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1 23:48:32Page

Kinsey金賽性學教室

KINSEY

今天性態度重建課程觀看的電影是『Kinsey金賽性學教室』。在此之前,我只知道金賽是性學大師,發表了篳路藍縷等級的金賽性學報告,更坦白的說,拜小時候收看連環泡影響,我的人生中,有非常長的一段時間,以為金賽是個女的。

金賽是個擅於發掘問題並且勇於尋求答案的人。體弱多病的他從小就在「觀察」,觀察父母的社交活動,觀察權威型的學者父親演說,觀察森林裡的所有動植物並且得到平靜與啟發,他的敏銳與執著促使他在學術領域的成就,因此金賽博士得以成為生物學界中的翹楚。透過不斷觀察與蒐集資料後歸納統計的研究方式,金賽可以花費普通人無法理解的力氣和時間,除了對蒐集了數百萬計的五倍子蜂標本為榮,更能品嘗那份孤寂與樂在其中。

這樣抵抗權威又堅持夢想的金賽是不被父親所接納的。但深入探究金賽父親的性記憶,試想一個十歲的青少年的「性」欲望被視為疾病,更被戴上一個無法碰觸私密部位的「裝置」「治療」,或許可以理解那個年代把性與生殖緊密相扣,認為所有「非生育目的」的性都應該受到節制,也難怪金賽父親會有「慾望就像是九頭蛇一樣,砍了又會重生」這樣的深刻而讓人長嘆的省思。金賽的父親認為「電話使得女人可以在枕頭邊聽到未婚夫的聲音」是極為猥瑣而不堪的發明,他絕對無法接受現在有視訊,有網路,未來有性愛機器人……也因此,金賽留給後人的除了厚厚一疊的性學報告外,更多的是一種對口的開啟,讓人們有跡可循的正視「性活動」的存在,得到更正確的性觀念,透過「性少數」資料統計學會接受與了解,哪怕這個部分沒有愛的變數參與其中,卻是另一種深刻的救贖。

金賽發現顯微鏡下所有觀察的蜂個體皆呈現不同樣貌,終其一生特別尊重「多樣性」和生物需求的不可約束性;這其實很弔詭,人類明明自視為生物界中最高等最聰明最不可一世的,但當把鏡頭焦點放在金賽性學調查的受訪者時,這些人最大的共同疑問卻是「AM I NORMAL?」本部影片藉由許多現代看似荒誕的問題勾勒出在保守的1940年代,普羅大眾對性的無知,那怕金賽博士的學生(未接受過性教育的高知識分子),都仍有「性姿勢只有一種」「口交會導致懷孕」「都已經可以從事性為何還要前戲」的根深蒂固。「性」在那個年代,那怕已經進入婚姻,也是只能做卻不足為外人道的,隱晦,私密。只是究竟能有多少人順利進展水到渠成???如果真如此皆大歡喜,為什麼許許多多對性的提問卻只能深感無力地回答「I don’t know」。

不管是課程教授或是訪談紀錄,對於「性」的研究,科學家自有科學家的堅持與步驟,不要距離感,不要皺眉,不要讓人覺得你在評斷,聊些家常話題這些都只是得到「真實」的手段;珍貴的是被抽絲剝繭後的,退除社會防備機制的,沒有對錯是非的,「數據」。

電影中也呈現了金賽博士著名的「金賽量表」,同性戀與雙性戀並非絕對,而是0-6級的浮動狀態,金賽本身也是雙性戀,所以他在學生的刺激下,首度嘗試了婚外的同性性;爾後,同一位學生也與金賽夫人有了婚外性。我很好奇,在刺激、潤滑、勃起、…高潮、緊張釋放的順序中,金賽究竟是為了研究而有這些主張,又或者是這些主張支撐了他的研究?對於這一個有著性自虐傾向(自己用針刺包皮),病倒了仍不忘執念於研究結果,被隨時可能腰斬而拮据的研究經費折磨,享受過原子彈式的知名度與被追逐的男人,他是懂得愛的,他知道愛無法計量,所以他只能用他理解的科學方法去研究「性」。那怕後來逐漸的失序,他的研究團隊因為婚外性而有了爭執,性不只是性,性可以用科學歸納,愛卻不行。

金賽眼中的男人是樹,我想,那片被根緊緊抓住的大地就是女人吧。樹的生命力與蓬勃和生機無限,透過根充滿愛和慾望的纏繞,養分來自大地,生在此,長在此,死在此。管他貪戀陽光燦爛溫暖又或醉心大雨暢快淋漓,所有的細胞壁都是由愛構建的,所以堅韌有彈性,所以保護,所以過濾,所以欣欣向榮,所以你懂得我的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