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5 15:48:34台股投資陳小姐
台灣浩鼎生技(興櫃股票)太注重防弊,導致什麼都做半套…… 發展生技 政府有心無膽
台灣浩鼎生技(興櫃股票)太注重防弊,導致什麼都做半套…… 發展生技 政府有心無膽
張念慈認為,政府發展生技產業是「有心無膽」,太注重防弊,不敢放手一搏,導致什麼都做半套。未來若能事權統一,政策更開放,並能和大陸接軌,兩岸生技產業還是很有機會聯手打進國際市場。
張念慈表示,當年為了扶持生技產業,政府成立SI2C(超級育成中心)孵育種子基金,請來Shire生技製藥研究發展總裁蘇懷仁回國接掌,希望協助有潛力價值案源順利進入第二棒轉譯研究,儘早導入產業化,以供生技創投基金進一步投資,當時的規劃是要籌募600億元基金,由政府和民間共同投資。
但等到真正執行時,就發生民間出資困難,政府主導又僵化的窘狀,後來連資金都無著落。
張慈認為,生技產業由於研發期長、風險高,早期必須是政府鼎力支持的!像日本政府扶持生技產業,99%由政府出資,民間只投1%,出資的政府是15年不參與公司經營,讓團隊充分運作。
張念慈表示,政府是有心發展生技產業的!只是礙於法令和部會多頭馬車現象,導致無法奮力一搏。過去對產業的專案補助也是採取天女散花式,3億的預算,輔導200個個案,每家只分得150萬元,杯水車薪,根本無濟於事。
為了讓資源有效應用,在專家建議下,後來成立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NRPB),前3年時間用來盤點案源,選出10家公司,每家補助3千萬元,現在已進入第二個3年,相信對產業的幫助會更實際。
另外,資源未整合,產、官、學界脫鉤也是個問題。張念慈表示,國科會旗下有動物實驗中心、生物標本中心、儀器中心、數據中心等 6個單位,當初成立的目的利用此中心結合產業來創造價值,但產業對此機構並不熟悉。
他舉例,過去動物實驗,若要發展癌藥,是將病毒打進老鼠體內,讓老鼠得癌症;現在動物實驗中心已經開發出讓老鼠本身有癌症疾病,只是很可能開發癌症藥的公司並不知道,讓產學的應用並未接軌。
此外,針對兩岸簽署醫藥合作一直沒有進度,張念慈認為,目前雙方醫療領域水平有落差,台灣是走國際法規系統,大陸則還有一段距離,如果不保護,他們的醫療產業可能就垮了,這是導致兩岸沒有共識的主因。
再則,不管是國內的食藥署(TFDA)或大陸藥監局(CFDA)人事都有異動,目前中國CFDA的階層為部級,而台灣TFDA則在部級以下,階級不對等,更讓雙方無法談判。
張念慈表示,兩岸醫藥合作並非無解,當務之急是釜底抽薪,重新回到ICH架構上,用綠色通道快速審批模式,推動兩岸合作,攜手進軍國際。<擷錄工商>
2014/8/25 台灣浩鼎生技(興櫃股票)乳癌新藥 大陸提臨床申請
浩鼎乳癌疫苗OBI-822完成三期臨床收案完成後,董事長張念慈表示,目前已積極展開中國與全球佈局,並在中國提出臨床試驗申請( IND);且後續公司還有5個新藥正同步研發中。
被認為最有機會成為台灣躋身國際市場重磅級大藥的OBI-822,是全球唯一針對轉移式乳癌的主動式免疫療法。該新藥並非僅限於乳癌治療用途,只要癌症細胞表面有Globo系列醣(Globo H、SSEA-3、S SEA-4)高度表現,均可為OBI-822治療目標。
月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醣分子乳癌疫苗 「1種疫苗可望防1 6種癌」下,讓市場聯想浩鼎研發的疫苗新藥,有機會從乳癌、子宮頸癌擴大至肺、肝、大腸、口腔、胃、胰臟、攝護 腺、卵巢、腦、食道、腎臟、子宮內膜、三陰性乳癌和膽囊癌等疾病下,成為這一波基亞事件下的強勢股,抗跌力道強勁,上周五股價326.3元。目前浩鼎也提出送件申請轉上櫃。
