴青春。」
「如果還是聽不懂呢?」學生再問。
「哈哈哈哈!那就是你為何今天會在這兒的原因了。這兒是補習班,你忘啦?」我好笑的說。
「還是聽不懂呢?」再問。
「為了怕你們聽不懂,覺得無趣,我都盡量搞笑了啊!你們來上課,那一次不是笑嘻嘻的回家?再聽不懂,只好忍耐,等畢業了。剛好練習忍功。」
「啥?這是結論嗎?」傻眼。
「是的。」無奈的說。
其實,我想告訴學生的是,身為學生,能選擇的不多。要怎樣的學習,要看自己的學習態度與觀念。如果都不在乎,也無快樂與否的問題。但是,我一直相信,正常的孩子,聽不懂時的正常反應應該不是「快樂」吧?而解決它,還是要透過輔導與練習。
這才是我的結論。
Pearl於2010.09.19
好棒的文章哦!
對"自信"很重要
我剛來台灣時 對環境不熟 不會講台語 更沒有朋友
別人都用不一樣的眼光看
當然就不會有自信
我想 這就是我要的生活嗎?
不 我不能這樣過下去
後來 我努力去尋找
透過不同的管道學習電腦、烹飪、烘焙等等...
也參加在地社區活動
突然間發現自已的空間變大了
有某方面的才藝
開拓出一條不一樣的人生旅途
現在我過得很快樂
因為"有懂" 才有"自信"
有自信的人 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