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3 10:40:32天師府嫡傳弟子

道教禮儀

認識道教 

道教是我國唯一固有的宗教,主張「遵天法祖,利物濟世」,宗源於黃帝,闡揚於老子,而成教於道陵天師,世稱黃老之學。

道教承襲我國上古宗教思想與祭祀制度,因遵天法祖而倡導崇德報本,故云:「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祖宗者,類之本也。」所以道教的家庭都同時設有神龕及祖先牌位,或是天地君親師牌位,必須奉祀神明也同時敬祖,是道教與其他外來宗教所不同的最大特色,也充分表示道教與信徒對祖先的慎終追遠及家庭、國家民族的向心和認同感。因此,道教所歸納的中心教義,就是「忠、孝、和、順、仁、信」的行持六訣,及「存好心、說好話、讀好書、學好樣、做好事」的修身五箴。循其資歷,由學道、知道、奉道、行道、修道、得道而達到極高明、極博大、極精微、極神化、及悠久之至高境界。

道教係屬多神教,舉凡天地、斗闕、星宿、三界、四極、五方、八位、山川,社稷以及有功於國家民族人民者均予崇信。神分為先天與後天二大類。最高之神為 三清道祖,所以,道教徒又稱三清弟子。三清就是先於天地萬物的宇宙原能一切的本體, 玉皇上帝則係萬天之主。由人修鍊成神者有神、仙二大類。仙人係修成大道,具自在無礙之神通者;神人則為有功德於國家、民族、人民者。故神之本義為:「才智技能超絕者」,「有功德于民者祀,唯聰明正直者神」,因成神之要有五:一曰法施於民;二曰以勞定國;三曰以死勤事:四曰能禦大災;五曰能捍大患,成其大事者為大神,成其小事者為小神,所以得道果位成仙成神,人人均可躋,出世入世咸能成功。

我國民間道佛雜揉現象十分普遍,尤其以台灣因經歷日據時代摧殘,道教受政治壓迫情況更為嚴重,道廟非佛非道,被譏為「有廟無教」,是宗教上之異常現象。其實,佛教初傳中國時,國人難以接受,乃以當時流行的老、莊學說詮釋佛經,一切制度力求漢化,並稱為「佛道」,其後乃以道、釋並列,因此與道教相似之處不少。但以基本教義而言,道教相信感應,主張修心鍊性;佛教主張慈悲,相信明心見性。道教徒希望得道成仙,神仙是道教的最高人格表現;佛教徒希望涅槃成佛,極樂界是佛教徒嚮往所在。

道教採多神論,富強烈民族色彩,無末世論,而且是積極的宗教;佛教寺院不供奉道教神明,信徒尋求解脫和來世福報,出世思想濃厚。道教以宮、觀、廟、府、殿、壇為道士及女冠奉祀神明與闡揚教義之所。神稱天尊、上帝、大帝、帝君、真君;女神則稱元君、娘娘、母、后、妃、夫人;護法神稱靈官、天君或元帥、將軍;瘟部神或保境神多稱王爺、千歲。信徒已傳度或奏職為入教之階,號稱三清弟子,高道則稱真人、先生、○○子或仙子,神職人員名為○○仙官或仙卿,用法號,但須冠上本姓,以拱手為禮,教儀稱齋醮,不尚血食之祭。修行者功行圓滿過世時,稱為飛昇或羽化。佛教以寺、庵、精舍蘭若為僧尼禮佛修持之所在,禮拜對象稱為佛、菩薩、羅漢,護法為韋陀或伽藍。信徒以皈依為入教之梯,自稱三寶弟子,出家男眾稱比丘,女眾稱為比丘尼,在家男眾稱優婆塞,在家女眾稱優婆夷,出家眾用法名,須去本姓改姓釋,以合十為禮,其教儀稱為佛七或法會,功行圓滿往生者,稱為圓寂或涅槃。

本文摘錄於道教諸神聖紀   作者 張檉先生


 

道教的禮儀

宗教禮儀,是人類對無形中的神一種祭祀方式。在道教中以左手為敬手【楚人尚左,老子楚人也】,故以左邊為大。上相時,用左手插香於香爐中,跪拜時以右手握掌,左手掌蓋於右掌之上,下起拜於雙膝間,上至齊眉間為一拜揖。右膝先屈,左膝後區;起立時,左膝先起,再將右膝伸直,或是雙膝同時屈拜,同時起立亦可。雙掌合十之跪拜方式為佛教之禮節,與道教有所不同。

古時以四跪八叩為最敬禮。坤道女居士行禮與乾道男居士,只有拜揖時,下起拜於雙膝間,上至則齊於頷即可,不必齊於眉間,姿態仍須端莊嚴謹。執香朝拜之姿勢,右手執香,左手蓋於右手,放於胸前(不必放於眉毛之上或頭頂之上),香頭傾斜約於嘴之前方,上拜舉香不超過眉毛,下拜恭敬而垂拱形,形似天上半月。空手朝拜之姿勢,雙手抱拱作揖,身體須彎曲形似天上半月。

