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北海坑道--裝置藝術展】迴響˙互動花絮
有人寫說:
北海坑道本身就是個藝術精華~~~在藝術品下的該是??
藝術總少了一個出入口,唉!!
很好的創作!!只是放錯了地方~~
\\\\\\\\\\\\\\
歐陽回應說:
金門的「翟山坑道」也是一個藝術菁華(我於2006年在那策展與執行──
「翟山坑道──螢光 ˙映照˙藝術創作展);常有壯觀的十餘萬隻鸕鶿飛過的「三角堡」也是一個藝術菁華,(我於2005年在那策劃與執行──「三角堡詩的裝置藝術展──雷與蕾的交叉」,而傳言不久將會被拆除的「長寮碉堡」(群)也是一個藝術菁華(我於2007年在那策展與執行──「長寮碉堡˙射擊-變身˙藝術行動」……今年開始推動「永續經營」金門坑道碉堡藝術的我,常常回溯去看2004年金門首次推向世界的碉堡藝術展場的18個碉堡,我依然記得當時的盛況報導:『國際媒體對於本次展覽活動予以高度的關注:紐約時報、新聞週刊、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日本共同通訊社、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美國華爾街日報、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等都報導此次活動,甚至遠東經濟評論、金融時報等媒體也前來採訪」;「來自歐、美、日及兩岸的18名重量級藝術工作者和金門的小朋友們共襄盛舉參與創作……金門碉堡藝術館十八個個展在長達五個月餘展出時間中,各展場參觀人次合計達八十八萬六千七百八十一人次之多,國內外媒體相關報導也超過四百多則,成功的將金門獨特的文化意象行銷出去。而由金門縣政府出版的二本專輯和一本委由義大利出版商發行的英文專輯均已面世,為碉堡藝術展直接做了歷史見證和紀錄。」
但,這些人潮所帶來的各式各樣的聲音,碉堡都沉默以對,所有的讚聲與噓聲都不會干擾到它的內在,藝術創作也是如此,不會被任何外在的聲音干擾……優秀的創作者既是飛鳥也是游魚,自然會找到自己的出口,如果有人覺得藝術創作品擺錯了地方,不妨去看看法國知名藝術家,妮基.德.桑法勒的作品,體會一下「 妮基的異想世界」……我正在書寫的「北海坑道裝置藝術佈展劄記」(計畫寫十篇)將會逐層剖析一些創作底蘊,因為北海坑道是『跨界˙島嶼˙烽火記憶的延伸』首展場,後續它將會繼續延伸、擴展,因為戰地的坑道與碉堡,在未來將會有不同的解讀與無言的發聲方式,這是我為什麼來馬祖的北海坑道佈展的主因之一。期待大家也勇於發聲,一起來關懷戰地島嶼。
\\\\\\\\\\\\\\\
有人寫說:
讓我大膽的聯想一下吧!
我是覺得,當時在坑道構工的軍人,是苦悶的...
這些作品,聯想到女人或性,對當時的軍人是需要的,
而椅子上有刺,讓人有壓力,坐立難安,代表環境惡劣吧??
我隨便想想及說說.....
\\\\\\\\\\\\
歐陽回應說:
開心樓上的朋友發揮想像力,關懷「家鄉的女人」,稍後我一定回應您豐沛的聯想力。
至於「椅子上為什麼有刺?」得請藝術家歐陽彥興自己來解說,既然請人入廳來坐,為什麼又擺出十足驚嚇人的「針刺」相待,我想辛苦在大熱天全副武裝戴面具、手套、全身包得密不透風,揮汗如下狂雨的一根一根焊接鐵釘的彥興,之所以如此跟自己過不去的辛苦創作,一定有不吐不快的特殊原因,相信說出來之後,他自己也會大鬆一口氣,因為他真的是一個好人!喜歡和大家交朋友──來坐啊!
