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11 18:24:22小費
高牆內的書香(上)(40屆國軍文藝金像獎報導文學佳作)
前言
幾年前,我服務法務部所屬的明陽中學,擔任教職工作,為了完成年度「監院所收容人的讀書會」報告,經歷兩個月時間,懷著戒慎心情,來到監所訪問。
為了方便行程,我鎖定以台南以南的監所為範圍,受訪對象為教誨師、讀書會的領導人、受刑的收容人,所幸,各監所業務承辦人也給了我許多的方便,使得工作得以順利完成,以下是我走訪其中的幾間監所的心路歷程,在此與大家分享心得。
(一)不要向我說再見
我曾在「閱讀左岸人文館」的網頁上,讀到惹內這名法國監獄作家的經歷,由於他年少生活不斷流連在感化院、臨時托管家庭、監獄和軍隊裡,後來因為寫作成名,成為法國的大作家,走向人性的光明面。而我的工作,就是在輔導失足的青少年走向正途,所以對惹內這一個人感到十分興趣。
惹內,他15歲已經入獄多次,18歲自願從軍,過著軍旅生活,直到25歲除役,仍繼續過著偷竊、乞討、坐牢、賣淫的流浪生活,不過,這些苦楚的生活,竟成為他日後不斷創作的泉源。
為什麼本文一開始就提到惹內呢?乃因在我的學生當中有許多孩子的文筆流暢、思緒敏捷,可是他們從小失去了家庭溫暖,受到學校排斥,社會異樣眼光投射,在種種負面影響下,才鋌而走險做出違背法律的事,實在令人惋惜。
我總是覺得惹內以一種「文學療法」的方式在救贖自己,倘若文字的創作真有點「復原力」的話,那麼在我的學生當中,也許會有如同才華洋溢的惹內一樣,將來也許有一天他們在創作方面,也有另一片的天空。
我曾經在「桃園龜山的矯治訓練所」受訓,在受訓期間,會經過台北監獄的高牆。有一天我突然有感而發,寫下「不要向我說再見」的詩句,以表示我對收容人與「高牆」的看法。
不要向我說再見
在鶯桃路轉角的大道上
偏左的是油加利樹與鶯歌、龜山界線
偏右的是那隻四角獸馱負著三丈高牆
仍默默承擔自白書砌堆起來的磚
將我的世界關閉一道心窗
圍牆外,一支支銳利的瓊麻刺向天空與
被刮得整齊圓榕
仍樹立著十分警衛模樣
這裡聽不到狼犬狂奔急吠聲音
也嗅聞不到耳膜以外距離
只有緘默的鐵絲網繼續扮演電療的角色
圍牆內,時間不再是滴答、滴答的動詞
日子總是磨著像詭異刀片
想要讓皮膚的龍鳳飛舞了起來
無奈又是癟三小蛇的模樣
砂被走了一層又來了一層的風渡化
全匍匐貼在高牆上懺悔未來
鐵疾藜站在天與雲交界
亮出灰色的刺戟
忠實監看回鍋的江湖味
千萬別惹上嗆氣
你若要進入地獄之門
請帶本金剛經上膛
歷經妖魔鬼怪的火練
一粒潔淨的白砂
自火中洗出
請不要向我說再見
在鶯桃路轉角的大道上
(二)品嚐一道好菜
在訪談的過程中,我一直認為讀書會的領導人,要像是一位好的廚師一樣,每燒出一道菜得讓顧客(收容人)品嚐,若燒得不好,便得虛心改進、反省,這樣,課程才會更加豐富、精采。
此外,收容人也可以從讀書會的領導人身上,感受到人格修養的陶冶,除了讀書會課程的「言教」外,也能濡沐到領導人的「身教」,甚至學到環境中的「境教」,這些都是讀書會的功效。
不過,現今監所讀書會的領導人,有鑑於收容人的流動性大,只好選用幾篇的短文,或者以欣賞影片的方式,作為上課教材內容,這乃受限於時間上不足,以及沒有經費購買書籍的困難,這種非書籍式的閱讀,也算是讀書會呈現的另一種方式,比較失去探討一本書的意義。
我也曾翻過他們上課選用的教材,大抵上是有關情緒管理、有效溝通技巧、勵志文章等內容,卻無法從多方面的角度,來看待不同事件的思維,例如小說的隱喻、政治的聯想等;這是避免在內容上挑起收容人的情緒,也不要直接、間接與管理人員產生對話衝突,否則延伸出來的衝突點,不知在那一時刻爆發出來,那後果不堪設想,這是監所考慮的因素。因為監所的文化一再強調「戒護第一、教化優先」,可是我卻想,若是硬要將「戒護」和「教化」弄個排序的話,那到底誰擺在第一順位呢?答案當然是「戒護第一」了,那是勿庸置疑的。
