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3 13:02:01歐陽柏燕

白楊樹上的鳥巢──開封行〈上篇〉 

      
初抵河南鄭州的夜晚,耶誕的氣味說重不重,說輕,它又在寒風中抖擻著霓虹彩飾燈的風華向人招展,我瑟縮著脖子,沿路去找尚未打烊的商家,添購禦寒的手套和帽子,結果沒找到理想的,只好買一個熱烘烘的烤蕃薯放入大衣口袋,雙手輪流取暖,幾家標示有聖誕舞會的場子,正強力推銷其魅影,並不想跳舞的我仍進場禦寒,等手腳暖和了便離開,繼續探勘城市的夜景。

我是從居住的旅館左上右下的先熟悉地緣地景,如果下機早一點,就可以先買一張地圖來研究,擬出旅程的天數,可以把一座城市的東西南北走逛到多遠,那路線所能抵達的極限,也正測試、印證我對它的期望與了解。

深深的夜,路邊立架式的廣告看板上,有透光的報紙版面可看,也有觸摸式的電子報讓人順勢下滑,以指以掌篩選喜歡的版面,一頁一頁加深印象去認識一座城市,我用走一段路,換看另一個電子版面的方式前行,讓感性與知性一路相隨,玩耍到認可自己,一日的旅程有心滿意足的收穫。

隔日,空氣中的霧氣極重,車窗玻璃佈滿綿密的細水珠,窗外的風景都看不清楚,「大河報」上說氣象台於6:20、7:20、9:30三個多小時內,三發大霧預警,一次橙色、兩次紅色,大霧籠罩下,個別地區能見度僅二十公尺,我走在鄭州白茫茫的霧氣中,氣溫只有三度,刮著五級的風,我的棉襪擋不住寒氣,沒走多遠路腳步就結凍變蹣跚了,詩友借我一雙長筒羊毛襪,我才恢復元氣可以踏步前行,當我好奇探知濃霧起因,明白那是「輻射霧」,形成條件是天空相對晴好、近地面有逆溫層、比較暖濕、地面風力較小,而日前的雨雪為大霧的出現提供了有利的溼度條件,也是這季節的一個典型特徵,讓大霧消失的主要條件是陽光,偏偏陽光遲遲不肯露面,所以大霧一直持續。

但我的旅程不能被霧鎖困,為了安全,司機建議我搭火車去洛陽,但當我摸索到購票處時,發現最近的班次在五個鐘頭後,我立即決定轉搭長途汽車,改選路程較近的開封,藏身在玻璃纖維窗口內、與乘客對話都靠麥克風相通的售票員簡捷回覆我的詢問說:「二馬路」,我想問清詳細路線,他手勢往外一指更精簡的說:「對面」。

可這「對面」沒找著車子,再問路人,依然是手勢遙指他方──對面,我後來摸索、問了很多人,拼湊出一條曲折路線,費了一些時間才終得抵達「對面」的「二馬路」,趕緊買票,我問是幾點的車,售票員說:「沒有時間」聽得我很緊張,以為像火車票一樣在遙遠的時間外,那我的旅程就會被濃霧完全吃掉了,所幸「沒有時間」指的是「班次很多」(多到。沒。有。時。間!)果然一輛又一輛的車緊密開出,河南這農業重地、交通樞紐的省份,可是有近億的人口在活動的啊,跳上一輛正在發動的車子時,我深深為自己身為億萬份之一的身分感到慶幸,但也不得反省──島國子民的悲哀所在。

開封這一路上,讓我驚呼連連,最寬處有十線道的大路兩旁,白楊樹一直跟著車子行走,沿路不絕,而視覺無限遠處的遼闊農地,霧中看不清楚種了些什麼農作物,但一棵棵挺立的白楊樹,光禿禿的樹幹與枝枒,一點也不受霧氣影響,剛毅又柔美的挺立,橫生的細枝,斜斜插向天際,十分突出、醒目,霧氣不但沒有束限它們,反而形成一個夢幻王國,遠遠的就讓人看得都呆傻住,那無盡延伸向前、遼闊的筆直大道,白茫茫的天與地,單一的樹種匯集在一起,告訴你「數大就是美」的景色原理,我的心早已走出濃霧,飛向天際,一點也沒受橘色、紅色大霧預警的影響。

然後,我看見一個奇景,一棵棵英挺帥氣站立的白楊樹上,枝枒間有一陀黑黝黝的東西,隔不遠處,另一株白楊樹也有一陀,在白茫茫的天地間,在綿遠無盡的視覺中,那一陀東西是那麼的醒目,想不去注意它都不行,我不斷拂拭窗上的霧氣,讓視覺可以追得上倒行的白楊樹,彷彿數馒頭、包子一樣,我一個一個數下去,一直數到看見開封市的城牆,仍數不清那些鳥巢有多少個,更別說那逗趣的、讓人開心的奇特美感經驗了。

詩友後來在去少林寺、皇帝陵的路上,也沿路跟著一直點數,但我們都只看見白楊樹上的鳥巢,沒看見任何一隻飛翔的鳥兒,也許是霧濃,也許是另有其他原因。

因為有美麗白楊樹和可愛鳥巢做前導,我的開封行順利而美好,選擇小包車走逛各景點,速度減慢了,親近感增多了,在鐵塔湖、潘家湖、楊家湖、魚塘、包公湖之間穿遊,開封的地景明朗、懷抱古都文化氣息,離開這城市回返至原下榻的旅館,已近子夜,我腦海中依然縈繞著城牆上稜角分明的彩燈,那是一個歷史的遺蹟在述說許多精華,我一個旅人,想要穿過龍亭、天波楊府、再轉進清明上河園、躑躅包公府、包公祠時,再在城牆光鮮的門面後,去多探挖一點特別的故事,然後誠實的記實,述說近代的旅程感觸。

習慣在旅遊之後再攤開地圖一次,檢視一路上的觀照與情思觸動,我對詩友說:這真是一張明朗的地圖,道路似棋盤一般平直,景點的綠色公園、藍色湖水盪漾著清新的氣味,點、線、面的交接明白告訴你,這城市曾經通過文化禮儀的檢驗,
政治、地理規劃得很有條理,當我們展唇讀出「開封」二字時,似乎態度也變得莊嚴謹慎了,但,在走進思古幽情的景點及沁入文人情懷之前,我仍經歷了現代時空的撞擊,對古城逐漸消逝的一些東西感到遺憾。


〈下篇--待續〉
〈為尊重報紙副刊優先登載,續集下週日登出,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