與人相逢相遇道好時,以雙手抱拳作揖,口說:無量觀或善哉、善哉,亦可說:道祖慈悲。與人相見,一手持物時,則伸出一手,食指內屈為禮(為一氣化三清之意),口說:無量觀或善哉、善哉,亦可說:道祖慈悲。無量觀有與人祝福無限之意。  

道教對敬神之供品,僅須四喜五果及四供養、六供養、七供養或十供養,絕不主張殺豬宰羊來奉祀聖尊。四喜為「茶、酒、麵、飯」,四供養為「香、花、茶水、燭」,以香代表「無為」;花代表「自然」;茶水代表「清靜」;燭代表「順化」。

以表達「清淨、無為、自然、順化」的道教基本教義,七供養所指為:「香、花、燭、荼、果、食、樂」;十供養則為:「香、花、燭、荼、果、茶、食、寶、珠、衣」,而不以「血食」敬奉聖尊。(註:荼為蔬菜之總稱。)


 

 

為什麼不可進宮廟上香!

     

廟宇是一處神聖的宮殿,而非君王權威的御所,是平易近人而讓人省思且可得到心靈上的慰藉之聖地。時代的變遷,人們也都因方便而隨便忘了應有的禮節,而造成一些不敬之舉卻仍不自知,實為各廟方人員的疏忽。

 

在古老民間信仰中有些禁忌是相傳沿襲、約定成俗的,是一種人與人,人與神聖之間的尊重。例如:遇喪事者、女士月事者、臨盆者、進出產房者、出生未滿月嬰兒均不進廟宇。為何上述之者不宜進入廟宇持香禮拜神聖?主因在於古時候家有喪事者,為亡者悲傷萬分而無暇整理住家環境與個人清潔(守喪期間不理髮),因此住家與守喪者身上均有穢氣而不宜進入廟宇;再言女性生理期間,由體內將經血排出,而經血是體內新陳代謝的污穢血氣,所以也不宜進入廟宇。婦女懷孕生子雖是神聖傳宗接代的事,但因母親臨盆時會排出大量惡露,造成產房及產婦與嬰兒本身充滿穢氣,要到嬰兒滿月後,穢氣方可散去。

 

        以下列出解除禁忌後進入廟宇參香時機:

一、嬰兒出生未滿月者,產婦需做完月子方可進入廟宇(出入產房者須待嬰兒滿月後方可入廟宇)。

二、參加喪禮告別式者,須滿二十四小時方可入廟宇參香。

三、探視亡者最後一面者,須滿一週後方可入廟宇參香。父母或公婆往生者,須滿四十九天後方可入廟宇參香。滿週年後方可向 玉皇上帝參香。

四、內外祖父母或夫妻,兄弟姊妹往生者,須滿三十五天方可入廟宇參香。 

五、堂表兄弟姊妹往生者,須滿八天方可入廟宇參香。

六、女性有生理期,須經期潔淨後方可入廟參香。

入廟宇參香者須服裝整潔,不宜著無肩帶或低胸之上衣及迷你裙或褲,更不宜濃裝豔抹。再傳統農業社會裡,上香敬拜聖尊時,重要的除了虔誠的心意,還須身心潔淨,所以對這些宗教禁忌都會自我約束,也是老祖宗留給後人敬天地畏鬼神、謙卑互敬之禮節。或許有些信眾無法接受此理;但深思後,在我們生活中,若要會見尊者或拜訪長輩,大家也都會注重服裝儀容之整裝與潔淨,這正是互尊互重之基本禮儀。


上香           

各宗教於教禮上均有一般溝通方式,以達到人與神之間的溝通方法,又有自然清靜的作用。而以道教、佛教及儒教而言,均用清香(炷香)與神佛聖尊或先人來傳達,內心的尊敬與虔誠之意。但又不知炷香有何涵義?所謂「一炷清香透蒼穹,萬道祥光照大千。」由此可知香的重要性,再道教中以三炷香代表三清,(三清為玉清、上清、太清。)亦代表天、地、人,正可謂敬三清,敬天、地、聖賢人。因道教認為萬物皆有靈,而以謙卑喜捨之心來敬仰宇宙萬物,所以也成了多神教了。

參香,插香是道教一種敬神禮佛與傳遞信息的方式與禮儀。一般習俗,參香完後,均是三炷清香一齊插於香爐中,這屬於一氣化三清之意;若是將香炷先插在中間,再插在龍方(亦是面向神像的右方)再插香於虎方(亦是面向神像的左方),就代表敬三清、敬天、地、聖賢人之意。但須把香炷插正,不宜插的東歪西斜,或是將香炷插於香爐最邊緣,造成後者插香的不便而使手掌被香頭所觸燙。或是把香腳完全插入香爐中而造成「發爐」的現象,既是香腳相互引燃起火的,並非真的發爐。有些信眾則用拋的方式將香炷直拋於香爐中,這種種方式都是不敬之舉。

