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22 12:47:11pc
《達摩二入四行觀之-隨緣行》
二、隨緣行
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我們常說要「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的「隨」有隨順的意思。舉例來說,現在是結夏,結夏的因緣現前了,就隨著結夏,藉這個因緣來用功,什麼時候該走路就走路,什麼時候該做早課、禮懺、聽法、靜坐...,一切都能隨眾,這樣就是隨緣。如果人家在靜修,你卻跑去拜佛;人家在拜佛,你卻跑去打坐,那就不是隨緣了。
緣有逆緣與順緣兩種,這兩種緣我們都必須隨順。不好的因緣要如何隨順呢?前面所說的「報冤行」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但是,如果是很好的順境,或者是善緣,我們又該採取什麼態度呢?我們首先要知道,所謂「眾生」,就是眾緣聚合所生,既然是眾緣聚合所生,所以是沒有自性的、是空性的;雖然有形象,卻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存在。進一步地說,不但我們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之四大假合,是眾緣所生,我們這個心也是如此;心有「生、住、異、滅」四相,念念不停地生生滅滅著,所以,不只是身體無我,心也是無我。一切眾生本來空,本來虛妄,是業感所現。眾生在過去造了善業、惡業,有了善惡的因緣就是緣起,不管是善業緣起或是惡業的緣起,就是真如緣起、唯識緣起、分別緣起...;只要是緣起、因緣和合,就是一種假相。眾生是眾緣所生,因緣聚合就有,因緣散掉就沒有了,沒有一個實體永久存在,因為緣起的實體是空性。從這裏就可以知道,真空和妙有是不一不二的。緣起的假相是由過去的善、惡業所招感,造了善業就要受善報,造了惡業就要受惡報,但善惡業都是緣起,緣起當然就是虛妄不實的了。雖是虛妄不實,然而造了善惡業還是要受報,善惡業夾雜,那自然就要「苦樂齊受」了。若得善樂喜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苦與樂是從善、惡的因緣和合所產生出來的,瞭解這個道理了,當享有善果時,不但不會生出驕傲,更會珍惜、把握這個善緣和善根努力修行。不僅道業如此,做世間的事業也是如此,事業有成是一種「得」,這個「得」是世間上的一切因緣和合而成的。試想,假若我們的社會政治不好、社會也不安寧,儘管你所生產的東西品質再好,而且很有利潤,但是由於政冶、社會不好沒有人來購買,還是無錢可賺,不是嗎?此外,佛法還講福德因緣,沒有福報的話,雖然拚命努力也可能沒有收穫。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所以說,世間的一切都是緣起,都是仗自己的努力、仗三寶的光明、仗眾生的慈悲等因緣和合才會有所成就。事業失敗的時候,要仔細檢討反省--失敗絕非朋友和父母給我的,也不是政治社會給我的,是我過去世沒有修到福報,所以事業會失敗。這樣去檢討反省,心裏就不會起煩惱、瞋恨了。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人家富貴,不生憎恨;看到人家貧賤,我也不會洋洋得意;看到人家很聰明、很有智慧,不會嫉妒;看到人家遲鈍、身體不健康也不會幸災樂禍。這樣的心,就是沒有增減的心,心有增減是眾生,心無增減就是聖人。喜風吹不動無增減的心,也就是心不會被讚嘆的聲音所轉、所動搖,無動搖的心,就是聖人的心、就是菩提心,這樣子就「冥順於道」了。冥然隨順於菩提道、解脫道、無上道,也就是冥順於真性與清淨法身。諸位也許會覺得奇怪,我們都知道瞋心要忍下來,為什麼連歡喜、美好的事情也要忍心不動呢?因為我們的心一動,就失去本心、失去了理智,這一動也生出了慢心、貢高,所以喜風不動,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總之,隨著善緣福報現前,我們不生我慢、歡喜心,因為一旦生出我慢與歡喜心,就與道不相應了。世間法透徹了就是佛法,前面所說的「報冤行」是忍,「隨緣行」也是一個忍,能夠做到「忍心不動」,就能夠報冤行、隨緣行了。不動,就是菩薩與聖人的境界。有些人錯認了「不動」的意義,「不動」並不是成了死的東西,也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這種觀念是非常錯誤的,不動是指面對任何境界的時候,心不隨著順境而歡喜、不隨著逆境而煩惱。然而,我們隨順著日常生活中的因緣來做事、修行,怎麼可能不動心呢?在處理人際事物當中是動念,自己能處處作主,起了善念也不執著,也就是喜風吹不動、春風吹不生,真正地得到解脫。上面所說的報冤行、隨緣行,都是一種資糧、加行,真正做到了,我們的道業就能夠有所成就。
