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12 15:51:41pc123
論無欲無求
佛家與經濟學的首要主張相信是世上衝突最大的兩個理論之一。佛教主張人應該放棄所有慾念,而經濟學則主張人的慾望無窮無盡。究竟孰錯孰對?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研究一個佛教的得道高僧。佛家既然主張無欲無求,那麼佛教徒中最德高望重的一個應該是最無欲無求的了。他除了一切基本需要外,甚麼也應該不想,以無欲無求為終生已任,可是,在他邁向佛家最高理想的時候,相信他自己也始料不及,原來自己早已心生慾望--那個慾望就是「希望達致無欲無求」。既然一個最應該是無欲無求的人也不能達成目標,那麼其他凡人就更加沒有這個本領了。因此,「無欲無求」這個情況在世間上根本不存在,這一點,相信沒有人會反對。
另外,佛家與經濟學還有另一種理論衝突,那就是無欲無求是福是禍。佛家主張無欲無求可令人免失望之困擾,從而帶給人福樂;可是經濟學抱持的又是另一回事,經濟學家主張人的慾望是正面的,因為它使人有進步的動力,從而架構了現今的經濟體系,經濟學於是運應而生。究竟慾望是正面還是負面?
若我們將資本主義國家與共產主義國家的情況比較一下,就會知道問題的答案了。一個資本主義政府容許國民擁有私人財產,於是國民便有賺取金錢的慾望,從而產生奮鬥的目標,整個國家於是日益進步;反之,一個共產主義政府並不許國民私有財產,一切資源皆由政府按各階級需要來分配,國民便沒有賺取金錢的慾望,整個國家的發展程度於是一直處於水平狀態。其實這點不用我多說,因為北韓與英國的對比已經道明一切了。由此,我們可以推斷一個沒有慾望的人絕不會有進步的動力,只會百無聊賴、閒賦終日,錢來張手、飯來張口,成為社會的蛀蟲,這是無庸置疑的。
事實上,無欲無求的想法也是自欺欺人的。前邊已經說過,世上根本沒有無欲無求的人,假如一個人硬要說自己無欲無求,豈不是欺騙自己嗎?自欺欺人的滋味相信大部分人都嘗試過,那滋味一定不好受吧!所以,無欲無求的想法是會帶給人痛苦的。
不過,無欲無求不是毫無好處的。一個無欲無求的人至少可以避免失望帶來的痛苦,要知道,大失所望的滋味是極不好受的,它會使你頹廢、灰心、喪志、做甚麼也提不起勁等,所以,沒有慾望顯然比大失所望好。可是,世上既然沒有無欲無求的人,誰又可以享受沒有失望的福樂呢?
試想想下列幾個問題:若佛陀沒有傳揚佛教的慾望,佛陀這個名字會不會傳遍世界呢?若愛迪生沒有發明的慾望,紐約、上海、香港等不夜城會不會存在呢?若林肯沒有解救奴隸的慾望,韋史密夫會不會出現在電影銀幕上呢?--我提出這幾道問題,無非是想說人的慾望是正面的,我相信沒有人會認為導人向善的佛教廣為人信、不夜城的繁華、黑人與白人的平等會是壞事吧!既然大家都明白,就不用我再多費唇舌了。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為要推翻佛教的理念,也不是為了支持經濟學的原則,只是要改變人對「慾望」這個詞語的看法。很多人也認為「慾望」是負面的,可是這個想法大錯特錯,即使某些慾望如權力欲、犯罪欲都是負面的,我們也不可一概而論,前面所述的就是正面慾望的好例子。逃避慾望,根本毫無好處。就算不說高僧,那你問問自己,又或者問問其他人,誰能肯定地說「我是無欲無求的人」?明明知道自己不能無欲無求,卻自欺說自己要做到無欲無求,這只會害苦了自己。那些希望無欲無求的人,面對現實吧!
by 韋林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研究一個佛教的得道高僧。佛家既然主張無欲無求,那麼佛教徒中最德高望重的一個應該是最無欲無求的了。他除了一切基本需要外,甚麼也應該不想,以無欲無求為終生已任,可是,在他邁向佛家最高理想的時候,相信他自己也始料不及,原來自己早已心生慾望--那個慾望就是「希望達致無欲無求」。既然一個最應該是無欲無求的人也不能達成目標,那麼其他凡人就更加沒有這個本領了。因此,「無欲無求」這個情況在世間上根本不存在,這一點,相信沒有人會反對。
另外,佛家與經濟學還有另一種理論衝突,那就是無欲無求是福是禍。佛家主張無欲無求可令人免失望之困擾,從而帶給人福樂;可是經濟學抱持的又是另一回事,經濟學家主張人的慾望是正面的,因為它使人有進步的動力,從而架構了現今的經濟體系,經濟學於是運應而生。究竟慾望是正面還是負面?
若我們將資本主義國家與共產主義國家的情況比較一下,就會知道問題的答案了。一個資本主義政府容許國民擁有私人財產,於是國民便有賺取金錢的慾望,從而產生奮鬥的目標,整個國家於是日益進步;反之,一個共產主義政府並不許國民私有財產,一切資源皆由政府按各階級需要來分配,國民便沒有賺取金錢的慾望,整個國家的發展程度於是一直處於水平狀態。其實這點不用我多說,因為北韓與英國的對比已經道明一切了。由此,我們可以推斷一個沒有慾望的人絕不會有進步的動力,只會百無聊賴、閒賦終日,錢來張手、飯來張口,成為社會的蛀蟲,這是無庸置疑的。
事實上,無欲無求的想法也是自欺欺人的。前邊已經說過,世上根本沒有無欲無求的人,假如一個人硬要說自己無欲無求,豈不是欺騙自己嗎?自欺欺人的滋味相信大部分人都嘗試過,那滋味一定不好受吧!所以,無欲無求的想法是會帶給人痛苦的。
不過,無欲無求不是毫無好處的。一個無欲無求的人至少可以避免失望帶來的痛苦,要知道,大失所望的滋味是極不好受的,它會使你頹廢、灰心、喪志、做甚麼也提不起勁等,所以,沒有慾望顯然比大失所望好。可是,世上既然沒有無欲無求的人,誰又可以享受沒有失望的福樂呢?
試想想下列幾個問題:若佛陀沒有傳揚佛教的慾望,佛陀這個名字會不會傳遍世界呢?若愛迪生沒有發明的慾望,紐約、上海、香港等不夜城會不會存在呢?若林肯沒有解救奴隸的慾望,韋史密夫會不會出現在電影銀幕上呢?--我提出這幾道問題,無非是想說人的慾望是正面的,我相信沒有人會認為導人向善的佛教廣為人信、不夜城的繁華、黑人與白人的平等會是壞事吧!既然大家都明白,就不用我再多費唇舌了。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為要推翻佛教的理念,也不是為了支持經濟學的原則,只是要改變人對「慾望」這個詞語的看法。很多人也認為「慾望」是負面的,可是這個想法大錯特錯,即使某些慾望如權力欲、犯罪欲都是負面的,我們也不可一概而論,前面所述的就是正面慾望的好例子。逃避慾望,根本毫無好處。就算不說高僧,那你問問自己,又或者問問其他人,誰能肯定地說「我是無欲無求的人」?明明知道自己不能無欲無求,卻自欺說自己要做到無欲無求,這只會害苦了自己。那些希望無欲無求的人,面對現實吧!
by 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