\\\\\\\\
歐陽後來再回應樓上的朋友說:
「家鄉的女人」是我一幅畫作翻轉成的立體作品(轉貼於影音圖片欄),我還有一幅畫作「一棵寂寞的地雷樹」(轉貼於影音圖片欄)後面也會翻轉成立體,它們一樣都在傳遞戰地的各種生活面貌,但藝術是要跳脫現實層面的直接樣貌的,如此內在生命意義及美感才會呈現出來,例如北海坑道有一個坑,羅列著幾個阿兵哥的塑像,因為他們並未擔負提升藝術文化的使命,所以只需在姿態上做出符合軍事需求的標準即可,但「家鄉的女人」不一樣,我在她身上賦予邊陲島嶼的思考及「戰地兒女」的意象,所以家鄉的女人裸裎的不是女體而已,更不是性,她是「雌性的草地」,生生不息孕育著一切生命(起源),但因困於戰地環境,她的陰柔不能發揮成女人致命的吸引力,她必須像一位戰士一樣「戰鬥」,所以我原畫中女人的胸脯是兩顆地雷(可惜找不到實物直接呈現),她隨時保持著「女自衛隊員」的警戒,因為大地之上迎接她的不單是怒放的花蕾而已,還有隨時誤踩會開花的地雷,所以她腰間繫著一塊三角紅巾是警雷的骷髏頭,而應該搖曳生姿的蓬裙只能是鐵絲網織成的,這也是我在金門成長的青春歲月的一種緬懷及傷逝,我一直覺得家鄉的女人很美,但那種美很難與時尚潮流銜接,也不見得吻合現代的優柔審美標準,因此戰地艱苦歲月熬煉出來的堅忍美德,不見得能給家鄉女人帶來「絕對的幸福」,而戰地的風沙烈日,反而殘酷的摧折著家鄉女人的青春肌膚,所以我給她穿的是鐵絲網編織的蓬裙,讓家鄉的女人自己保護自己,自己愛自己,所以她戴上一串彩色的項鍊,胸前垂掛著一個十字架,但這是一種博大的生命信仰,而不是嬌弱中找尋依歸的個人宗教信仰,所以那串項鍊其實也是一個沉重的鎖鏈及枷鎖,綑鎖著發出深深慨嘆的戰地兒女,所以她的裙擺上點綴著一片片三角形的虹彩,那也是警雷的標誌,在美麗與蒼涼中,幾番風雨過後,不好多說愁與苦,裙襬搖晃走過烽火歲月。
\\\\\\\\\\\\\\\
有人寫說:
A-W wrote:
北海坑道本身就是個藝術精華~~~在藝術品下的該是??
藝術總少了一個出入口,唉!!
很好的創作!!只是放錯了地方~~
從開始就說明北海坑道就是一藝術品,且人人皆知,
到馬祖就一定要去欣賞他,當藝術品被外加入了些
不必要的原素,那是.....
那加入的不在他的藝術說明或價值....是不該加入的,
這才是藝術的價值也是對這藝術創造者與賞者的尊重~~
\\\\\\\\\\\\
歐陽回應說:
我正忙著書寫「北海坑道佈展劄記」,這回在馬祖待了17天,除了佈展之外,我也忙著今年要出版的馬祖詩集「屋頂的石頭在說話」,以及明年想要力寫的馬祖中、長篇小說,然後在2010年把小說推演成戲劇……;這些我在能力範圍內可以實現的夢想(詩集、小說、戲劇、畫展、碉堡裝置藝術展等),我都已在家鄉金門完成了,接續要學習的是永續經營之道。
而在馬祖完成「來坐」作品的藝術家歐陽彥興,今早已飛抵金門,我要他趕緊去看我從去年就已開始籌劃、想要進行的幾個「環環相扣」的布展場地,包括「總兵署」、「同安渡頭」、「
所以,關於馬祖的一座燈塔旁邊,是否需要立一塊解說牌,其實我沒有花太多時間去思考,因為在佈展好北海坑道後,我搭船去了東引,後來又去莒光(為了收集寫詩與寫小說的資料)我的相機對著燈塔旁邊對那一件未具名也未有解說牌的作品拍了又拍,而帶我參觀的馬祖友人,整個人匍匐貼在地上,他說他想為眼前的作品,拍出藍色背景的天空,果然,當藝術作品不是被燈塔、土地襯托,而是被一望無際的藍天白雲烘托著時,那一件作品也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氣勢!
啊!我忍不住要嘆氣也要默默祈禱,但願每一個走進北海坑道,看見「家鄉的女人」及「來坐」時,能產生直覺的觸動與思考,能夠坦然面對自己,想一想,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到底在追求什麼?如果答案找到了,在經歷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時,也就不必在意任何一種解說了。
有人寫說:
裝置藝術應該是利用當地的元素和文化背景容入藝術創作之中吧!
看到歐藝術家的創作,小弟是覺得它是想要表達出在那個戒嚴時期生為女姓的百般無奈和宗教信仰寄託的無形力量,這兩者都是很重要的元素.
尤其是在那個灰色的年代.
當然以現代人的角度去看,可能會有不同的解釋意涵來表達,
所以這就是藝術創作的目的囉!
還好展場中有立個"創作說明的看板",不然有人會想到別的領域去囉!呵呵!
ps:昨天還有位校長還問我燈塔旁邊的作品是什麼東西?
我已經回答了不知多少次了~很希望有關單位能在旁邊立個說明的看板吧!可以讓觀光客看的懂藝術品的內涵~謝謝!不好意思~以上小弟發言,如有得罪之處,還請多包涵!
\\\\\\\\\\\\\\
有人寫說:
歐作家是說這一件作品嗎?
