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30 01:25:49Ella

新鮮事 ─ 寫策展序文



201007089563s.jpg

有位朋友說,他希望每天都至少學習到一件新鮮事。反觀我的活力,只能讓我期待:每年至少嘗試一件新鮮事。今年的新鮮事即是「寫策展序文」。

這次展覽從蒐集藝術家資料到邀請藝術家參展,我皆參與其間,與其中幾位藝術家也曾經有過接觸。如:與久聞其名的陳英德老師第一次見面,是因為他為我國駐巴黎台灣文化中心擔任策展人,邀請我一起參加二OO三年的某次聯展。之後幾次場合碰面,我僅向前致意,未能與他多聊。藉由此次策展機會,我終於有機會與他交談,意外獲得親筆留字贈送的畫冊三本。

第一次見到李元亨老師的親筆字,是在二OO二年我的展覽簽名簿上。之前我們並不相識,甚至至今從未見過面,僅從許多老華僑口中聽見李元亨老師的名字。我知道我不可能跟他說起這本簽名簿的事,只是真的很難忘當時見到他的簽名字跡。

第一次見到陳景容老師的畫作,是在一九九八年巴黎大皇宮秋季沙龍展,見到他本人卻是去年因莫拉克風災義賣,他給我名片時,才看到久仰其名的本尊。他讓我想起畢卡索的身影,不過沒有散發像安藤忠雄描寫畢卡索的野性,留下的印象反而是靜穆的神情。

 認識張義雄老師更早更是奇緣了,聽說他常在許多華僑聚會的場合表演魔術,講笑話,我看過一次。第二次是帶著我的相片去他住所拜訪,並且與他一起玩撲克牌。這是一位老僑的提議,我們完全不認識,僅因他偶然機緣看到我的攝影展,就邀我一起去拜訪張義雄老師。張老師真的是位老頑童,玩牌時,我並沒有故意輸他,他還是依然很開心。

認識李伯元老師的經過,可參閱我先前寫的文「不解的藝術」,其他人就是因為此次展覽才認識。對他們認識都不深,寫此策展文對我而言是種挑戰,我不想寫得過於流俗或過於學術,加上頁數限制,希望這樣整體的介紹序文(另有分別的個人簡介),不會讓人太失望。

如果有一天我登上巴黎鐵塔,對我而言也將是一件新鮮事,希望屆時能愉快地看到巴黎全景。

 

20100729  Ella

以下即是策展序文,希望將來各位藝術家們正式看見此文時,能夠海量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繪畫歷程閱讀

近 代台灣西洋繪畫藝術發展,經歷殖民與移民的雙重歷史影響,並接受西方藝術的洗禮,面臨過不同文化差異帶來的對立、融合與再生的過程,因而孕育出富饒多樣的台灣繪畫景緻。這段繪畫的發展過程,可以二次大戰前後出生的台灣前輩藝術家的創作歷程作為代表。因此,駐巴黎台灣文化中心特別策畫「Made in Taiwan台灣繪畫歷程閱讀」的繪畫聯展,邀請十位旅居或留法的台灣藝術家參展。透過他們的繪畫語言閱讀台灣的藝術思潮及演變歷程。此次參展的藝術家中,除了曲德義老師年紀已過半百,其餘九位皆逾耳順之年,甚至已達「隨心所欲不踰矩」之齡。他們豐富的生命歷程,不論是在繪畫表現技巧或理念皆大異其趣,以圓潤的筆觸描繪各自的生命紋理,形塑獨特的創作風格,也雕琢出台灣繪畫藝術特有的圖像。

真情記錄的鄉土寫實風格

經由日治時代來台任教的石川欽一郎(1871-1945)引進戶外寫生的觀念,萌發台灣藝術家描繪台灣景觀的鄉土意識。當時畫風大多以結合自然客觀寫實的泛印象派為主,如第一代台灣鄉土寫實風格的畫家賴武雄(1942 - ),以真情記錄台灣樸實的山村小鎮與市井小民。從展出的畫作〈濂洞小村礦山情〉、〈山城夕暉〉與〈仲夏山村〉,山村小鎮座落於縱橫交錯的山脈間,彷彿象徵「平凡中見偉大」的人生觀,體現其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與體悟。