我也常想若是經由教化活動,或者是讀書會的功能發揮,進而改變收容人的心性,減少他們犯罪動機,那麼教化工作的推行就更加重要,當然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也期待教化科人員的努力了。
可是也許有人會問,參加了讀書會,真的會改變人的心性嗎?其實教化工作和讀書會兩者之間,無法以「量化」的方式來做統計,因為讀書會的成果,並非短時間即可看得出來,若是急於看出成效的話,是比較困難的。不過,讀書會的正向功能應該大於負向功能,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至於讀書會能在台灣的監所推動,這是全世界監所的創舉,因為鮮少國家有這種舉動,而如今在台灣各地已有大小團體的讀書會已達二千多個,即使連最保守的監所也發起了讀書會,這真是時代的進步,也是台灣民主教育的成功,值得大家珍惜這一項的成果。
監所,是一道與外界隔離的高牆,收容人雖然行動上受到限制,但他們的思想和心靈,並未受到限制,倘若在高牆內施行讀書會,反而有機會讓收容人自我成長,且學會了「終身學習」的概念。其實收容人犯了罪、判了刑,接受法律的制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今天社會的價值觀嚴重扭曲,某些人的行為一旦偏差了,許多可怕的暴力行為,像一顆顆不定時的炸彈,不曉得從那裡爆炸出來,弄得一發不可收拾,產生社會巨大的災害。
而讀書會具有許多的正面意義,也是收容人自我成長的學習活動,在監所能夠免費學習課程,實在是一種福氣,因為一般人要在社會上學習潛能開發的課程必須付費,而能在監所學到改善人際關係、親子互動、生涯規劃課程,學習彼此間相互尊重、關懷,豈不是美事一樁?透過讀書會的討論過程,可以將人的尊嚴找回來,許多收容人表示,他們重新思考生命的可能,並將參加讀書會視為一種榮譽,在獄中減少了彼此吵架的機會,淨化了心靈。
我曾經上過犯罪學,犯罪學的教授說犯罪是可以預測,只要了解因果的進行關係,便可以預測。而無(真空)是一切事務的來源,仍有共振,因此萬事皆偶然也,所以有許多人靠著權力關係,開始掌握、支配別人,其手段特殊、殘忍、非理性、不可思議等,對於他們的犯罪動機,許多人解釋不出來,尤其是青少年暴行的手段十分殘忍,只好當做惡魔來看待,認為非苛以重罪不可。
轟動一時的日本「神戶少年虐殺」事件,犯罪者是一位國二的學生,他將同學的頭顱割下來,掛在學校門口,警方以為此種的手段殘忍,是變態的成人幹的,孰知豈是一位國中生的「傑作」。
因此,有人進而想研究少年的過去,發現他在國小時割過貓的舌頭,且醃泡起來,他就是喜歡聽貓發出痛苦的叫聲,也很喜歡解剖青蛙,看看青蛙痛苦的樣子,可是仍然不滿足,直到國二竟開始玩人,殺了五位的國小學生。
案發前,那些犯罪學者以為兇手支解脖子時,竟然不費力氣,一定是生性殘暴之人才有如此專業的能力,等破案後,大家才大吃一驚,随後,到那學生的家裡一看,發現書架上有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一書,不過,令人出奇地是他們發現天花板、地板皆是掛滿、堆放可愛的布偶玩具,打開櫃子,都是恐怖片的錄影帶而已,很難想像殺人者的落差如此地大,竟然解釋不出原因來。
前一陣子的新聞媒體也報導日本有一名國中生,他將一名國小學童騙到百貨公司的頂樓,逼學童脫光衣服後,將他抱起來由高樓狠狠摔下,造成學童慘死樓下,他反而很鎮靜地跑去現場看屍體,後來因為牆上留下了鞋印,才曝光了整個虐殺事件。
