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4-09 03:06:12希拉
現代版的百丈野狐公案(四)
佛法知見驗證題三、
「祖(五祖弘忍)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這一段是,神秀與惠能剖白修行心境的開場白,後來,兩位禪師分別呈上了轟動後世,令後人歌頌不絕的兩首「見性偈」:
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先別急著作答,題目並不是要比較這兩首「見性偈」。以前在學生時代,遇到考試時,常有一種令人悔悟萬分的狀況發生:「考題未看清楚,題意未審明白,便匆匆作答。後來,考完試後才發現答非所問,因而痛哭無淚、扼首頓足不已。」
考題要問的「五祖弘忍」所說:『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究為何意?尤其是其中的「輪刀上陣」,又該如何譯解?
其實,「五祖弘忍」的意思是說:「如果有人考問何謂『見性』?如果還須要考慮想上半天,這樣絕對是沒有用的!見性的人,要具有直覺性的反應,人家開口問,就要立刻答得出來。如果,能達到時時刻刻不忘失佛法正見正念的程度,那麼,即便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也絕對不會忘失佛法正見正念。」
所以,這裏的「輪刀上陣」,是「五祖弘忍」善用譬喻,用以指出:「即便時間緊縮到『生死存亡』的關頭,也絕對不會忘失佛法正見正念。」所以,五祖的原意,絕對跟「戰爭」、「保家衛國」、「即便是上戰場殺敵也可以修行開悟…」云云等等諸般後人的「雜說」、「引申」,完全一點關係都沒有。很簡單,這裏只是「五祖弘忍」一種譬喻性的說明,如此罷了。
但這一題,還有一個加分性的回答,考生可以回答說:「吾(考)生平日所誦讀玩習之『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卷1)』,(吾)此一版本之『六祖壇經』,並沒有『輪刀上陣』(或『掄刀上陣』)這一段話。此段文句,可能為後人所添加,或傳誦有誤,並非原著所有。試想,出家人戒殺生,豈可『輪刀上陣』,請主試者明察秋毫。」
漂亮!漂亮!加分!加分!
試觀「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卷1)」這一版的原文是說:「五祖忽於一日喚門人盡來。門人集記。五祖曰。吾向與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門人終日供養。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汝等自姓迷福門何可救汝。汝[物/心]且歸房。自看有知惠者。自取本姓般若知之。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吾大意者。付汝衣法。稟為六代。火急急。」
……
秀上座三更於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和(應為「知」,無意中為cbeta檢校到一個錯字。)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佛拭,莫使有塵埃。」
惠能亦作一偈。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提著。呈自本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姓。即吾大意。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其實,這「六祖壇經」也是後人為了保存祖師開示而整理的開示文集,並非真的是經文。由於開示內容曉有深意,並頗為雅趣,所以,便一直為後人傳抄誦讀流傳不絕,但時隔日久內容難免失真,到底現在那一個版本的「壇經」才是真正可靠的「原始素材」?已經難以考證還原。
在「大正新脩大藏經」中,找不到目前廣為流傳的「六祖壇經」版本,只能找到「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雖未細讀其內容,但想必也與現在所刊行的「六祖壇經」經文頗有出入。
由於,個人對禪宗並未有所研究,所以,也不太清楚,此處五祖所說的「見性」,究為何意?但其意,不妨參究「神秀」與「惠能」兩僧所誦的「見性偈」,或可略為一觀。但檢證「見性之人」的行為舉止是否真的已達於「見性」的標準,這還是必須詳細參考經、律、論,詳加驗證,不要輕易相信,而為人所誤。這樣「求真」的態度,必須嚴謹具足,切勿草率判斷。經文有云:「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何者)是阿羅漢?(何者)非阿羅漢?不得他心智故。且當親近『觀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決。審諦觀察。勿但洛莫。當用智慧。不以不智。經諸苦難。堪能自辯。交契計挍。真偽則分。見說知明。久而則知。非可卒識。當須思惟。智慧觀察。」 《雜阿含經》CBETA電子版 (T02, no. 99, p. 306, a1~7)
平日誦習「中阿含經」者,可研誦「多界經」,經中指出,「見諦之人」(證得初果以上者),至少,不可能有以下的行為:
一、 犯五逆罪:「害父母,殺阿羅訶(漢),破壞聖眾,惡心向佛,出如來血。」
二、 「故(意)犯戒,捨戒罷道。」
三、 「捨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捨棄觀察自身身心種種蘊、處、界,而向外求取)。」
四、 其他的修行者求索:「諸位老師,請幫我印證是否已解脫得道。」(見諦人身自作證,不須向別人求問。)
五、 自己「信卜問吉凶」。
六、 向其他的修行者卜問吉凶相應。
七、 生極苦甚重苦,以至於即將斷命,捨棄觀察自身身心種種蘊、處、界,而向外求取,或受持其他修行者所授的咒語,令脫我苦。
八、 受「八有」。(此處的八有,指的是第八次受生。初果從證得初果起,只須再經過七次的生死輪迴,便脫離輪迴,所以,不受「八有」。)
見諦得初果者,絕不可能犯以上八點。
「祖(五祖弘忍)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這一段是,神秀與惠能剖白修行心境的開場白,後來,兩位禪師分別呈上了轟動後世,令後人歌頌不絕的兩首「見性偈」:
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先別急著作答,題目並不是要比較這兩首「見性偈」。以前在學生時代,遇到考試時,常有一種令人悔悟萬分的狀況發生:「考題未看清楚,題意未審明白,便匆匆作答。後來,考完試後才發現答非所問,因而痛哭無淚、扼首頓足不已。」
考題要問的「五祖弘忍」所說:『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究為何意?尤其是其中的「輪刀上陣」,又該如何譯解?