與光對話的印象主義風格

1826年法國尼耶普斯NicéphoreNiépce (1765-1833)成功拍攝史上第一張如實反射的影像,推翻繪畫複製真實的功能,迫使繪畫藝術需以新手法表現新視覺世界。因而沸沸揚揚興起的現代主義運動對藝術界造成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描繪自然剎那景象的印象派畫家,不再注重寫實轉而表現其印象中的影像。受印象主義影響極深的張義雄(1914 - )年輕時經陳澄波(1895-1947)啟蒙後,曾至日本求學習畫。1981年 六十七歲時,如願來到嚮往的巴黎,從此用色漸漸明亮。素有老頑童之稱,雖然歷經生活艱困,依然盡情地揮動彩筆。這兩幅〈威尼斯風光〉依其用色深淺可知畫面左邊是受光的建築物,背光的右邊顏色較暗沉,未經修飾的筆觸與強勁有力的深色線條,呈現印象派注重光影表現的畫面。明暗對比強烈的構圖,讓人隱然看見生命 深層的悲傷卻依舊豁達自在。

追求理想的象徵主義風格

十九世紀末崛起於歐洲的象徵主義畫家,將焦點轉移到純粹的視覺感受,企圖用視覺形象表達神秘的感覺,「為理念披上感情的外衣」1並以象徵手法表現內在理想的形式。同樣地,從李元亨(1936 - )的畫作〈年華〉可以窺見象徵女神維納斯般理想化的美體,與〈山谷組曲〉象徵躍動的音符迴盪於山谷間,表現人間彌漫著希望與祥和的理想狀態。即使明知實際生活充溢著不完美的事物,象徵理想的人間樂園景象足以撫慰人心。

神秘樸實的新原始主義風格

二十世紀初興起於蘇俄的新原始主義2畫家,常以充滿神話性的原始色彩元素與單純樸素的手法從事創作。如同吳炫三(1942 - )探 索原始藝術符號所完成的近期畫作:〈仰之翻之〉倒立著的形體、〈鄉野風景的臉〉綠野為背景襯托鮮紅色的原始面具、以及〈反方向看世界〉倒栽蔥的臉型。他以簡潔流暢的線條進行抽象式創作,在看似簡單的圖形中,卻亦可窺見半具象類似面具的「人」型造形,透過其畫作我們窺見原始世界的神秘。

與心靈對話的超現實主義風格

1917年「超現實主義」3首次出現在法國,爾後1924年布瑞東André Breton (1896-1966)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Manifeste du surréalisme),定義「超現實」主要意指自發性的語言創作,追求徹底解放精神的創作方式。此風格的藝術家發揮想像力,融合現實、潛意識和夢的經驗,表現原始的衝動和自由意象。以陳景容(1934 - )的畫作為例,畫面經常呈現滿布超現實的氛圍。無論是〈臺灣小姐〉超脫世俗的恬靜容顏、〈有油燈的靜物〉散發靜默的微光或〈格瑞那達〉重疊現實與虛幻的奇幻街景,皆以傳統寫實的技巧、多角度透視詭異的構圖、和深沉的色調作畫,呈現靜謐的心靈對話,低訴其寧靜肅穆的精神世界。

 人間仙境的新寫實主義風格

1960年巴黎創立「新寫實主義」4力倡藝術必須回歸現實的世界,但並非「復古」地回到傳統的絕對寫實,而是吸收了現代或後現代主義的表現技法,呈現對日常生活的感受。研究此風格5的陳英德(1940 - )以 高度古典寫實技法描繪的三幅山水景觀畫作:〈勁瀑〉、〈潺湲〉、與〈月中景〉,皆是「有形」的山水之形,氣韻生動的詩意畫面,反映作者「無形」的心靈層面。畫面清晰可見山脈紋理、水氣、礁嶼、天色與光暈的合理性,宛如此景存在於另度空間的仙境。雖非人間寫實之景,映照了畫家對宇宙的態度。

變化無窮的抽象藝術風格

50年代台灣藝術家深受西方移入的抽象表現主義影響,從戶外寫生模仿自然,移入畫室改以直覺和想像力為創作題材。脫離「模仿自然」繪畫風格為目標的抽象藝術,不再以描繪具體物象而是透過線條、色彩、構圖等素材,表達情感、想像與啟迪「內在」形而上的精神。洪俊河(1941 - )精通琴書棋畫,慣以數碼作為抽象繪畫標題,與常以樂曲命名抽象畫作的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雷同。其〈A011-09〉與〈A012-09〉二連作,以及〈A017-09〉三幅讓觀者「聆聽」繪畫,「描繪」音樂的抽象符碼,我們從畫面似有形亦無形的律動意象符號,宛如聽見自由奔放的樂音繚繞。

