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1 20:55:05子毓貓

球員往外跑,中職不會倒

文:肯米、陳穎

自1999年陳金鋒加盟洛杉磯道奇隊以來,台灣的年輕棒球選手只要有一定條件的,可說是爭先恐後的往美國跑。「敢夢」的陳金鋒熬了七年,在去年返台加入中華職棒,其所開啟的旅美風潮已逐漸開花結果,但陳金鋒面對日本職棒歐力士隊的挖角,卻召開記者會宣布要留在台灣,繼續與隊友一起奮鬥。

他是這麼說的:「我知道人…打棒球的選手都希望站在一個最高的…最高的場合去打球,因為那是一個代表自己的榮耀,可是在那個之下裡面,會有很多的…人家不知道那種心情的感覺,那…那種感覺也許是外表人看到很…很不錯的,可是它往往都是背負自己的成績的壓力,成績的名字…」

陳金鋒的選擇,彷彿是國內職棒在面對國外職棒的強勢挖角下,所獲得的一次莫大勝利,但旅外的風潮卻已是不可擋。是因為中華職棒真的技不如人嗎?很遺憾,是的。由於國內棒球的進步遲緩,不僅教練仍延襲老式的日本訓練法,不少職棒球團也完全不知長進。

可是,可愛的台灣棒球員們,如莊勝雄、王建民或者是陳金鋒,在功成名就後,卻仍努力的回饋台灣棒球。那是一種尋根的感覺,球員生於斯土、長於斯土,對於台灣的棒球總有一種反饋的感恩,所以對於球員,球迷始終不肯苛責。

技不如人,那麼只要改進就好了,但台灣部分的職棒球隊卻幾乎沒有提供太多的支援,這使得職棒的發展形成兩個集團,當一半的球隊開始努力成立二軍、認養球場時,卻還有一半的球團還在共體時艱,沒有任何作為。於是不只是球員,就連球迷也開始無所適從起來。

台灣的環境不夠好,留不住好選手,這是事實。王建民旋風讓球迷開始學會欣賞大聯盟等級的球賽。而旅美選手他們的技巧以及想法,也逐漸影響到國內的選手,這對國內環境的進步,毫無疑問是件好事。

即便球員努力往外跑,中職仍然不缺好手,而且近期更是能夠限量外銷,比如剛旅日的林恩宇,以及去年就先到樂天的林英傑,都是很好的例子。而國內持續進步的球員也不少,比如統一的潘威倫,兄弟的彭政閔,或者是興農的陽建福與La New的林智勝等人。姑且不論這些球員在國內部分仍有過度操勞的問題,但逐漸冒出的年輕新星,總是讓球迷對中華職棒充滿期盼。

我們不得不承認,中職需要改進,但也已逐漸在改進。或許還有些球隊還是在殺豬公,但是有些球隊已經正在設計火箭準備上太空了。十八年過去,算一算也該讓一個人,或者一個聯盟成年了。球團怎麼搞,球迷都在看,能不能進步,就看大家的關注了。

中職不會倒,會倒的是不用心的球團,那就給他倒吧!讓有心的球隊能夠繼續經營下去,這樣國內職棒才能夠一次又一次的有許多的好球可以看啊!
子毓貓 2007-03-12 20:17:10

我對於台灣的棒運與國際接軌是完全沒有任何疑惑的,台灣的選手應該要有更大的量旅外,學習國外更好的東西回來,台灣的棒球才能進步。一如我對中國棒球的評語,中國棒球要能夠強盛,至少還要三代,這三代的球員能夠讓中國的市場與球迷的眼界擴大,中國的棒球才有基本的基石。

台灣也是一樣的,要能夠從一定的基礎繼續往上走,可能要等到這批旅美的球員都變成教練,他們教出來的小朋友也變成教練後,才有可能的。至於民族主義與棒球掛勾,我在紅葉那篇文中有寫過了,那有太多太多的政府政策操作的痕跡,我一向是急於澄清的。

一點回應。

zen 2007-03-12 10:30:41

通常是這樣的 危機之中 能看見轉機的人才能活下來
以中華職棒來說 當初的成立 算是順水推舟 所以並沒有通盤考量
後來也就便宜行事 和台灣其他體育運動或產業一樣 配套規劃不足
完全靠球員個人魅力 魅力能讓專業走多遠? 大家都知道的
一時的風潮可以 但卻無法長久

我以為去一年明星棒球選手的表現 給無數人帶來的希望和信心 這是良性循環的啟動機制 也誠如台長說的 只要讓那些不用心不想投資的球團倒一倒 還是很有希望的

再者 我的觀點拉 臺灣作為全球化的一環 自然會變成這樣 不只是棒球 也不只是臺灣 全世界都以強國的職業運動為馬首阿 例如巴西是足球選手培育大國 但強的都在歐洲 為何 自己國家市場不夠 體制不夠

我們應該回頭想的是 為何民族棒球很重要 這背後有什麼迷思? 如果讓台灣棒球順利和國際接軌 成為一環 即便被戲稱為美國大聯盟或日本職棒二軍 有何關係 如果和各國職棒銜接管道能夠順利 對臺灣的球員有實質的幫助 對臺灣的球迷 更能欣賞廣大世界的優秀比賽和選手 這種文化貿易般的交流長期來看是有好無壞的


未來世界若趨勢不變 將日漸走上全球統合 和經濟相關的產業是最早被統合的一群 臺灣棒球因為民族主義而興旺 但是該放下靠民族主義式棒球追求那不切實際的主體性的時候了 臺灣的主體性和價值需要靠我們每個人來爭取 而不是靠那些少數天才球員 如果能放下這一環 對很多事情的思考 或許能寬一點

我的淺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