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25 16:17:24Cutie
「輸」的學習-4
學習「輸」的調適
回到去年的場景,當時為了讓國色天香學習數的遊戲,我刻意採取猜拳方式決定遊戲的順序,無形中又增加了「競爭」的頻率,不但遊戲中寓有比賽的意味,就連誰先誰後也要猜拳決定,分輸贏的機會太多了。而我,對剛學會遊戲的她倆,並沒有把讚賞的重點放在學習的成果上(例如「哇!你們這麼快就學會新遊戲了!」),反而經常強調「這場遊戲是誰贏誰輸」,導致孩子們也跟著對輸贏在意了起來。
只要妹妹連贏個幾次,姊姊的臉色就不好看,接下來也跟著不合作;若是讓姊姊連贏個幾盤,則是喜形於色,有時還會炫耀自誇。妹妹的個性比較不計較、也不在乎,所以贏了雖然開心但也不會太得意,姐姐則完全相反。難怪到後來,遊戲快要玩不下去了,不是因為太難或沒興趣,而是姊姊怕輸,因為怕輸而對參與有些遲疑,因為參與遊戲就代表會有輸贏結果。媽咪好好反省這樣的遊戲進行方式是否適當,所以就做了大幅度的更改,現在我們以輪流或猜拳一次後輪流進行為主,盡量把重點放在遊戲本身的學習意義之上,效果好多了!
通常「輸」不在意料中也不是預期下的結果,那麼總會令人錯愕、總會令人難以接受、總會令人不平、也總會讓人不好受…。所以,學習如何自我調適-如何轉換心情、如何放下輸贏的結果回歸本質、如何轉移注意力、整理自己重新出發等等課題,對大多數孩童而言,都是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從所未有過的體驗;換個角度而言,不也是父母必須接受的挑戰?與孩子並肩面對結果,經由輸的經驗學習,相信所得會比「贏家」更多。
如何幫助孩子在「輸」之後的調適呢?幾個從經驗中歸納的小建議:
1. 不要太過保護,讓孩子公平體驗輸贏
和寶寶「剪刀石頭布」,每次都要「讓拳」,每次都贏的寶寶樂得格格笑;和寶寶賽跑,父母「故意跑輸」,寶寶輕鬆坐上第一名的寶座;就連玩拼圖、九宮格三子棋等遊戲,哪個父母不是「小心翼翼」故意製造情境讓寶寶贏…,這些情況經常在寵愛孩子的家庭發生,在華人父母身上尤其顯著。
或許有人會以為這是為寶寶建立自信心,沒錯,前幾次為了幫助寶寶學會遊戲規則確有其必要,但學會遊戲之後就必須回到公平競爭的原則了;如果缺乏輸的經驗,孩童反而會產生不實際的想法,例如「只要是和大人一起玩我就會贏」,或是「爺爺一定會輸給我,因為爺爺最疼我」等,在與「不知情」的其他人共處時,也會投射錯誤的期望,以為自己一定會贏,結果不如預期時,負面的情緒特別強烈。
競爭本來就有輸有贏,這也是孩童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輸和贏的經驗對孩童是同樣的重要,千萬不要過度保護,或以為孩童會禁不起失敗的打擊,兩種體驗對學齡前的孩子都有必要、都有好處。此外,如果贏的太過輕易、太過頻繁,也會降低孩童對「成功」的企圖與渴望。
2. 遵守約定與遊戲規則不受輸贏影響
在遊戲前,或任何會分出勝負的活動前先約法三章,不因輸贏而影響遊戲的進行,不可以輸了就不玩或耍賴等,說好了要打勾勾以示慎重。在遊戲過程中,把重點放在每個步驟的意義之上,而不要放在步驟的先後或輸贏之上,有效轉移孩童的注意力。
萬一孩童還是要受到輸贏的情緒影響,那麼就換個活動吧!換個沒有競爭性質的活動,例如閱讀或畫畫,如果倆個以上的孩童一起進行,注意不要再加入競爭的色彩,例如「哥哥畫的飛機比較棒」,或是「誰先回答這個問題,就可以吃餅乾」等。原來的遊戲還要繼續嗎?是的,該學的總是要學,講好下一次要遵守約定,強調個幾次,遊戲前再次強調,如果孩童持續翻臉耍賴,提醒他上次的經驗,萬一還是僵持不下,不要勉強,轉移另一個活動吧!要有耐心,試個幾次,孩童自己會慢慢調適的。
3. 學習尊重別人的感受
在這場遊戲寶寶疊積木最快得了第一,受到讚賞與矚目的寶寶在開心之外,似乎驕傲了起來,對比較慢或沒有成功的其他寶寶變得沒有耐心、愛理不理?「沒關係,就讓她開心一下吧!」看著孩子得意忘形的表現,父母此時更應該介入,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輸的時候,當你輸的時候又是什麼感受、什麼反應呢?
