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0-03 12:56:16馬鈴薯

【看圖說故事】Hyperbolic Frolic

2001年冬季時修了一門跨學院的創作課《Turning Points》,是由School of Arts and Design、Department of English literature和Department of Composition合開的,主要是提供一個與不同領域的人共同創作的機會,畢竟完全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了,現在當紅的就是跨界,新一代的創作者要把自己的想法凝聚成型並成功推上舞臺,以複數人稱出發或許是一個開廣的可能性。

一個學期有三個project,每個project由三個不同專長的人(artist + composer + writer)合作,第一個project和誰分到一組是隨機的,在第一個project全部演出完,對各人創作的調性和態度都有個概略的瞭解後,再各自去尋找下一組的collaborator。一個project只有三個禮拜的準備期,在每個人都身兼創作者與執行者的角色且所有人地位對等的環境下,光只要決定主題就是一場戰爭,大家都用各自的銳角想把其他人削成配合自己的樣子。畢竟一直被教育著“listen to your own unique voice”的我們,在討論和學習妥協的過程中,姿態不免有些僵硬。不過在時間緊迫又形同無經費的情形下,雖然最後放在舞臺上的只能算是立體的藍圖,我還是覺得過程挺有趣的。

每次演出完後,三位教授加上三十個學生圍成一個大圈圈,坐在Video Production Studio前方十字交口的地板上,開始「和善的大批鬥」;發現三個學院內雖說每個人的作品都很不一樣,但批評的態度倒是學院內口徑一致。writers話最多,引經據典外加詞藻堆砌,指涉文本脈絡符號..,我看來九成是過度詮釋,起碼在討論我參與的作品時,總覺得這頂帽子太大了點﹔artists相較之下顯得誠懇,在實作能力上強過其它兩領域者許多,給的建議都切中要害﹔composers發言比率嚴重偏低,擺明了隔岸觀火,頂多就是說說很浮泛的讚美,跟音樂會後的握手交際如出一輒。當然這觀察的樣本值太小,我的意見也是很偏頗的。

這個夏天回臺灣時和高中的老師見面聊天,她問我修了甚麼有趣的課,我想truning points應該是最有話題性的,只是老師問到我有沒有演出的錄影帶,可以當作日後求職的好材料,當下啞口無言,因為確實有錄影,我卻因為懶得去剪接而沒有弄自己的帶子,對自己的前途實在太沒有規劃,未來一片黑暗也是可預見的。

上面是Turning Points期末公演的海報,這場演出名為Hyperbolic Fro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