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一代
在好友群組中最近有個火熱的話題,就是「初二回娘家」,想當然爾,某個朋友被要求初二當天配合夫家的家族活動,偏偏自己又很想回娘家,只好上群組發洩一下,當下獲得許多共鳴與各方皆論理有成的好主意。
問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如果這真真切切在心裡是過不去的一個點,當然就是和老公說清楚,請他去和公婆溝通,畢竟過年以和為貴講究團圓和樂,吵吵鬧鬧的也就失了氣氛與意義。其他的寶貴意見包含,「其實你平日也和父母住得很近,或許公婆只是藉此機會讓內孫外孫利用可以一同出遊,培養一下表兄弟姊妹間的感情」;「父母不是過年才是父母,你也並非一年只回去一次,既然平常就常常回家,是否這天不要那麼堅持?」;又或者「包包款款人就開車走了管他那麼多!」;「帶著父母和公婆一起出遊,反正父母在家也只有二個人」;「一定要考量父母心情,別人家的女兒初二都回來了,自己的沒有回來多麼落寞」…等等。
⋯⋯這些都是很貼切寫實的心情,沒有修飾,不可能大喇喇地上達天聽,所以只好在心裡百轉千迴的繞個不停。更重要的,是每一盞燈下都有一個故事,牽扯到的不只是回娘家這個行為,還有平日與公婆的相處,小姑大姑的意見,老公的立場,自己的作為,娘家父母的心情….。
而這些講求男女平權,不希望回自己家被娘家人當成外人,被夫家人限制管束的女兒們,如今拼命爭取遵守的「初二回娘家」習俗,偏偏又陷入了明明就是把你當外人所以初二才讓你回娘家的傳統窠臼。
好玩吧,根據我上網查詢的結果,為什麼回娘家必須在初二而不能初一,其實是因為你家老祖宗年底從天上回家享受供奉,假如看到你這個外人就不願進家門了,你都出嫁了當然是外人,自然不能在家過除夕、初一,你親愛的老祖宗享用供奉後,在初一晚上心滿意足開開心心的回到天上,你這外人女兒自然就可以回家了。而傳統台灣更有俗諺說「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斗擔擔」,意思就是娘家父母還健在的媳婦,初二、初三一定會有人前來接回去「作客」,娘家沒有父母的媳婦,只好繼續留在婆家幫忙招待親友,沒有回娘家的權利。此外,女兒回娘家作客必須在傍晚之前離去,不能看到煮晚餐的炊煙,否則娘家將陷入貧困的生活,意謂女兒出嫁就是客人,不能留在娘家結束一天的光陰,必須回到婆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等等習俗。
這些既然謂之傳統,也難為了許多人乾脆趁年假舉家出國旅遊省得麻煩,犒賞自己也舉家同歡一番。
其實家是什麼呢?不就是有爸爸媽媽的地方嗎?等自己也結了婚成為了父母,自己自然也有了自己的家,有了夫家,有了娘家,也難怪人家說結婚不是二個人的事情而是二個家族的事情了。
我這短文題為「矛盾的一代」,其實也就是想告訴天底下的女兒,不管你是已婚未婚單身離婚,你都不只是你自己,你有爸媽公婆,你有老公子女,更重要的是你有你自己。團圓是福氣,有容乃大的人,再多些智慧與寬容,好好享受這闔家歡聚的美麗,別怕自己被當成外人,不管是被夫家公婆推定為明明是外人的自己人,或是被娘家父母視為明明是自己人的外人,都好,你自己才知道,你有多少愛,多少時間,多少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