張念慈表示,OBI-822計畫進展比預期順利,在完成342名收案目標後,將於最後收案病人完成療程後,進行解盲及數據分析,方能確認。此外,浩鼎也與馬偕醫院合作OBI-822卵巢癌適應症,已自去年 1 1月起在台灣展開二期臨床試驗,預計收治110名二期好病患。將於最後收案病人完成療程後,進行解盲及數據分析,目前OBI-822已積極展開中國與全球佈局,並在中國提出臨床試驗申請(IND)。
張念慈表示,新藥開發有風險,浩鼎不會只鎖定開發一個新藥,因此,目前除了拿下Optimer研發用於治療偽膜性結腸炎的新型抗生素 Dificid(鼎腹欣)的台灣銷售權外,總計有6個新藥同步開發中。
就初步統計,除了OBI-822已進行治療乳癌和卵巢癌適應症外,浩鼎還有最受矚目的是將以Global H 類型的癌症多醣免疫療法平台,發展單株抗體OBI-888,投入卵巢癌和胰臟癌新藥開發。 <擷錄工商>
2014/8/25台灣浩鼎生技 (興櫃股票)先蹲一下 張念慈跳得更高
被譽為生技四大天王,張念慈由於個性好、廣結善緣,知無不言,由於有4次成功創立公司,且是國內少數真的有成功開發新藥經驗的創業者,讓他最具人氣指標。但在鎂光燈底下,他也是見證新藥開發的坎坷,即使成功上市,也不一定能完美跑至終點的人。
張念慈曾任職世界頂級藥廠Merck、Sharp&Dohme和Rhone-Poulen c Rorer,1993年他創辦第1家公司Cinogen,次年以5,500萬美元創立健康食品公司Phar manex,並將Cinogen併入Pharmanex,4年後Phar manex以1億3,500萬美元賣給美商如新(NU SKIN)集團。
1998年他和現任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合資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創立O ptimer生技公司,投入新藥開發,第一個藥品就是治療偽膜性結腸炎的新型抗生素DIFICID(Fidaxomicin)。
Fidaxomicin研發過程十分曲折;2004~2005年,Fidaxomicin已完成二期臨床,卻因公司約3,700萬美元資本額快燒光,很難籌錢再進行第三期的臨床,張念慈和當時的研發長許友恭(目前為台灣浩鼎全球臨床及法規總策劃)眼見Fidaxomicin一定會成功,卻因欠缺子彈,二人含淚將Fidaxomicin以1,200萬美元忍痛授權給美國上市掛牌的 Par藥廠。
後來由於Fidaxomicin順利進入三期臨床,且Optimer也在2007年在那斯達克掛牌,受惠市值成長,張念慈又把Fidaxomicin授權買回來,但這次條件卻是2,500萬美元的現金和500萬股的股票,加上新藥上市後7年內每年5%的權利金。
不過,DIFICID(鼎腹欣)雖然拿到美國FDA藥證上市,卻因銷售也未必能馬上達到營運規模,且相對台灣浩鼎發展末期乳癌標靶藥OBI -822高達200億美元的市場,引起Optimer新團隊的覬覦,也爆發了台灣浩鼎的股權之爭,所幸而後因潤泰集團尹衍樑出手,為台灣爭回了一個品牌大藥。
目前Optimer已經被國外藥廠併購,張念慈為了打一場台灣品牌之戰,開場前就已經是驚險萬分,而細數張念慈的創業過程,其實也都是蹲一下才彈跳的! <擷錄工商>
2014/8/25台灣浩鼎生技 (興櫃股票)台灣浩鼎董座 張念慈:台灣生技業 追求小確幸
生技大老、台灣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認為,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目前還只是「小確幸」,還未達國際藥廠掃瞄的雷達區內;未來成功率是整體產業的綜合式,不是單一企業明星式,預計5年內不會有超級明星藥上市。
但他對台灣生技產業充滿信心,認為基亞事件是短空長多,是很好的教育題材,且科技業大老、財團尚未出手,目前仍有滿滿的資金能量做後盾,可以支撐產業進軍國際市場。以下是專訪摘要:
基亞事件 短空長多
問:如何看基亞事件?
