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7 20:08:07各位同學

neck and trunk control對上肢的影響?(大汝來囉!)

肩頸部是由各種對痛覺敏感的組織,包括神經、肌肉、韌帶、筋膜及關節所組成,如果這些組織受到惡性刺激、發炎或感染,就會引起疼痛。

神經根痛:脊髓神經的腹根或背根神經受傷害時,即出現明顯而強烈的疼痛,且常放射至手臂。最常發生於頸椎的第五至第六節間。

百分之八十的肩頸酸疼都是頸椎問題。例如頸椎黏連或退行性變化、意外傷害所產生的急速脊炎反應等等。單純肌肉肌膜損害的比率而比較低。

常伴隨神經症動的頸部痛症:(斜角肌肌筋膜炎)

頸部肌肉上接頭部,下接肩膀及上臂,這種「承先啟後」的特殊解剖位置,使得其肌源性疼痛的表徵變得十分多樣:有的往上痛到頭部,如「胸鎖乳突肌筋膜炎」; 也有的往下痛到肩膀及上臂。所以我們要討論「斜角肌肌筋膜炎」。特別是前斜角肌與中斜角肌的肌筋膜炎,在近來的可見到,患者多抱怨單側或兩側手臂酸、痛、麻,其臨床表現為「胸廓出口症候群」。分析患者的年齡遍佈二十歲到七十歲之間,但二十歲到四十五歲佔逾八成。

什麼是「胸廓出口症候群」?

早期多偏屬外科領域,指的是在胸廓出口處(即鎖骨與第一肋骨之間),因臂神經叢或鎖骨下動脈、靜脈受壓迫而產生的一連患症狀。壓迫的來源可能是先天異常或頸部肋骨、胸部第一肋骨畸形,肌肉異常增厚或束帶纖維化,因此主張以外科手術切除壓迫源。

最常見的壓迫源應是肩頸部或上胸部肌肉痙攣,包括前斜角與中斜角肌,因而引發典型的胸廓出口症候群; 另外如胸大肌,斜背肌、大圓頭肌、胛下肌、胸小肌、菱形肌及提胛肌等,也可能造成類似的疼痛症狀,但相關的臂神經叢或鎖骨下動脈、靜脈壓迫症狀反而不那麼明顯。

 

胸廓出口症候群的臨床症狀通常是頸、肩、上臂及手部極度的酸、痛、麻,特別是兩臂外側延伸至無名指與小指的部位;其嚴重度可以造成病患行動不便,甚至無力繼續本來進行中的工作。

 

「提胛肌肌筋膜炎」:以頸部提胛肌為例,其上端固接於第一節至第四節頸椎的橫突,往下經過頸部,肩膀,下端則固接於肩胛骨的內上端,因此其功能是雙向的:如果以肩胛骨為固定處,這條肌肉可控制頸部的轉動及伸屈,幫助維持頸部的姿勢; 因此長期伏案工作的人,若不知定期運動、放鬆這條肌肉,就容易因勞損積累而引發肌筋膜炎。

「提胛肌肌筋膜炎」的臨床症狀可以是漸進性、間歇性,也可能突發頸部極度酸痛,但通常呈一側性,因而造成患者頸部僵硬、頭部轉動困難、頭部固定偏向患側,很容易辦別。

 

「五十肩」=學名為「肩關節周圍炎」

是肩關節囊與周圍軟組織損傷後,廣泛發生的無菌性炎症。

早期肩膀有陣發性酸痛,每當天氣變化或身體勞累時症狀就會加重。後來則慢變成持續性疼痛,甚至有刀割感,疼痛或由肩部向下延伸到肘部,或向上延伸到頸部及後頭部。疼痛情況白天稍輕,夜晚加劇,病人常被醒,寢不安眠,也無法向患側躺臥。由於肩膀的動作若超過某一舠圍就會引發劇痛,病人往往因怕痛而不敢動,數個月後肩關節變得僵硬如被冰凍凝固一樣,因此五十肩又稱為「冰凍肩」或「凝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