近年來更有迷信上頭香之信眾,為搶插頭香而把整個香爐弄得東倒西歪,更是不智與不敬之舉。所謂上頭香是每人在每年的年初一的第一柱香,還有每日凌晨卯時(早上五點),開廟門時,自己所插的第一柱香也算是上頭香。而非各廟宇的第一柱香。另外還有一種世人容易忽略的,就是雙手在胸前握太極,虔心奉無形香的心香,隨時隨地虔誠奉心香,即可得到聖尊之感應。

由於插頭香、搶頭香以致人擠人,眾人搶擠一個香爐,造成強者得標,弱者受傷,而力有未逮,這非你敬拜的神明所願意見到的。 

想想這般敬神求神有效嗎?為了搶頭香,而把香爐弄得東倒西歪,用拋的方式,將香拋於香爐中,實為不敬之舉。願虔誠的信眾們能夠糾正自己的不昧之舉。

本宮每年在除夕夜,晚上九點,關宮門大典,至十一時,開宮門大典,眾生排班團拜,起鼓誦經,並恭讀新春祈福文疏,共祈列位聖尊道光普照,眾生福慧增延,年年平安和氣,恭敬禮拜後,叩謝聖恩。

在言,家中的香爐之香腳若是插得太擁擠,為安全起見,可於農曆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前(既廿九日或三十日及十四日晚上九點左右)清理神案時順便拔取香腳,但須剩三炷香腳,香爐中香灰若太滿也可用未使用過的湯匙搖些起來與化金紙時同焚化,若無焚化金紙習慣,也可將香灰撒在盆栽上,以示尊敬之意。而祖先之香爐未必在初一、十五日才能上香,平常向神佛上香時,就可同時上香,感念祖先之德澤常留於後代子孫般去敬仰,猶如其精神不滅。用一份虔誠與感恩及學習的心去奉祀神佛與祖先,讓我們更擁有一處清淨、莊嚴的神案。

 


 

 

 

求筊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有疑惑不解或身心問題上難以抉擇的時候,總會尋找甚多方法如:算命、求神問卜、與人商討、、等等方式來解決其疑難問題。其中求筊是一種亙古不變的方式,也是道教信徒與聖尊溝通的方式之一,啟肇於後漢時期 張府道陵天師所創訂。

早期人們已用竹頭或竹片削成半月形,一面為凸面、一面為平面。近代也有用檜木、樟木、黑檀木、紅木製成,工業的進步演變出新產物-塑膠筊,因不符合需求性,而漸漸被淘汰。筊之涵義有:允筊-呈一面陰(平面)一面陽(凸面)之象,代表可行、可為之意;笑筊-呈雙面為陰(平面)之象,代表未定、喜歡之意;否筊-成雙面陽(凸面)之象,代表不可行、不可為之意。甚多信眾對「求筊」的不解而產生許多問題,導致對求筊之舉,望之卻步。其實求筊並非難事,只要心誠意正,方式正確,必定有意想不到的解惑方法,其方式如下:

一、虔誠上香稟明所求之人、事、物。(必須將所求者之農曆生辰、地址詳細稟明清楚。)

二、待五至十分鐘,再雙手拱筊,請示聖尊是否已降臨,若未降臨,再等待之,千萬勿心浮氣燥。如聖尊以降臨(三允筊)則詳細稟明所求之事。求筊時,要以正確的「對與不對」來擲筊。例如:若要請示是否可創業?則說:「若可以自己來創業恭請聖尊賜允筊。」再擲筊。這才是正確的請示語詞,而不是:「可不可以自己來創業請聖裁?」就擲筊,這答案必定是模稜兩可的,因為語詞中已說「可」也說「不可」,這樣聖尊是無從裁示。

三、擲筊時切勿用丟的方式,而是用雙手拱筊於胸前,在輕拋往下擲聖筊,不可輕慢無禮。允筊的次數,若是求聖尊聖裁時,必須連允三筊為準;若是求家中祖先或先靈裁示時,則以一允筊即可。

四、求筊過程中,不要用勉強的心來求心中想要的結果,這樣就會演變成俗語說:「想筊,想筊了。」也就是本身之意而非聖尊之意了。

 求筊中若只求得一或二次允筊,這表示聖尊認為可行但是還有更好的方法可行。如此就須想想其他語詞或方式與聖尊商討。若是還不了解如何求答之時,那就請廟祝或懂得如何與聖尊商討方式者幫忙求筊了。