答:國內生技產業近年蓬勃發展,少有負面的事件,基亞事件是一個很好的教材,至少反映了三個現象:
一、是國內漲跌幅的限制,在國外由於沒有漲跌幅限制,單一個案可能一天內就反應完畢,不會像這次造成的生技類股骨牌效應,帶來了系統管理的風險。
二、是投資人沒有經驗,不知如何因應?
三、是訊息的公佈還不夠清楚,國內分析師的專業水準還欠缺。
不過,整體來看,基亞事件對生技產業而言,是「短空長多」;雖然PI-88期中分析不如預期,但並非失敗,只是標準定得太高、公司太過樂觀,下一步只要審慎因應,期末分析並不是沒機會。
泡沫一定還會發生
問:如何解讀新藥股的本夢比?
答:即使是「做夢」,也要實際,不是所有進入臨床的新藥都一定會成功,就統計顯示,進入二期和三期臨床的整體新藥類別成功率分別為三成和五成,若以各個適應症分析,除了罕見疾病新藥可高達6 、7成外,其餘包括腫瘤、心血管、呼吸系統等新藥,在二期成功率不到三成,在三期也不到五成,因此,泡沫一定還會再發生。
評估新藥公司,除了關注臨床數據外,藥品的設計、競爭對手和市場概況,也要了解。新藥要走捷徑快速拿到藥證,除非是臨床數據「好的不得了」,或者是市場沒有藥,才有可能減少臨床人數或提前給藥證,否則一定是如實的做完三期期末分析。
另外,由於歐盟和美國的新藥臨床法規逐漸靠近,同樣以ICH為標準,因此,如果完成歐盟或美國FDA三期臨床,通常就可拿該數據結果去申請藥證,這是法規,而非臨床數據佳,才得到另一個區域的同步認定。
台灣現階段生技產業的成果,都還是「小確幸,目前已獲藥證的太景,成功授權國外藥廠的智擎、寶齡,市場規模都還是太小了。
缺乏永續經營支持
問:台灣生技產業現在只能能追求小確幸的理由是什麼?產業前景如何?
答:美國生技產業會成功,主要是創投上軌道,資訊管理健全,分析師很專業,而台灣的企業或者是創投,賺的是血汗錢,創投經驗不足,也沒有永續經營的「Evergreen Fund」支持。由於投資者不能承受失敗,就只好先追求小確幸。
不過,台灣生技產業的猛進也是奇蹟,能夠發展如此快速,主要是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人的推波助瀾,政府大力支持,加上台灣人的彈性靈活,配合資本市場的活絡,去年台灣投入生技產業資金達13億美元,美國也不過是40億美元水準,由於可見,台灣生技產業正蓬勃發展。
5年後將掀整併風
問:台灣生技產業要如何壯大?怎樣才能打進國際競技場?
答:現在全世界有新藥上市約10個國家,小的國家如韓國、以色列,大的國家則有英、美、法、德、瑞士和日本,台灣生技產業只要有 1、2個新藥進軍國際,就有機會壯大,並串起產業供應鏈。不過,一家公司如果只有一個藥,或者一個藥就分割出一家公司,未來將無法支撐企業的發展,因此,五年後應該就會掀起一波整併風。
科技大老、財團未出手
問:你認為何種模式最適合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未來那個領域發展空間最大?
答:台灣很有彈性,整體生技產業的成功率偏向綜合式而非明星式,也就是不管是新藥、醫材、中草藥等各領域都會有佼佼者;5內年應該還不會有超級明星藥品產生。
另外,我看好生技產業的能量,除了產業活潑,有研發創新力外,科技大老和財團尚未出手也是很大的原因。
過去由於大家對生技產業陌生,企業大老怕出手失敗被當成是笑柄,但隨著產業逐步成熟,ICT產業基礎穩固,在累積的能量整合後,大老闆的資金湧入,預計3年內還會啟動新一波投資潮,每個領域都有機會雨露均霑。<擷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