這件作品已經被很多觀光客說...他們看不懂它要表達的是什麼東西耶!
希望有關單位能設置一個說明牌,
以免遊客看不懂藝術品的內涵
\\\\\\\\\\\\
歐陽回應說:
是啊!這件作品我是喜歡的,因為對它有感應。
我是支持不立「解說牌」的,這樣大家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
北海坑道的佈展<跨界˙島嶼˙烽火記憶的延伸>之一:家鄉的女人;之二:來坐,在尚未擺入「立牌」之前,有人帶領參觀者欣賞時,解說詞是從「十字軍東征……」說起的,我聽了「開心得不得了」(終於發揮出藝術的魅力啦)……我在欣賞燈塔旁邊這件作品時,倒是很實際的去研究那是塊什麼石頭(它比花崗岩硬嗎?)那條繫石的線是什麼線?(有沒有彈性呢?在風雨中能撐住多少時間呢)……因為我一直在想?哪一天我如果也用上這些創作媒材,我該怎麼駕馭它?
包括參觀「莒光環境藝術季」時,我也是認真的在研究「當地媒材如何利用最好?」啊!那日太陽曬得人熱汗猛流,特別是登上「天梯」那一段路,全身吸滿鬼針草時,我和馬祖友人仍一直在討論,東莒還有哪些景點適合開發出來──促進觀光發展,說到動容處,我忍不處對馬祖友人說:「啊!你應該再出來參加選舉,選上了,就可以好好──促進地方發展了!」
這麼說與這麼想,背後是存在許多無奈與感嘆的,想信有心人能懂!
\\\\\\\\
歐陽再次補充回應說:
雖然主張不立牌,我仍可以示範一種無邊無際的想像力。
包括去感應--
時間的張力、拉扯。
天地的無窮,人生的渺小,但人是萬物之靈,內在的能量(潛力)仍不容忽視。
如果用你的精神或肉體去和那一塊巨石擦撞,你覺得自己會撞出什麼來?是火花?是鮮血?是脆弱?是堅強?是毀滅?是永恆………一切的一切,在日光下、在月光裡、在燈塔發光與不發光的時刻、在大風吹或下雨的日子裡?你與那一塊懸空的石頭有什麼干連?在沉重與飄浮之間,你的位置在哪裡?
多想一想,或者完全不想,只是看著它,其實每個人多少都會觸動一些什麼的,因為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會觸動人性,而人性是「互通」的。
\\\\\\\\\\\
有人寫說:
歐陽柏燕 wrote:
啊!我忍不住要嘆氣也要默默祈禱,但願每一個走進北海坑道,看見「家鄉的女人」及「來坐」時,能產生直覺的觸動與思考,能夠坦然面對自己,想一想,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到底在追求什麼?如果答案找到了,在經歷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時,也就不必在意任何一種解說了。
所以說坑道早就解脫了,何必要加進您自己無法放下的呢?
看到上面的滴水下面的水滴痕旁邊的引水溝就是解脫了,有
源頭,有撞擊,有歸宿,他不需有其他的加入物來解釋或說明,再
多的時代無奈與傷感見到這些早就成喜悅,而擺進去的東西卻是障
礙,讓人感覺大家放下的您自己無法釋懷,要人來理解,那是
藝術不需要的,您可把您想表達的放在您自己所創造
展館,盡情的表達您思緒或創作的全部.
放在那嘛~~可以說您不了解加諸在這些坑道感情
.....有多深多重,多了什麼都是多餘的,感情,親情,愛情,心情...
,多少青春的殞落,多少監獄不如的生活....多少與彈藥共眠共枕
.......,多少日子把手榴彈...掛在自己胸前....多少喜悅多少哭聲
................望鄉更是無奈~~~~~
這些他們沒有錯誤,沒有對不起您們~~~~
............所以它是無價的~~
藝術是美的不管它是如何的敘述,但不能在他人藝術品裡面加上
試想來改變原來藝術所內含的意義~~
擺錯地方了..那不是您的展示館,您的傷感也不是他們要加諸在
您身上的~~~~~忘了掌聲快樂自然來~~
以下這些.....都是不錯的地方...外面的環境更是多的數不完...
\\\\\\\\\
歐陽回應說:
我在馬祖的佈展首選之地是「么倆主題館」,可惜它已經「委外招標」出去啦,為此我後來只能和馬祖當地的藝術家說抱歉,因為我原來口頭上曾邀約他們一起來佈展的。
「枕戈待旦」是馬祖一個很好的藝術展場,我可以對談的馬祖友人一直期望未來它能被開發出來(和「華山文化園區」相媲美)但願這夢想不久的將來能夠付諸實現……至於馬祖的坑道,首選最佳佈展之地仍屬北海坑道,因它具備「被看見」的力量,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文創產業在目前我們的環境裡,仍不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