此時正是教導「同理心」的最佳時機,學會尊重別人的感受,贏家安慰輸家、肯定對方的努力,而不是指高氣昂;輸家向贏家學習、認同別人的長處與優點。這些課題必須經過父母的指導與溝通,寶寶才能體會;在經驗中,我認為這是屬於「家教」的一部份。
4. 強調重點,不強調輸贏
還是要把重點調整好,如果這場遊戲是疊積木,那麼請仔細觀察孩子在過程中是不是盡心把每個步驟作好?是不是自己構想?試著在參與中發覺孩子的優點,比賽結果並不是重點,讓孩子知道父母注意到你的優點,孩子會更開心、因為這種認同更實際、更貼切。如果這場比賽是騎腳踏車,「你跌倒了以後很快就自己爬起來,真的很棒!」,「雖然你後來快沒力氣了,但是還騎到終點,真有毅力!」敏感的父母參與孩子的成長,在過程中發覺孩子的優點,而不是從結果論斷孩子的成敗。
回到去年的場景,當時為了讓國色天香學習數的遊戲,我刻意採取猜拳方式決定遊戲的順序,無形中又增加了「競爭」的頻率,不但遊戲中寓有比賽的意味,就連誰先誰後也要猜拳決定,分輸贏的機會太多了。而我,對剛學會遊戲的她倆,並沒有把讚賞的重點放在學習的成果上(例如「哇!你們這麼快就學會新遊戲了!」),反而經常強調「這場遊戲是誰贏誰輸」,導致孩子們也跟著對輸贏在意了起來。
只要妹妹連贏個幾次,姊姊的臉色就不好看,接下來也跟著不合作;若是讓姊姊連贏個幾盤,則是喜形於色,有時還會炫耀自誇。妹妹的個性比較不計較、也不在乎,所以贏了雖然開心但也不會太得意,姐姐則完全相反。難怪到後來,遊戲快要玩不下去了,不是因為太難或沒興趣,而是姊姊怕輸,因為怕輸而對參與有些遲疑,因為參與遊戲就代表會有輸贏結果。媽咪好好反省這樣的遊戲進行方式是否適當,所以就做了大幅度的更改,現在我們以輪流或猜拳一次後輪流進行為主,盡量把重點放在遊戲本身的學習意義之上,效果好多了!