五、求運籤時,必須將所求者之農曆生辰、地址及所求之事詳細稟明清楚,並以一事一籤為準,切記,不可多事求一籤,那是不會準確的。先求得聖尊是否願賜運籤,求得連賜三允筊後,再抽運籤。抽取竹籤後,將竹籤放置案桌上,再稟明竹籤上之干支或號碼是否為聖意所賜。若非聖意時,勿將原有竹籤放回籤桶內,這樣會造成重複,需將其籤放於案桌旁,另抽竹籤再請示是否為此籤,直到聖尊連賜三允筊才算數。若對籤詩中的涵義不了解時,可請廟祝或懂得解籤詩者幫忙解釋清楚,才不會誤解聖意。 

      站在人生旅程十字路口,總有難以抉擇的時候,求筊只是增強信心,求神幫你背書而已,真正要能心想事成,還得靠自己努力,決不是守株待兔,聖尊慈悲只能助你,而不能替你受。

 【注】求爻(筊) 爻為古字,古語說:「求爻」。今則大家通用為「求筊」,爻,易卦也。說文解字:「爻,交也,象易六爻頭交也。」古時候,求爻用具以竹頭削而為之。

  筊者,說文解字:「竹索也,析竹皮為繩索。」

  筊者也是竹子的嫩芽部分,不能做求爻之用具。所以應為求「爻」,而非求「筊」,但今已沿用成習。

     


 

拜斗

   禮斗植福求安康

五斗星君是道教所敬奉之神祇,為世人對星宿崇拜而延生的神祇。與人的生死禍福有關,相傳北斗星君掌解厄延生,南斗星君掌延壽度人。

拜斗,其淵源於漢朝,據《北斗星君賜福真經》《南斗君延壽真經》記載: 太上老君於漢桓帝時,先將此二真經,傳授 張府道陵天師。於是 張天師將此二真經教世人誦念,以求消災解厄,增福壽。南、北斗星君都是掌管世人生死壽夭富貴吉凶之主要星神。故古人消災、祈福、治病、延生,常向南北斗星君祈求。

人的魂魄來源與歸宿均在於-斗府,斗即是人的本命元辰。每個人的性命五體,因出生之年干支的不同,而分屬於北斗七星君所管轄,稱之為本命星君。若能在本命日齋醮祈福,必受本命星君庇蔭保佑,而能常保天年。

一般廟宇為廣開方便,普渡濟世,大部份於春、秋兩季,為信眾舉行祈安禮斗法會,即俗稱的拜斗。

祈安禮斗法會中,斗燈為最主要的辟邪祈福之物。片岡巖在《台灣風俗誌》一書提出,斗燈乃「米斗」盛米點燭,斗內由兩方斜插兩支木劍,中央置一面圓鏡及剪刀、尺、秤、算盤、古錢、土等物。並在案桌前奉祀供品祈福。

一般廟宇拜斗,則用油燈、米斗、涼傘、以及安奉在米斗上的多種法器。分別有圓鏡、劍、秤、剪刀、尺等五種法器所組成,以符合五方、五行之數。斗光煥采,圓鏡象徵以心鏡去除邪魔,返照本命身光命彩之意;劍象徵青龍斬除不祥,護其身形;白虎戥點兩生秤,以上合天心,下符百姓;剪刀象徵朱雀鳳凰朝儀,剪斷葛藤,去除邪祟;玄武天蓬大法尺,取道尺以量深淺,領神兵鎮威。將米盛於米斗中,插上各種器物,再點燃油盞使之長明的斗燈,最主要寓借米與油燈的功能。自古以來,米為民間最普遍糧食也是辟邪物的一種,漢代以前就用米做為道教降神之用。斗中之米在此也引申為星辰之意。

  斗燈依傳統採用屬於陽火的油燈而非現代的電燈泡,在祈安法會期間需要維持斗燈的長明不滅;有生生不息,元辰煥采之意;至於圓形的米斗,有大地載生萬物之意;斗中白米,象徵天上星辰與生命生生不息,綿綿不斷之意;涼傘也稱彩傘,象徵蒼天覆育蒼生萬物。

    斗燈與其各種法器均蘊含奧妙的道理,引申為人處世,需秤知輕重,度量善惡,也即人情義理之悉,是非對錯分明。廣則寓意萬物調和,更須眾生互相關懷,社會才會一遍祥和,深遠之涵義。

【注】子年生屬貪狼星君      午年生屬破軍星君 

      寅、戌年生屬祿存星君 卯、酉年生屬文曲星君

   辰、申年生屬廉貞星君 巳、未年生屬武曲星君

   丑、亥年生屬巨門星君  


 

 

頭香

    年關將近,不管今年運勢如何,總希望來年有個好采頭,所以就在新年開春第一刻,藉著插頭香來沾沾神氣,以便博得神明眷顧,而能在來年當中,事事順通,平安大發財。

其實除了每年正月初一,新年開春所插的第一柱香外,還有每日凌晨卯時(早上五點),開廟門所插第一柱香也算是頭香。另外一種世人容易忽略的就是雙手在胸前手握太極,虔心奉香的心香,則隨處插,隨處可求。