看來,學校、家庭、社會都脫離不了關係,而接下來的工作呢?教育繼續扮演著輔導人心的重要角色。
(三)訪問高雄看守所
高雄看守所位於本校的對面,我走進去時,經過金屬探測門,以及例行的搜身檢查,才見到訪談的陳教誨師。
陳教誨師說話十分具體,他認為未來的目標,則是希望每一個工廠都能成立一個讀書會,不過,恐怕場地不是很充足。另外,若是在各工廠太倉促成立讀書會的話,以目前大部分收容人是初中、國小程度的話,整個素質會降低很快,反而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
因此他認為先從每一個教區開始,再漸漸推展到工廠,直到每一個工廠都有一個讀書會,由自己(收容人)的人當種子,亦即培養出來的讀書會領導人,請他們來教導收容人如何導讀書本,這才是當初監所成立讀書會的目的。
但是問題却卡到工廠作業的成績,作業的成績必須達到一個標準才行。他說倘若讀書會可以淨化人心,做到心靈改革的話,那麼何不模仿國防部的莒光日教學,每星期固定一天,由法務部命令所有的工廠停工,全部的人都來上讀書會,上課內容有收容人發表讀書心得,並且依程度分組,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如果全國的監所皆能推行,經由媒體大幅報導,使得民眾對監所的評價提高不少,相信受益最多的還是收容人了。
這時,我想起屏東監獄的讀書會,其中領導人之一的賴秀滿女士,她認為在讀書會的討論中,可以做出許多的「價值澄清」。她常引出許多問題來,以是非善惡做判斷,去刺激人的想法,改變人的偏差行為,給於正面的建議,以及教導他們如何擺脫誘惑,避免再度墮入歧途,幫忙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不可諱言的是,許多收容人上了讀書會,可以出來透透氣、吸收知識,這時候,讀書會的領導人趁機分析人生的看法,不斷教導收容人思考人生的方向,對於改善親子關係、環保資源回收、熱心助人、言辭表達與寫作能力皆有助益。不過,從讀書會的研習中,雖然看得出一個人的外在改變,卻無法看出人的內在改變。
賴秀滿說一本書的引導,若是十個人有一個人聽得進去,徹底改變從前不好的想法,就算有價值了,畢竟有些收容人出去後,朋友們為他辦慶「生」會,然後酒一喝,又安排吸毒節目慶祝一番,結果,遇到警察臨檢當場被逮個正著,又再度回籠,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看來,要保持一個人的定性,是多麼艱鉅的工程啊!
本校的孫慈愛輔導主任在訪談中說,身為教師的我,在帶領學生讀書會的同時,所選用的文章必須為心理認知的東西,因為它才會觸動著人的心靈,讓思想碰到一個點,一個心靈深處的點,學生便有所感動,抓住這一個感動,效果便出來了。
我想,每位教誨師或者業務承辦人憑著良心做事,平日的工作外,尚要投入一些時間對讀書會的活動付出心血,本於對收容人的關愛,常有鼓勵的配套措施,這些獎勵的方法各有不同,但目的就是要收容人變好、變善,除了增加求知的領域外,也企圖扭轉他們部分錯誤的價值觀,使他們恢復「復元力」。
以澎湖監所為例,教誨師以「文學療法」鼓勵收容人寫作投稿,禮聘講師來到外島授課,目的在於使收容人藉著刊物的園地發表,恢復自我的信心,這一種信心幫助他們的復原力,在近代心理學上有行為療法,藉著文學藝術的發揮,重新認識自己。
所謂「復元力」,依據時代英英一英漢雙解大辭典裡的解釋為:
「從災難或變故中迅速調適,而恢復元氣的一種能力。」
而讀書會的心得寫作,無論在培養自信自尊、發展人際關係、把握人生方向,皆具有正面的意義,這就是一種復元力。
