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17 15:03:23希拉

「英僧在泰國」第二十八章

寫在前頭的說明:這是個人閱書的心得感想,順便也寫一點書評,如對此書有興趣,請購買原書。Amazon的網站上可買到此書: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s/tg/detail/-/9742020191/qid=1054986111/sr=8-1/ref=sr_8_1/104-8964437-1170314?v=glance&s=books&n=507846

這一章的主題是「還俗」,在泰國「出家」彷如泰國人的「成年禮」一樣,已經成為泰國文化傳統的一部份,大部份的泰國人遵守傳統習俗----為父母累積福德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而出家,並非是真的對研究佛法與實踐佛法感興趣,當然,「還俗」也就成為十分頻繁而正常的現象之一了。

「還俗」依照彼得僧的觀察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短期出家後還俗,第二種是長期出家後,覺得對俗世的種種仍殘存著愛染之心難以自拔而還俗。這二種還俗的情況,第二十八章都有詳細的描述。但首先,彼得僧提到是因「破戒」而被僧團驅擯逐出的例子,因為有不少泰國年青人都是受困於傳統而短期出家,其中當然也會有些不良份子。彼得僧目前所待的「摳ㄆ寺」(Wat Kob),在一次的雨季安居期間,曾經一次剃度三十位年青人出家,但其中有四位,在出家不到一週內,竟然穿著僧袍,跑到一家聲名狼藉的不良場所買海洛因,而被正在嚴密監控該場所的警方逮個正著。像這一類因在出家期間犯下罪行而被僧團驅擯的年青人,常為僧團帶來很多麻煩與問題。

但也有一個讓彼得僧印象難忘的短期出家弟子,這位弟子的教育良好,約25歲,會講點英語。父親去世後,考慮為父親積福,讓父親能夠往生善處,再加上公司也允許請三個月的「出家假」,所以,便決定短期出家。這位弟子出家後,律儀良好,聰敏勤學,時常向寺內資深的僧侶求教,他在禪坐後,總會讓人感覺容光渙發,在寺中的人緣也極好。所以,當他短期出家期滿還俗時,出席還俗典禮的僧人,包括寺院住持在內,共有22人。但一般的還俗典禮,只需5人,而且常常只有住持獨自主持典禮。

預備還俗的弟子,緩緩以膝從另一個角落靠近住持,僧服放在自己的左手上,向住持叩首三拜,連唱三聲:「南無(皈依)」,再以「巴利語」(註1)宣說:「我放棄僧戒,從現在起成為一位『優婆塞』(註2)。」接著還有一些巴利語唱頌…(省略),然後,將手中的僧衣遞交住持,住持再指示其他僧人將他未出家前的俗家衣還給他。當他背轉身時,便成為一位重受五戒的在家弟子,住持在他的頭上與手臂灑一些聖水(註3),其他的僧人則為他的未來與嶄新的人生頌唸一些祝福的經文。整個還俗典禮便告終結。彼得僧認為這樣出家期間律儀良好的僧人,不但是僧團生活有益於他,而他也同樣有益於僧團。

彼得僧也知道幾個長期出家後,最後因為各種不同的理由還俗的案例,譬如,有一次,他拜訪「摩訶大肚寺」(Wat Mahadhatu)時,進入該寺的第5區,迎面走來一位笑容熟悉的人,穿著牛仔褲、T袖、皮夾克,當時,彼得僧並沒有認出他是誰?直到這位仁兄跟他講話時,他才認出這位仁兄,竟然是他未出家前所親近的倫敦「佛光寺」中,一位資深的僧伽老師,這位老師八歲便成為沙彌,20歲時受出家戒,出家長達17年,是一位巴利語教授師,精於開示,不過,當他回到泰國後還俗,這些佛門優秀的才能都無法幫他找到工作,這時,他才驚覺俗家生活的困難處。

彼得僧提到另一個案例,一位極為俊美的僧人,出家約二到三年,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說愛上他了,所以,他便還俗打算娶她。但是,等他還俗後,這位女子發現他只是一個窮小子,便愛意全消,因為,她只愛他身在僧門時的光采與社會地位(僧人在泰國的社會地位崇高)。這位受挫的年青人似乎自此便對女孩子興趣全失,立刻重新出家。約一年後,同樣的劇碼再度上演。但這次「摳ㄆ寺」(Wat Kob)的住持拒絕讓他在該寺再次剃度出家,叫他回去想清楚,到底他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最後一個還俗的例子,則是他的僧人好友「蘇諦僧」。他出家六年,但並非出自本意,他原本有一個良好的事業,也非常滿意自己的生活與社會地位,但由於父母遭逢困難,傳統的觀念認為需要兒子為他們出家終身積福解難,所以,便要求兒子出家成為一位僧人。蘇諦僧當時心不甘情不願地答應父母,但六年後,終於還是違背了父母的期望。這種情況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中國,或者是對倡導「個人自由與價值」的西方社會來說,都是十分難以想像的情形。但對傳統的泰國人來說,卻是十分地平常。