我們不反對插頭香,但是藉著插頭香、搶頭香,以致於人擠人,眾人搶擠一個香爐,則造成強者得標,弱者受傷,而力有未逮,這是否是你敬拜的神明所願見到的。我們也必須有所醒思,這麼做是否真的有效呢?何況,我們在前輯季刊中,也曾經提到過,上香、插香是道教規範,也是一種敬畏的禮儀,豈能為了搶頭香,而把整個香爐弄得東倒西歪,甚至,用拋的方式,將香拋於香爐中,這在在皆表示出不敬之舉。

再言,  玉皇四殿下曾這麼訓示著:「宗教的正信、正念,不在於表面的供養,而在於真心虔誠,如何將正信正念─行善行孝實踐出來,不執著、不迷信,用謙卑、感恩、惜福,用利他、福世對待周遭的人、事、物…眾生眼光要放遠,人生所求非一目之遠,不管現今是坎坷,或是平安順利,儘你所能行善積德,將是你未來最大的福報,眾生忙於世俗盲目追求,卻忘了人生最重要的事、

行善、行孝、積德,到頭來也是兩手空空而回,是什麼也帶不走,能帶走的唯有今世的功德善業…」

  

本宮每年在除夕夜晚上九點起鼓誦經,並恭讀新春祈福文疏,關宮門大典,至十一時,開宮門大吉,眾生團拜,爾後分發線香,共祈列位聖尊之道光照耀,眾生福慧增延,得以來年平安和氣…嗣後,恭敬禮拜,叩謝聖恩。

如果你今年願意嘗試一個嶄新的、不一樣的、莊嚴肅穆的插頭香儀式,本宮竭誠歡迎大德蒞臨指教。

 


 

 

入廟參拜的禮儀

如何進出廟宇之禮節與奉祀供品之涵義

一般信眾對於如何進出宮廟、及如何準備供品感到困惑?

在態度上進入宮廟應抱持著懺悔、虔誠、謙卑、尊重之心參香敬拜。首先,由廟的左方進入(以人面對宮廟之右方,俗稱左青龍)參拜完畢後,再由右方退出(以人面對宮廟之左方,俗稱右白虎)。而中門為神聖或國家元首出入之處,若非有法會或聖壽期間,通常都設有門簽或門檻以防止出入,若是廟堂、土地公廟、萬應宮廟等,大部分祇有中門而已,所以盡量靠左右進出。

進入正殿應先由宮門外對天朝拜(俗稱拜天公祖),將香插入天公爐(亦稱朝天爐,大部分都設在宮門外,若奉祀主神為 玉皇上帝就勿須朝外參拜),再向宮殿內中央之主神朝拜,將香插入主神爐內,再由左廂之陪祀神朝拜,參拜後再往右廂之陪祀神朝拜。若宮廟有後殿者,就先朝拜正殿後再朝拜後殿之神尊。宮廟若是有一、二、三樓的,就必須由最高層往低層參拜起。持香參拜時,此宮廟若是香火鼎盛而信眾出入眾多及聖壽法會時,盡量以一爐一炷香參拜,最多一爐三炷香為原則,以免因擁擠而造成觸傷他人,或因香煙繚繞而嗆傷,產生心中不悅而造成對聖尊的不敬,那就枉費參拜之意義。

至於如何準備供品,只要是不殺生之物且是素食均可;水果方面除蕃茄、菝樂(因其種子經嚐食後通過胃腸消化而成糞便,其種子仍可發芽栽種,這樣會有污穢聖尊之意,所以不宜當供品)、榴槤(因其味道有異味也不宜當供品)。再蔬菜類中有三葷:韭菜、蒜、蔥,因其性躁熱,易使人性情衝動,不宜當供品(若持齋者也不宜食用,再則道教持齋者為全素,也不宜食用蛋類)。除外均可當供品,供品以四果、五果均可,但若因經濟因素,一果、二果、三果也可,心誠意正最重要。

供品的種類與意義如下

鹽、糖、薑母、紅豆並稱山珍海味,為敬拜 玉皇上帝不可或缺之供品。(薑母不可用水薑)

紫菜、香菇、金針、木耳、菜燕、冬粉為六齋。

米荖、麻荖、糖果、圓餅乾、牽子餅乾、風片糕為六味。 

六齋、六味、山珍海味是神明聖壽缺一不可的供品,大部分廟方必定會準備。

稻、麥、稷、菽、蜀合稱五穀也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另有芹菜意為勤學、蔥代表聰明、素粽代表應考包中,此三者為祈求五文帝君之用,是考季時最佳的供品。

柑橘為事事吉利、甘蔗為節節高升、石榴為多子多孫、佛手柑為多福多壽、柿子為事事順利、香蕉為喜事相招、鳳梨為好事旺來、梨子為厄運遠離、蘋果為平平安安、桃子為逃離厄運、瓜藤類水果為瓜瓞綿延。