幾年前,我服務法務部所屬的明陽中學,擔任教職工作,為了完成年度「監院所收容人的讀書會」報告,經歷兩個月時間,懷著戒慎心情,來到監所訪問。
為了方便行程,我鎖定以台南以南的監所為範圍,受訪對象為教誨師、讀書會的領導人、受刑的收容人,所幸,各監所業務承辦人也給了我許多的方便,使得工作得以順利完成,以下是我走訪其中的幾間監所的心路歷程,在此與大家分享心得。
(一)不要向我說再見
我曾在「閱讀左岸人文館」的網頁上,讀到惹內這名法國監獄作家的經歷,由於他年少生活不斷流連在感化院、臨時托管家庭、監獄和軍隊裡,後來因為寫作成名,成為法國的大作家,走向人性的光明面。而我的工作,就是在輔導失足的青少年走向正途,所以對惹內這一個人感到十分興趣。
惹內,他15歲已經入獄多次,18歲自願從軍,過著軍旅生活,直到25歲除役,仍繼續過著偷竊、乞討、坐牢、賣淫的流浪生活,不過,這些苦楚的生活,竟成為他日後不斷創作的泉源。
為什麼本文一開始就提到惹內呢?乃因在我的學生當中有許多孩子的文筆流暢、思緒敏捷,可是他們從小失去了家庭溫暖,受到學校排斥,社會異樣眼光投射,在種種負面影響下,才鋌而走險做出違背法律的事,實在令人惋惜。
我總是覺得惹內以一種「文學療法」的方式在救贖自己,倘若文字的創作真有點「復原力」的話,那麼在我的學生當中,也許會有如同才華洋溢的惹內一樣,將來也許有一天他們在創作方面,也有另一片的天空。
我曾經在「桃園龜山的矯治訓練所」受訓,在受訓期間,會經過台北監獄的高牆。有一天我突然有感而發,寫下「不要向我說再見」的詩句,以表示我對收容人與「高牆」的看法。
不要向我說再見
在鶯桃路轉角的大道上
偏左的是油加利樹與鶯歌、龜山界線
偏右的是那隻四角獸馱負著三丈高牆
仍默默承擔自白書砌堆起來的磚
將我的世界關閉一道心窗
圍牆外,一支支銳利的瓊麻刺向天空與
被刮得整齊圓榕
仍樹立著十分警衛模樣
這裡聽不到狼犬狂奔急吠聲音
也嗅聞不到耳膜以外距離
只有緘默的鐵絲網繼續扮演電療的角色
圍牆內,時間不再是滴答、滴答的動詞
日子總是磨著像詭異刀片
想要讓皮膚的龍鳳飛舞了起來
無奈又是癟三小蛇的模樣
砂被走了一層又來了一層的風渡化
全匍匐貼在高牆上懺悔未來
鐵疾藜站在天與雲交界
亮出灰色的刺戟
忠實監看回鍋的江湖味
千萬別惹上嗆氣
你若要進入地獄之門
請帶本金剛經上膛
歷經妖魔鬼怪的火練
一粒潔淨的白砂
自火中洗出
請不要向我說再見
在鶯桃路轉角的大道上
(二)品嚐一道好菜
在訪談的過程中,我一直認為讀書會的領導人,要像是一位好的廚師一樣,每燒出一道菜得讓顧客(收容人)品嚐,若燒得不好,便得虛心改進、反省,這樣,課程才會更加豐富、精采。
此外,收容人也可以從讀書會的領導人身上,感受到人格修養的陶冶,除了讀書會課程的「言教」外,也能濡沐到領導人的「身教」,甚至學到環境中的「境教」,這些都是讀書會的功效。
不過,現今監所讀書會的領導人,有鑑於收容人的流動性大,只好選用幾篇的短文,或者以欣賞影片的方式,作為上課教材內容,這乃受限於時間上不足,以及沒有經費購買書籍的困難,這種非書籍式的閱讀,也算是讀書會呈現的另一種方式,比較失去探討一本書的意義。
我也曾翻過他們上課選用的教材,大抵上是有關情緒管理、有效溝通技巧、勵志文章等內容,卻無法從多方面的角度,來看待不同事件的思維,例如小說的隱喻、政治的聯想等;這是避免在內容上挑起收容人的情緒,也不要直接、間接與管理人員產生對話衝突,否則延伸出來的衝突點,不知在那一時刻爆發出來,那後果不堪設想,這是監所考慮的因素。因為監所的文化一再強調「戒護第一、教化優先」,可是我卻想,若是硬要將「戒護」和「教化」弄個排序的話,那到底誰擺在第一順位呢?答案當然是「戒護第一」了,那是勿庸置疑的。
