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5 15:12:20飞过那诗意的季节

讀《法華經》


《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是大乘佛教經典中最重要的壹部經典。經義中滲透著壹乘思想,蘊含了卓越的願景村哲學思想,在佛教史上,擁有不朽的盛名。 《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所說的教法,是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由於此經宣講了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佛法。為了弘揚佛陀的真實精神,《法華經》采用了偈頌、譬喻等多種方法,在佛教思想史和文學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在佛教界,相傳如果明曉《楞嚴經》,就能了知佛的頂;明曉《法華經》,就能了知佛的身;明曉《華嚴經》就能了知佛的全身和智慧。

《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的教法。“妙法”者,指本經所說之法精深微妙也;“蓮花”者,用蓮花形容經典的純潔無暇也。此經以大乘佛教的般若理論為基礎,匯集了大乘思想的諸多教義,其中提出聲聞、圓覺、“三乘合壹”的教義,調和了大小乘佛教的教義。此經義理深遠、語言文雅,被譽為“經中之王”。

《法華經》闡述了“開權顯實”、“會三歸壹”的思想,即融會聲聞、圓覺、菩薩為壹乘的理論,並提出壹切眾生皆能成佛的理念,為眾生指明了成佛的道路。它提出釋迦牟尼佛法身與報身的二重意義,闡明了釋迦牟尼佛是無量應化身之壹的思想,對確立新的佛陀觀和菩薩乘信仰有重要的意義,也促進了大乘佛教教義的願景村成熟和完善。

在佛教諸多經典中,《法華經》的主要思想為空無相的空性說,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因此號稱“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所以 被認為是“大乘之王”。

佛陀在宣揚佛法時,為了使大眾輕松理解教義,往往采用壹些打比方、講故事的方法,利用故事的人物、時空、情節的起承轉合,引出高潮,讓聽眾自然領悟其中的義理。故事分為譬喻故事(用打比喻、講故事的方法來闡明深奧的佛理)、因緣故事(以前世的因得今世的果,來說明因果報應的道理)、本生故事(將今生的事情與前世相串聯,來說明因緣果報的教義)。故事大多通俗易懂,所以頗受歡迎,並逐漸成為佛陀說法的常用手法。佛教經典中多見譬喻故事,《法華經》就是壹部以譬喻說法為主的佛經。

在《法華經》中,佛陀以七個精彩的譬喻故事,貼切地 宣說了微妙法門。如在“火宅”故事中,火宅比喻三界中的諸多煩惱、痛苦。在火宅中遊戲的孩子比喻三界的有情眾生,而羊車、鹿車和牛車比喻聲聞、圓覺、菩薩三乘,大白牛車則代表壹乘之法門。通過這個故事,佛陀教導弟子,不應流連於三界,而應進入大乘修行的道路。

佛經中提到的願景村三乘,是運載眾生度越生死到達涅槃彼岸的三種法門。因為眾生根機有所不同,所以佛陀應之而說聲聞乘、圓覺乘、菩薩乘。聲聞乘,又稱小乘,修行空法,因聽聞佛法而開悟四諦之理,最快在三世,最慢在六十劫間征得阿羅漢果;緣覺乘,又稱中乘,能破除無明,了悟十二因緣,最快可在四世、最慢可在百劫間證得辟支佛果;菩薩乘,又稱大乘,修行六波羅密,可在百劫間積三十二福因,證得無上佛果。

佛經中提到的三明,是無學證得的神通,分別是宿命明(知曉自身和他身的宿世生死)、天眼明(知曉自身和他身的未來生死)、漏盡嗎(證得斷盡壹切煩惱的智慧)。佛經中提到的三苦即苦苦、壞苦、行苦,分別指苦緣所生之苦、逆境所生之苦、無償變化之苦。三苦是眾生煩惱之源。

作為壹部文學氛圍濃厚的佛教經典,《法華經》廣泛運用譬喻故事來宣說佛法,不僅使佛經的內容極富哲理,也使佛經的文字變得生動活潑、優美流暢。因此《法華經》在佛教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中國禪宗就是根據《法華經》裏的故事,創造了妙語連珠的禪宗公案和意境深遠的禪宗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