僧門好友「蘇諦僧」的還俗過程,也曾經對「彼得僧」造成了不小的衝擊,甚至使得他也興起了「還俗」的念頭,詳細的描述,發生在當他與「蘇諦僧」,以及幾位「蘇諦僧」的女信眾到鎮裏的店鋪買還俗後的衣物時,因為受到世俗環境的侵擾,彼得僧不自覺地喪失正念,當他心慌意亂地幻想「還俗」後的生活與穿著時,猛然瞧見店鋪裏的鏡子映照出他的身影:「高、瘦、蒼白、光頭、有點年紀的僧人,穿著一襲掩不及膝蓋的黃色僧袍,露出細瘦不甚美觀的手腳」,這幅影像瞬間打滅他所有「還俗」的妄念,而且,讓他很驚訝:「那鏡子竟然沒有因此裂開!」

這次的「還俗幻想曲」為彼得僧帶來了很多的省思,後來,還俗後的「蘇諦僧」還曾經來到寺中,探望他好幾次。現在的「蘇諦先生」在一家加油站當收銀員,看起來相當快樂,不過,彼得僧並不確定他是否真的如此。「蘇諦先生」的工作賺不到多少錢,有一點點工假,大部份空閒的時間都花在睡覺上。彼得僧有點玩諷地說:「好友目前這樣的在家生活,不再能夠帶給我任何的人生意義與建設性,不過,他的衣著看起來還真的是十分時髦亮眼啊!」

這章的內容長而豐富的,彼得僧的思路十分細緻,老實說,這樣的文章,我個人覺得很難寫,而且,一想到用英文寫作就覺得更難。曾經,有一位師姊問我說,她覺得很奇怪,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大部份的泰國男子都必須出家,但為什麼她一點也不覺得泰國的佛法真的興盛,也不覺得泰國人真的富含佛學素養?當時,對於這樣的問題完全不曉得如何回答?不過,看完這篇文章後,就大概有點瞭解了,其實,佛法真的有點難,短短的出家時間內,如果不是十分聰敏好問、認真勤學的人,試問,短時間內又能學到多少佛法的真實內涵呢?更別提說,那些出家只是順應於父母的要求或世俗傳統的影響,並非真心出家。

另外,以我個人的思考角度,我也十分同情那些長期出家卻因修行失敗而還俗的僧人,香光莊嚴第65期的專欄文章「森林比丘回憶錄」--「頭陀僧如何調伏性欲」(註4),文章裏頭,提到一位年近六十的高僧「阿姜桑瑞(Samret)還俗的故事:「阿姜桑瑞(Samret)是位受人敬重的老師,他幼年出家為沙彌,決定成為禪修僧,最後終於成為禪師,他以嚴格、謹慎而聞名,受到人們的敬仰。…」雖然,故事中的阿姜桑瑞修行完全失敗,並且受到了已證悟的高僧阿姜頓措詞嚴厲的責備,也使得信眾們失望。但至少,他並沒有任何的隱瞞,鼓起勇氣說出自己因為難以抗拒女色而想還俗的理由,這比起那些已經犯下了不淨行,卻仍隱躲在僧團中,受用信眾淨施的人,還來得心地高尚多了。可是,都將近六十了,那麼,還俗後,他如何在現代變化迅捷的社會求取生存呢?又該如何面對世俗輕蔑的眼光呢?阿姜桑瑞這份還俗的勇氣,還真是令人喟嘆啊!

註1:「巴利語」據學術考證,認為是佛世時,佛陀常使用的弘法言語,也是某些區域的印度平民用語之一。

註2:「優婆塞」意譯為「近事男」,其意為:「在家受五戒之男子,親近三寶奉事如來。」

註3:「灑聖水」,這是泰國大眾化佛教所發展出來的世俗儀式,在泰國已蔚為流俗,但並非真實的佛教所認同。

註4:文章部份內容摘錄,取自香光莊嚴雜誌網址:http://www.gaya.org.tw/magazine/65/65s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