我也常想若是經由教化活動,或者是讀書會的功能發揮,進而改變收容人的心性,減少他們犯罪動機,那麼教化工作的推行就更加重要,當然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也期待教化科人員的努力了。
可是也許有人會問,參加了讀書會,真的會改變人的心性嗎?其實教化工作和讀書會兩者之間,無法以「量化」的方式來做統計,因為讀書會的成果,並非短時間即可看得出來,若是急於看出成效的話,是比較困難的。不過,讀書會的正向功能應該大於負向功能,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至於讀書會能在台灣的監所推動,這是全世界監所的創舉,因為鮮少國家有這種舉動,而如今在台灣各地已有大小團體的讀書會已達二千多個,即使連最保守的監所也發起了讀書會,這真是時代的進步,也是台灣民主教育的成功,值得大家珍惜這一項的成果。
監所,是一道與外界隔離的高牆,收容人雖然行動上受到限制,但他們的思想和心靈,並未受到限制,倘若在高牆內施行讀書會,反而有機會讓收容人自我成長,且學會了「終身學習」的概念。其實收容人犯了罪、判了刑,接受法律的制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今天社會的價值觀嚴重扭曲,某些人的行為一旦偏差了,許多可怕的暴力行為,像一顆顆不定時的炸彈,不曉得從那裡爆炸出來,弄得一發不可收拾,產生社會巨大的災害。
而讀書會具有許多的正面意義,也是收容人自我成長的學習活動,在監所能夠免費學習課程,實在是一種福氣,因為一般人要在社會上學習潛能開發的課程必須付費,而能在監所學到改善人際關係、親子互動、生涯規劃課程,學習彼此間相互尊重、關懷,豈不是美事一樁?透過讀書會的討論過程,可以將人的尊嚴找回來,許多收容人表示,他們重新思考生命的可能,並將參加讀書會視為一種榮譽,在獄中減少了彼此吵架的機會,淨化了心靈。
我曾經上過犯罪學,犯罪學的教授說犯罪是可以預測,只要了解因果的進行關係,便可以預測。而無(真空)是一切事務的來源,仍有共振,因此萬事皆偶然也,所以有許多人靠著權力關係,開始掌握、支配別人,其手段特殊、殘忍、非理性、不可思議等,對於他們的犯罪動機,許多人解釋不出來,尤其是青少年暴行的手段十分殘忍,只好當做惡魔來看待,認為非苛以重罪不可。
轟動一時的日本「神戶少年虐殺」事件,犯罪者是一位國二的學生,他將同學的頭顱割下來,掛在學校門口,警方以為此種的手段殘忍,是變態的成人幹的,孰知豈是一位國中生的「傑作」。
因此,有人進而想研究少年的過去,發現他在國小時割過貓的舌頭,且醃泡起來,他就是喜歡聽貓發出痛苦的叫聲,也很喜歡解剖青蛙,看看青蛙痛苦的樣子,可是仍然不滿足,直到國二竟開始玩人,殺了五位的國小學生。
案發前,那些犯罪學者以為兇手支解脖子時,竟然不費力氣,一定是生性殘暴之人才有如此專業的能力,等破案後,大家才大吃一驚,随後,到那學生的家裡一看,發現書架上有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一書,不過,令人出奇地是他們發現天花板、地板皆是掛滿、堆放可愛的布偶玩具,打開櫃子,都是恐怖片的錄影帶而已,很難想像殺人者的落差如此地大,竟然解釋不出原因來。
前一陣子的新聞媒體也報導日本有一名國中生,他將一名國小學童騙到百貨公司的頂樓,逼學童脫光衣服後,將他抱起來由高樓狠狠摔下,造成學童慘死樓下,他反而很鎮靜地跑去現場看屍體,後來因為牆上留下了鞋印,才曝光了整個虐殺事件。
看來,學校、家庭、社會都脫離不了關係,而接下來的工作呢?教育繼續扮演著輔導人心的重要角色。