通常「輸」不在意料中也不是預期下的結果,那麼總會令人錯愕、總會令人難以接受、總會令人不平、也總會讓人不好受…。所以,學習如何自我調適-如何轉換心情、如何放下輸贏的結果回歸本質、如何轉移注意力、整理自己重新出發等等課題,對大多數孩童而言,都是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從所未有過的體驗;換個角度而言,不也是父母必須接受的挑戰?與孩子並肩面對結果,經由輸的經驗學習,相信所得會比「贏家」更多。
如何幫助孩子在「輸」之後的調適呢?幾個從經驗中歸納的小建議:
1. 不要太過保護,讓孩子公平體驗輸贏
和寶寶「剪刀石頭布」,每次都要「讓拳」,每次都贏的寶寶樂得格格笑;和寶寶賽跑,父母「故意跑輸」,寶寶輕鬆坐上第一名的寶座;就連玩拼圖、九宮格三子棋等遊戲,哪個父母不是「小心翼翼」故意製造情境讓寶寶贏…,這些情況經常在寵愛孩子的家庭發生,在華人父母身上尤其顯著。
或許有人會以為這是為寶寶建立自信心,沒錯,前幾次為了幫助寶寶學會遊戲規則確有其必要,但學會遊戲之後就必須回到公平競爭的原則了;如果缺乏輸的經驗,孩童反而會產生不實際的想法,例如「只要是和大人一起玩我就會贏」,或是「爺爺一定會輸給我,因為爺爺最疼我」等,在與「不知情」的其他人共處時,也會投射錯誤的期望,以為自己一定會贏,結果不如預期時,負面的情緒特別強烈。
競爭本來就有輸有贏,這也是孩童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輸和贏的經驗對孩童是同樣的重要,千萬不要過度保護,或以為孩童會禁不起失敗的打擊,兩種體驗對學齡前的孩子都有必要、都有好處。此外,如果贏的太過輕易、太過頻繁,也會降低孩童對「成功」的企圖與渴望。
2. 遵守約定與遊戲規則不受輸贏影響
在遊戲前,或任何會分出勝負的活動前先約法三章,不因輸贏而影響遊戲的進行,不可以輸了就不玩或耍賴等,說好了要打勾勾以示慎重。在遊戲過程中,把重點放在每個步驟的意義之上,而不要放在步驟的先後或輸贏之上,有效轉移孩童的注意力。
萬一孩童還是要受到輸贏的情緒影響,那麼就換個活動吧!換個沒有競爭性質的活動,例如閱讀或畫畫,如果倆個以上的孩童一起進行,注意不要再加入競爭的色彩,例如「哥哥畫的飛機比較棒」,或是「誰先回答這個問題,就可以吃餅乾」等。原來的遊戲還要繼續嗎?是的,該學的總是要學,講好下一次要遵守約定,強調個幾次,遊戲前再次強調,如果孩童持續翻臉耍賴,提醒他上次的經驗,萬一還是僵持不下,不要勉強,轉移另一個活動吧!要有耐心,試個幾次,孩童自己會慢慢調適的。
3. 學習尊重別人的感受
在這場遊戲寶寶疊積木最快得了第一,受到讚賞與矚目的寶寶在開心之外,似乎驕傲了起來,對比較慢或沒有成功的其他寶寶變得沒有耐心、愛理不理?「沒關係,就讓她開心一下吧!」看著孩子得意忘形的表現,父母此時更應該介入,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輸的時候,當你輸的時候又是什麼感受、什麼反應呢?
此時正是教導「同理心」的最佳時機,學會尊重別人的感受,贏家安慰輸家、肯定對方的努力,而不是指高氣昂;輸家向贏家學習、認同別人的長處與優點。這些課題必須經過父母的指導與溝通,寶寶才能體會;在經驗中,我認為這是屬於「家教」的一部份。
4. 強調重點,不強調輸贏
還是要把重點調整好,如果這場遊戲是疊積木,那麼請仔細觀察孩子在過程中是不是盡心把每個步驟作好?是不是自己構想?試著在參與中發覺孩子的優點,比賽結果並不是重點,讓孩子知道父母注意到你的優點,孩子會更開心、因為這種認同更實際、更貼切。如果這場比賽是騎腳踏車,「你跌倒了以後很快就自己爬起來,真的很棒!」,「雖然你後來快沒力氣了,但是還騎到終點,真有毅力!」敏感的父母參與孩子的成長,在過程中發覺孩子的優點,而不是從結果論斷孩子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