其實,「五祖弘忍」的意思是說:「如果有人考問何謂『見性』?如果還須要考慮想上半天,這樣絕對是沒有用的!見性的人,要具有直覺性的反應,人家開口問,就要立刻答得出來。如果,能達到時時刻刻不忘失佛法正見正念的程度,那麼,即便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也絕對不會忘失佛法正見正念。」
所以,這裏的「輪刀上陣」,是「五祖弘忍」善用譬喻,用以指出:「即便時間緊縮到『生死存亡』的關頭,也絕對不會忘失佛法正見正念。」所以,五祖的原意,絕對跟「戰爭」、「保家衛國」、「即便是上戰場殺敵也可以修行開悟…」云云等等諸般後人的「雜說」、「引申」,完全一點關係都沒有。很簡單,這裏只是「五祖弘忍」一種譬喻性的說明,如此罷了。
但這一題,還有一個加分性的回答,考生可以回答說:「吾(考)生平日所誦讀玩習之『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卷1)』,(吾)此一版本之『六祖壇經』,並沒有『輪刀上陣』(或『掄刀上陣』)這一段話。此段文句,可能為後人所添加,或傳誦有誤,並非原著所有。試想,出家人戒殺生,豈可『輪刀上陣』,請主試者明察秋毫。」
漂亮!漂亮!加分!加分!
試觀「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卷1)」這一版的原文是說:「五祖忽於一日喚門人盡來。門人集記。五祖曰。吾向與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門人終日供養。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汝等自姓迷福門何可救汝。汝[物/心]且歸房。自看有知惠者。自取本姓般若知之。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吾大意者。付汝衣法。稟為六代。火急急。」
……
秀上座三更於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和(應為「知」,無意中為cbeta檢校到一個錯字。)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佛拭,莫使有塵埃。」
惠能亦作一偈。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提著。呈自本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姓。即吾大意。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其實,這「六祖壇經」也是後人為了保存祖師開示而整理的開示文集,並非真的是經文。由於開示內容曉有深意,並頗為雅趣,所以,便一直為後人傳抄誦讀流傳不絕,但時隔日久內容難免失真,到底現在那一個版本的「壇經」才是真正可靠的「原始素材」?已經難以考證還原。
在「大正新脩大藏經」中,找不到目前廣為流傳的「六祖壇經」版本,只能找到「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雖未細讀其內容,但想必也與現在所刊行的「六祖壇經」經文頗有出入。
由於,個人對禪宗並未有所研究,所以,也不太清楚,此處五祖所說的「見性」,究為何意?但其意,不妨參究「神秀」與「惠能」兩僧所誦的「見性偈」,或可略為一觀。但檢證「見性之人」的行為舉止是否真的已達於「見性」的標準,這還是必須詳細參考經、律、論,詳加驗證,不要輕易相信,而為人所誤。這樣「求真」的態度,必須嚴謹具足,切勿草率判斷。經文有云:「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何者)是阿羅漢?(何者)非阿羅漢?不得他心智故。且當親近『觀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決。審諦觀察。勿但洛莫。當用智慧。不以不智。經諸苦難。堪能自辯。交契計挍。真偽則分。見說知明。久而則知。非可卒識。當須思惟。智慧觀察。」 《雜阿含經》CBETA電子版 (T02, no. 99, p. 306, a1~7)
平日誦習「中阿含經」者,可研誦「多界經」,經中指出,「見諦之人」(證得初果以上者),至少,不可能有以下的行為:
一、 犯五逆罪:「害父母,殺阿羅訶(漢),破壞聖眾,惡心向佛,出如來血。」
二、 「故(意)犯戒,捨戒罷道。」
三、 「捨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捨棄觀察自身身心種種蘊、處、界,而向外求取)。」
四、 其他的修行者求索:「諸位老師,請幫我印證是否已解脫得道。」(見諦人身自作證,不須向別人求問。)
五、 自己「信卜問吉凶」。
六、 向其他的修行者卜問吉凶相應。
七、 生極苦甚重苦,以至於即將斷命,捨棄觀察自身身心種種蘊、處、界,而向外求取,或受持其他修行者所授的咒語,令脫我苦。
八、 受「八有」。(此處的八有,指的是第八次受生。初果從證得初果起,只須再經過七次的生死輪迴,便脫離輪迴,所以,不受「八有」。)
見諦得初果者,絕不可能犯以上八點。
很讚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