(三)訪問高雄看守所
高雄看守所位於本校的對面,我走進去時,經過金屬探測門,以及例行的搜身檢查,才見到訪談的陳教誨師。
陳教誨師說話十分具體,他認為未來的目標,則是希望每一個工廠都能成立一個讀書會,不過,恐怕場地不是很充足。另外,若是在各工廠太倉促成立讀書會的話,以目前大部分收容人是初中、國小程度的話,整個素質會降低很快,反而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
因此他認為先從每一個教區開始,再漸漸推展到工廠,直到每一個工廠都有一個讀書會,由自己(收容人)的人當種子,亦即培養出來的讀書會領導人,請他們來教導收容人如何導讀書本,這才是當初監所成立讀書會的目的。
但是問題却卡到工廠作業的成績,作業的成績必須達到一個標準才行。他說倘若讀書會可以淨化人心,做到心靈改革的話,那麼何不模仿國防部的莒光日教學,每星期固定一天,由法務部命令所有的工廠停工,全部的人都來上讀書會,上課內容有收容人發表讀書心得,並且依程度分組,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如果全國的監所皆能推行,經由媒體大幅報導,使得民眾對監所的評價提高不少,相信受益最多的還是收容人了。
這時,我想起屏東監獄的讀書會,其中領導人之一的賴秀滿女士,她認為在讀書會的討論中,可以做出許多的「價值澄清」。她常引出許多問題來,以是非善惡做判斷,去刺激人的想法,改變人的偏差行為,給於正面的建議,以及教導他們如何擺脫誘惑,避免再度墮入歧途,幫忙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不可諱言的是,許多收容人上了讀書會,可以出來透透氣、吸收知識,這時候,讀書會的領導人趁機分析人生的看法,不斷教導收容人思考人生的方向,對於改善親子關係、環保資源回收、熱心助人、言辭表達與寫作能力皆有助益。不過,從讀書會的研習中,雖然看得出一個人的外在改變,卻無法看出人的內在改變。
賴秀滿說一本書的引導,若是十個人有一個人聽得進去,徹底改變從前不好的想法,就算有價值了,畢竟有些收容人出去後,朋友們為他辦慶「生」會,然後酒一喝,又安排吸毒節目慶祝一番,結果,遇到警察臨檢當場被逮個正著,又再度回籠,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看來,要保持一個人的定性,是多麼艱鉅的工程啊!
本校的孫慈愛輔導主任在訪談中說,身為教師的我,在帶領學生讀書會的同時,所選用的文章必須為心理認知的東西,因為它才會觸動著人的心靈,讓思想碰到一個點,一個心靈深處的點,學生便有所感動,抓住這一個感動,效果便出來了。
我想,每位教誨師或者業務承辦人憑著良心做事,平日的工作外,尚要投入一些時間對讀書會的活動付出心血,本於對收容人的關愛,常有鼓勵的配套措施,這些獎勵的方法各有不同,但目的就是要收容人變好、變善,除了增加求知的領域外,也企圖扭轉他們部分錯誤的價值觀,使他們恢復「復元力」。
以澎湖監所為例,教誨師以「文學療法」鼓勵收容人寫作投稿,禮聘講師來到外島授課,目的在於使收容人藉著刊物的園地發表,恢復自我的信心,這一種信心幫助他們的復原力,在近代心理學上有行為療法,藉著文學藝術的發揮,重新認識自己。
所謂「復元力」,依據時代英英一英漢雙解大辭典裡的解釋為:
「從災難或變故中迅速調適,而恢復元氣的一種能力。」
而讀書會的心得寫作,無論在培養自信自尊、發展人際關係、把握人生方向,皆具有正面的意義,這就是一種復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