<待續> 摘錄自老和尚開示《達摩二入四行觀》
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我們常說要「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的「隨」有隨順的意思。舉例來說,現在是結夏,結夏的因緣現前了,就隨著結夏,藉這個因緣來用功,什麼時候該走路就走路,什麼時候該做早課、禮懺、聽法、靜坐...,一切都能隨眾,這樣就是隨緣。如果人家在靜修,你卻跑去拜佛;人家在拜佛,你卻跑去打坐,那就不是隨緣了。
緣有逆緣與順緣兩種,這兩種緣我們都必須隨順。不好的因緣要如何隨順呢?前面所說的「報冤行」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但是,如果是很好的順境,或者是善緣,我們又該採取什麼態度呢?我們首先要知道,所謂「眾生」,就是眾緣聚合所生,既然是眾緣聚合所生,所以是沒有自性的、是空性的;雖然有形象,卻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存在。進一步地說,不但我們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之四大假合,是眾緣所生,我們這個心也是如此;心有「生、住、異、滅」四相,念念不停地生生滅滅著,所以,不只是身體無我,心也是無我。一切眾生本來空,本來虛妄,是業感所現。眾生在過去造了善業、惡業,有了善惡的因緣就是緣起,不管是善業緣起或是惡業的緣起,就是真如緣起、唯識緣起、分別緣起...;只要是緣起、因緣和合,就是一種假相。眾生是眾緣所生,因緣聚合就有,因緣散掉就沒有了,沒有一個實體永久存在,因為緣起的實體是空性。從這裏就可以知道,真空和妙有是不一不二的。緣起的假相是由過去的善、惡業所招感,造了善業就要受善報,造了惡業就要受惡報,但善惡業都是緣起,緣起當然就是虛妄不實的了。雖是虛妄不實,然而造了善惡業還是要受報,善惡業夾雜,那自然就要「苦樂齊受」了。若得善樂喜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苦與樂是從善、惡的因緣和合所產生出來的,瞭解這個道理了,當享有善果時,不但不會生出驕傲,更會珍惜、把握這個善緣和善根努力修行。不僅道業如此,做世間的事業也是如此,事業有成是一種「得」,這個「得」是世間上的一切因緣和合而成的。試想,假若我們的社會政治不好、社會也不安寧,儘管你所生產的東西品質再好,而且很有利潤,但是由於政冶、社會不好沒有人來購買,還是無錢可賺,不是嗎?此外,佛法還講福德因緣,沒有福報的話,雖然拚命努力也可能沒有收穫。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所以說,世間的一切都是緣起,都是仗自己的努力、仗三寶的光明、仗眾生的慈悲等因緣和合才會有所成就。事業失敗的時候,要仔細檢討反省--失敗絕非朋友和父母給我的,也不是政治社會給我的,是我過去世沒有修到福報,所以事業會失敗。這樣去檢討反省,心裏就不會起煩惱、瞋恨了。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人家富貴,不生憎恨;看到人家貧賤,我也不會洋洋得意;看到人家很聰明、很有智慧,不會嫉妒;看到人家遲鈍、身體不健康也不會幸災樂禍。這樣的心,就是沒有增減的心,心有增減是眾生,心無增減就是聖人。喜風吹不動無增減的心,也就是心不會被讚嘆的聲音所轉、所動搖,無動搖的心,就是聖人的心、就是菩提心,這樣子就「冥順於道」了。冥然隨順於菩提道、解脫道、無上道,也就是冥順於真性與清淨法身。諸位也許會覺得奇怪,我們都知道瞋心要忍下來,為什麼連歡喜、美好的事情也要忍心不動呢?因為我們的心一動,就失去本心、失去了理智,這一動也生出了慢心、貢高,所以喜風不動,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總之,隨著善緣福報現前,我們不生我慢、歡喜心,因為一旦生出我慢與歡喜心,就與道不相應了。世間法透徹了就是佛法,前面所說的「報冤行」是忍,「隨緣行」也是一個忍,能夠做到「忍心不動」,就能夠報冤行、隨緣行了。不動,就是菩薩與聖人的境界。有些人錯認了「不動」的意義,「不動」並不是成了死的東西,也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這種觀念是非常錯誤的,不動是指面對任何境界的時候,心不隨著順境而歡喜、不隨著逆境而煩惱。然而,我們隨順著日常生活中的因緣來做事、修行,怎麼可能不動心呢?在處理人際事物當中是動念,自己能處處作主,起了善念也不執著,也就是喜風吹不動、春風吹不生,真正地得到解脫。上面所說的報冤行、隨緣行,都是一種資糧、加行,真正做到了,我們的道業就能夠有所成就。
<待續> 摘錄自老和尚開示《達摩二入四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