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7-14 14:10:46pc

【杏 林 拾 遺 ─ 基礎篇】

遠自春秋戰國時代,社會急速發展變化,也帶動了學
術思想日趨發達,在當時出現了一部中國人最古老的
醫學典籍《黃帝內經》,裡面很有系統的闡述了人體、
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診療與防治,奠定了後世中醫學
說的基礎理論。

中國漢醫藥學流傳數千年,歷經長期的臨床經驗與實
踐,其特點以「整體觀念」為中心,以「臟腑經絡」
的生理與病理為基本,以「辨證論治」為診療方針。
中醫學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份,所以能夠本能地去
適應環境,與自然界互動以形成抗衡的自然生態。人
體以五臟為主軸,透過密佈於周身的經絡系統,將六
腑、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的組織器官,精密
的連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
液的作用與輸佈,來完成整個有機體正常的機能活
動。而人體中某一局部區域內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
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息息相關,由於各個五臟
六腑的組織器官,在生理及病理的相互影響下,即可
以由其五官、形體、氣色、脈象等外在各種變化,來
了解和診斷內部臟器的病理變化, 從而達到醫療的
目的。

中醫學的基礎理論,主要敘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
發病的成因與變化,更詳細論述了疾病的預防與治療
原則。其內容包括了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經
絡、 病因、病機,以及防治等部份。老祖宗將如此
一套有系統性的理論學說傳薪予後代,我們在汲取先
人智慧的同時,亦應宏觀性的結合西方醫學的科學觀
念,以互補切磋的謙遜態度,來營造更有利於現代人
的新醫學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