逆行的非具象繪畫風格

打破繪畫必須模仿自然的傳統觀念,亦可從李伯元(1936 - )沒有具象月亮的〈月夜〉在紅綠對比色下,反而襯托出充斥詭異氣氛的夜晚。〈瓶花〉瓶裡的花沒有具體寫實的花瓣,僅以黑色線條圈出幾朵紅白相間花形,表達他個人生活經驗或生命歷程中,對此「物件」的感受。1992年來到法國居留後,畫風轉型為看似簡單綜合形象和色彩,其實是刻意以一種不合常理的方式創作,在抽象繪畫上展現精神上的自我放逐與個人對生活的體悟。

 擬人意象的創新風格

揉合抽象與具象的表現手法,李文謙(1938 - )將抽象藝術風格多樣化。海岩系列的〈群石〉與〈石山晨曦〉單色繪畫中,僅以簡單線條勾勒岩石形狀亦似人形,呈現非寫實的擬人意象,猶如排隊或等待曙光的人群,傳達其賦予寓意的人生哲理。

理性創作的抽象主義風格

較近期的後抽象繪畫首推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為代表人物,在抽離具象圖案隨機在畫布上滴彩顏料的表象下,其實是具有理性意識的創作行為。一樣具有理性思慮的抽象繪畫,曲德義(1952 - )的雙連作〈並置〉,以抽象粗獷的筆觸,辯證形與色的相互構成關係。將畫面對中隔成兩區塊,以及刻意在線條之間留白形成間,彷彿可自由來回穿梭此意象間。

 結語:

藝術家養成背景因人而異,除了個人修養與生活歷練之外,隨著年齡增長有不同的體會,繪畫風格而有所轉變。題材或是成熟圓融超越表象的精神世界;抑或刻意自我放逐追求開創新的表現形式6。這十位台灣藝術家紛紛從六O年代至九O年代之間來到法國求學與生活,藝術創作隨著相異的生活歷練有不同的呈現,他們個人生命歷程所刻劃下獨特的足跡,明顯地呈展在其作品中,亦是台灣繪畫藝術的典範與世代接替、傳承之印證。

註解:

1 援引希臘詩人莫瑞亞斯Jean Moréas1856-1910)於1886918巴黎《費加羅報》發表象徵主義的宣言,闡明藝術的本質在於「為理念披上感情的外衣」。

2 新原始主義(Néo-primitivisme)藝術風潮於1907年和1912年興起蘇俄,藝術家轉向民間藝術尋求創作靈感,特別對神像或未經雕琢的兒童畫感興趣。善用鮮麗的色彩與簡化的圖樣,反對學院式和象徵式的畫作,演變出具斯拉夫風格的新原始主義。

3 超現實主義(Surréalisme)一詞出現於吉羅姆阿波里奈Guillaume Apollinaire (1880-1918)撰寫的劇本〈蒂瑞西雅的乳房〉(Les mamelles de Tirésias),在1917518上演後,被人稱為「超現實劇」,視為超現實主義戲劇的開山之作,並使他成為文學界超現實主義的先驅者。

新寫實主義是法國藝術評論家雷斯塔尼Pierre Restany(1930-2003)、克萊因Yves Klein (1928-1962)等藝術家所組成,反對「抽象表現主義」、「硬邊藝術」、「色面繪畫」等抽象藝術,認為藝術本質不該脫離真實的生活環境,力倡藝術必須忠實地記錄社會,回歸到現實(Réalité)的世界。

可參閱陳英德,《在巴黎看新寫實畫》,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4年出版。

請參考薩伊德Edward Said (1935-2003)在《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OnLate Style: Music and Literature Against the Grain)一書中,將 藝術家晚期的創作特質分成兩類。其一:因其隨著年紀增長人生的智慧也愈成熟,此時的創作將反映一種成熟與靜穆的精神,將平凡的事物昇華,創造出超越表象的作品。第二種晚期風格,因性格固執或有難解的內在矛盾,此時的作品將反映一種刻意不具建設性逆行的特質,構成一種自我放逐形式的作品。

 

上一篇:回台又回法

下一篇:搬家懷舊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