我國以農立國,用稻米製成的紅龜粿、壽桃、紅圓、、等等粿品,均有祈求添福添壽之意,更有延續生命之意。葷時中豬、雞、魚為三牲醴,再加入蝦、蟹並稱五牲醴。除非其他原因必要否則敬神禮佛,盡量勿用。因酬神謝愿或聖壽法會而殺生敬奉神佛,這是不敬也是不禮之舉,因為正神正佛是慈悲的,勸世人以善為本,怎會讓世人因敬奉祂而去殺生呢?若非用不可,可改為素牲醴取代。其實葷食牲醴大多用於祭拜陰廟的神祇或先靈、好兄弟及過世的亡靈。在道教祭祀中有云:「天厭雁,地厭犬。」所以敬天地絕不可用雁鴨科與犬狗來祭祀,這是嚴重違背道教教規。

焚化金紙的種類與意義

焚化金紙的種類有大、中、小太極金、壽金、福金、九金、天金、尺金、補運金、、等等,因神格之不同而焚化不同之金紙。其實真意並非錢財給予神佛,而是在古代時人們祈求神祇由天而降,又須恭送神祇回歸天庭,深恐凡塵污穢神聖而以錫箔為毯,焚化恭送回歸天庭以示敬意,後因貧困之人因錫箔價高才以錫箔貼於竹紙上,此為金紙的起源。後因現代人有了不同的需求,又增加了各種金紙的種類。其實道教自創教以來,並沒有焚化金紙的教規,而是後人穿鑿附會所添設。信眾若非焚化金紙不可,只要心意到即可。至於焚化給亡靈或有應公及普渡法會時,是因傳說中唐明皇夢遊地府及輪迴論而引起焚化紙錢的風俗。

參拜神聖不在於供品為何,除了鮮花、素果、馨香外,再加上一片誠摯的敬心,就是最佳又最真的供品了。


鳴鐘擊鼓的禮儀

以銅製成的樂器。鳴鐘可以振聵、擂鼓可以昇舞,所以道教常以鐘聲警醒世人。許多宮廟正殿中仍置有鐘及鼓,若有善信請神謁祖或返駕時,以敲鐘擊鼓作為迎接或歡送之意。

道教祭祀時的鳴鐘擊鼓是先鐘後鼓,首先三聲鐘表迎三清,接著二鼓聲一鐘聲如此重複二十七遍共八十一響,此乃奇陽之數,再四聲鐘即畢,這四聲是指四御,四御是太極天皇、北極紫徽、東極青華、南極長生四御大帝。

初一、十五日及聖壽時鳴鐘擊鼓則以上午先鐘後鼓,下午先鼓後鐘鳴擊。以上午為例,先鳴鐘三聲表三清,繼擊緊十三聲,每一聲默念一字「太乙救苦大天尊青玄九陽上帝」,後繼續擊慢十四聲,接緊十三聲,慢十四聲,再接緊十三聲、慢十四聲共計三遍八十一響為數之尊。最後落四擊表四御,才接鼓聲六聲每一聲默念一字「雷聲普化天尊」,後擊輕重長短風雲雷雨之象三遍,再擊六聲「雷聲普化天尊」後止。如此擂鼓四遍二十四響,表二十四節氣,此乃偶數、陰數。

道教崇尚自然,在教義上與儀式做嚴密的結合,常以陰陽數做為行事的依據,例如清微天玉清境有九聖,禹餘天上清境有九真,大赤天太清境有九仙,所以在祭祀時有二十七響鐘聲。又因晨鐘屬陽,故以奇數,其位屬木,所以以青玄九陽上帝為鐘文。暮鼓屬陰數,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用陰六之數。而鼓聲若雷,傳統道教神位配置,三清以下,左太乙,右普化,故用雷聲普化天尊為鼓文。並配合風、雲、雷、雨的自然變化,其擊法雷–全重擊,徐疾相間,如雷聲;雨–全輕擊,徐疾適宜,如絲絲細雨;風–由重轉輕,由徐轉疾,如風由近漸遠吹拂;雲–由輕漸重,由急轉緩,如雲變幻莫測。所以擊鼓以徐疾輕重急緩,擊出風雲雷雨表示風調雨順。

任何宗教各有體制,應符合其教義,時下民間都以「俗信」為主,既不分宗教信仰,也不明宗教制度,僅提供信徒一時的安慰,而不提昇信者精神生活,且現今教育普及,人民思想開明,若道教宮廟不及時在教義及制度上進一步認識、體會與宏揚,道教信徒將日漸流失,而我民族信仰、民族精神均蕩然無存,盼教中同道共勉之。

拜契

拜契的涵義:

拜契是從前農業社會時因物資匱乏,生活環境衛生不佳,醫學不發達,小孩撫養困難時有夭折情形,因此父母親除替孩子取個鄙俗如罔市、罔腰等不引起妖魔邪怪注意的名字外,亦會祈求拜神佛為孩子的「契父」或「契母」,希冀在「契父」或「契母」的神力護持下,來替孩子化解關煞、厄運,平安順利成長,並能庇佑契子女福祚綿綿,也等於多了一份疼愛關心與庇護。現今雖然物資不再匱乏,生活環境衛生改善,醫學也發達了,但孩子的養育依舊是父母擔心的問題,社會環境的變遷,文明病的增加,週遭環境的危險與複雜,父母仍然擔心力有不及之處,所以祈求契父、契母能神威庇佑,在小孩成長時於冥冥之中加予扶持與匡正,使小孩在身體或精神上若有困境時能自我茁壯克服困難,順利長大成人,於是有拜神明為「契父」或「契母」的習俗。

在台灣民間兒童最常拜神明有以下三種:

一.拜床母

俗信以為母親生產嬰兒的床上有床母,床母是新生兒的守護神,是保護養育小孩長大的。產後做三朝、六天、十二天及滿月,以後每節日或祖先崇拜祭禮時都要「拜床母」,直到嬰兒十六歲成人。據說嬰兒睡時會笑會哭,都是床母弄的,父母親如果虔誠的祈求床母,則嬰兒受到保護,可以很順利的愛撫養長大。拜床母時,以油飯、雞酒、芹菜、韭菜,放在床中間燒香拜拜,「銀紙」燒完後就必須趕快收起來,如此床母才會勤於照顧小孩,為什麼必須快點將祭品收起來。台俗俚語罵人懶惰是「食飯爛〈緩慢〉做事憚〈懶惰〉」意思是吃飯慢的人,也是懶惰的,所以要給床母吃快點,使它能勤於照顧小孩。

二、拜七娘媽

閩 南 人 祭 祀 七 娘 媽 最 隆 重 的 是 在七月初七攜帶牲醴來拜七娘媽,如麻油雞、麵線、四果、五牲、六色菜碗、七碗甜芋、紅龜粿、二根帶尾甘蔗、清茶、金紙、經衣、化妝品(凸粉、胭脂、紅紗線及針、香水、茶油、口紅、梳子、鏡子)香花、七娘媽亭等祭品來廟拜拜。若在家中祭拜,則在桌邊,令牌一支椅子,上置清水一盆並放上毛巾,芋油飯是芋頭加上油飯,芋是宜子之物寓多子多孫,軟粿比一般湯圓大一兩倍,壓成扁圓型,中間用大拇指把她捺了一個凹,這是給七娘媽。  

三、拜註生娘娘

農曆三月二十日是「註生娘娘」的聖誕日。婦女需帶牲禮,到娘娘廟祭拜。祭祀時以擲杯許願,若獲得註生娘娘允許,就可以將神前供奉的花簪,插在頭髮上戴回家;生病的小孩可以把神前放小鞋子,用紅線串起來,掛在脖子上戴回家。如果將來如願以償,必須加倍另製新的花簪與小鞋子還給寺廟。有些已婚婦女會求護身符帶在小孩身上以求平安,未婚婦女則可向註生娘娘求得好姻緣。

除了神明之外,有些命中注定和親生父母緣較薄的孩子,也會拜契義父母,希望藉由義父母的福德庇祐,輔助養育,平安順利長大成人。

拜契寺廟聖尊

在台灣有名的廟宇或是各村落角頭廟宇的聖尊,常常也是當地居民祈求拜契的對象,本來當地的聖尊,對所管轄下的住民,就有保護庇祐之責,所以當嬰兒出生滿月之時,就會帶到廟裏拜拜,順便祈求聖尊收為契子,有時只是口頭承諾,並無信物或是契書為證,等孩子長大後,或是搬離本地,幾乎也就不記得有拜契這回事了。

拜契本宮聖尊

本宮眾聖尊本著慈悲濟世,正信正念的宗教理念,不僅重視道德倫理觀念,對於兒童的教育也非常的注重,所以對於來求賜契子契女的禮儀,更是求其慎重莊嚴。

首先幼兒或兒童來求賜拜契,必須由父母親自來求筊,並由宮中執事人員鑑筊,求得宮中聖尊一尊或多尊聖尊核可賜筊,再求賜銀契鏈的種類,為手鍊或是項鍊,以及拜契的日課,才算完成初步階段。在拜契日前須先將契鏈在公事日求聖尊的加持,在拜契當日需準備紅圓六粒或十二粒、發粿一粒、油麵一份、四果一份、鮮花一對、素五牲一份、壓爐包(紅包內裝兩個硬幣)、酒一瓶、以及契書二份,來敬拜聖尊。

在敬拜過程中,須上香三次、獻酒三次,最後求得三聖筊,並由宮中執事人員舉行佩帶契鏈儀式,其中一份契書連同壽金焚化於金爐中以稟告天地同證,另一份由契子女帶回保管,作為永久的證書,如此才算完成拜契的儀式。

在宮中拜契的子女,除了聖尊聖壽回宮祝壽,還有特別的就是每年回祖廟謁祖時,眾契子契女要隨香徒步謁祖遶境,這綿延的隨香信徒,常常是娃娃手推車,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社會青年,各個階層都有,因為大家都是宮中的契子契女,形成府城宗教界謁祖遶境的特殊景觀。

每年的歲末團拜迎春守歲夜,也是契子女最高興的除夕夜,因為可以回宮中向契父契母拜年,還可以拿到象徵吉利平安的福袋紅包,最重要的是親自得到主公的加持與庇佑,這才是最可貴,也是做契子女最大的福利。

再則契子女若是年滿十六歲,也須回宮敬拜契父母,以示感恩,契子女長大成人,要舉行婚嫁之時,也須回宮稟明婚期並敬拜契父母,以祈求契父母福證祝福婚姻美滿幸福。

拜契是一種承諾也是一種約定,每當孩子有病痛或急難之時,父母帶孩子來祈求聖尊收為契子女,拜契過後,孩子的情況有了改善,甚至身體痊癒了,但是父母疏於教育,時間一久,連拜契的承諾也忘了,孩子長大了,甚至也不知他曾經受過誰的庇祐,他的契父母是誰,這是多麼可悲!

一般信眾均不知「契書」乃是召告天地眾神明為憑證,並宣示其兩方之履行義務,若信中因無知而未履行其承諾,則將犯上背信之罪過於身,在無形中總有不順利之事發生以來警告之,所以宮中對於拜契視為神聖莊嚴的禮節,因「拜契」的關係讓小孩感於父母親及契父母的養育照顧,並對所拜契之神明能心存尊敬感恩之情,而非只是滿足一時所求,忘卻契父母的恩澤,也期望契子女長大成人後能貢獻社會,回饋眾生,這才是拜契的最大意義。


 禮器-六瑞、六器

   長期以來,我國被稱為「禮儀之邦」,但時代轉變及西風東漸影響下,已將原有的禮節廢除殆盡,對天、地、君、親、師應予以的禮節也薄如片紙。參觀了故宮的文物,驚覺古代禮器在祭祀時的慎重,了解古人對禮制上的嚴謹。

周朝時在石雕的技巧已相當成熟,是以殷商的成就為基礎,繼而發揚光大,加上周朝禮儀大備及玉器應用的重視,因此許多禮器規定漸趨完備。最著名的為禮法上所用的「六瑞」及宗教上所用的「六器」,其分別介紹如下:

六瑞

據《周禮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璧、男執蒲璧。」是封建時,自王以下公、侯、伯、子、男在朝覲的時候,各人按照等位所執的禮器。

  圭的形狀有二,一為平首圭,一為尖首圭,天子、公、侯、伯所執皆為平首圭,只是長短不一,孔的位置不同。天子鎮圭,一尺二寸,中央有孔。公爵桓圭,九寸,侯爵信圭,七寸,伯爵躬圭,五寸,其孔皆在下端,至於穀璧,是琢穀紋的璧,有一凸起的圓釘,帶著小尾巴,像剛發芽的種子。蒲璧,是琢蒲紋的璧,由三種不同方向的平行紋,交叉而成。

  除了六瑞外,其他禮法所用的玉,還有作為符節用的珍圭,穀圭,琬圭與牙璋等。《周禮》春宮瑞中曾說明了它們的用途:「珍以徽守,以卹兇荒;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穀圭以和親,以聘女;琬圭以治德,以結好;琰圭以易行,以除(ㄊㄜˋ)。」這些器物,是天子政令所至,用來做信據的。

六器

在道教上所用的六器,《周禮》春宮大宗伯:「以玉為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ㄘㄨㄥˊ)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古人根據「天圓地方」之說,故祭天以圓形的璧,祭地用方形的琮,且取其色及性質,寓五行之理。

祭四方及中央的祭器分別:東方甲乙木,木色青。神是蒼龍,帝為青帝。玉器中的圭像龍身,所以祭品為青圭;南方丙丁火,火色赤,神為朱雀,帝是炎帝,玉器中的璋,上部像鳥首,所以祭品用赤璋;西方庚辛金,金色白,神為白虎,帝是白帝,玉器中沒有像虎的玉器,只好用白玉作成虎形或虎首,作為祭品,名為白琥;北方壬癸水,水色玄,神為玄武,帝是黑帝,玄武神是龜形,龜背如璜,所以用玄璜祭北方,玄即是黑,中央戊己土,土色黃,祭中央,也就是祭地,祭祀禮器為黃琮。其它祭祀用的如:祀雨用瓏;祈日月星辰用圭璧;祀山用璋等。凡是祭祀某一神,便規定一種玉器,那是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靈性,而列入祭之類別。

  • 上一篇:殯葬禮儀服務

    下一篇:道教禮儀

    美國黑金 2020-01-06 23:27:58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