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11 07:43:00Emma

(~推薦~)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亞洲版「台灣要什麼」一文



脫口秀主持人汪笨湖到訪時,超過一千三百位東港居民不畏寒風,聚集在臨時充當攝影棚的百年道教老廟前。汪笨湖毫不矯飾地表示,「你們曾被人視做糞土,遭到輕視、錯待、凌虐、忽略;但現在你們是引領台灣向前的金鴿。」群眾聞言起立,表明自己愛台灣的心態,對中國、共產主義、及認為台灣不是主權國家而是中國一省的人士則充滿恨意。 歡迎來到自有想法的南台灣。這裏是鄉下、待開發、且居民多為台灣本省人;一九四九年逃來台灣的大陸國民黨人則多集中在都市化且工業化的北部,尤其是台北市。南部人自覺遭到邊緣化,並認為台灣被外省人綁架了,因為外省人沉迷於將兩岸統一在國民黨旗幟下的想法裏。然南部人希望獨立的心態已遍及全島,不但成為三二○大選的競選主軸,更可能加速兩岸的緊張情勢。

民眾對「一國兩制」反感

在台灣,越來越少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根據政治大學的年度調查,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已由一九九二年的百分之二十六降到目前的百分之十,而自認為是台灣人的比例則由當年的百分之十七上升到今天的百分之四十二。此外,陸委會十一月的民調也顯示出民眾對中國「一國兩制」的反感,只有百分之七的民眾接受此一模式,百分之七十一則認為該模式不適用於台灣。分析家認為這是中國咎由自取,因為在阻止台灣加入國際組織,並在外交上孤立台灣之外,北京還以武力脅迫台灣,中國因此成為台灣政治人物口中的惡鄰,足以吸引不滿選民的支持。

台灣的地位問題從未歷經如此激烈的辯論,其中一大因素應是總統大選。兩星期前,陳總統舉辦「手護台灣」活動來宣揚「台灣的自主性」(Taiwanness),吸引了兩百多萬人民手牽著手,高喊「Yes台灣」、「信任台灣」、「愛台灣」等口號。

「認同牌」改變政治文化

陳總統表示,公投是台灣民主深化的表徵,並是二○○六年制憲公投的初步,然而這一切走向自決的舉動都可能導致與對手的衝突。台灣大學的政治教授李斯昆表示,「中國的處境艱難,因為台灣的國家主義自有動力,不是任何人能阻擋的。如果你愛台灣,自認為台灣人,那麼你就會拒絕中國。這是中國必須面對的現實。」

台灣認同牌除讓陳總統吸引選票及激怒中國外,還改變了台灣的政治文化。在此之前,界限十分明確:陳水扁(新聞、網站)及民進黨傾向台獨,國民黨及其聯盟則偏好統一。然現在,為了贏得勝選,就連國民黨也走親台路線了,例如公投法就是靠國民黨才通過的。

中國擔心國民黨反統一

三十一歲的台北居民陳佩君(音譯)就是國民黨想贏回的選民。在十幾歲時,她心向中國,她還相信國民黨終會再度將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然而今天的陳佩君將自己重塑為台灣人,並放棄了統一的想法。她的轉變起自留美時期,發現自己和校園裏的中國同學毫無共同點,更為他們稱台灣總統為「省長」而大為生氣。所以她在空閒時間閱讀由異議分子所寫的有關台灣及其歷史的書籍,並在於二○○二年返台後,填補「失落年代」的空隙。「國民黨撒謊,而我被洗腦了。他們讓我自認為中國人以達成他們的目的,但我不是,我是台灣人。」

中國對台灣的這些發展完全不了解,反而認為陳水扁總統是異數,只要他不在位就可以讓時光倒流,並加強統一的力道。然而台灣的民主渴望卻令其避開祖國的擁抱。因此,對北京來說,國民黨的轉變實為一令人震驚且可能帶來災難的發展。雖然共產黨及國民黨是宿敵,但卻都以兩岸統一為目標,然此情景不再,因為了解親近中國在選戰上毫無勝算,現在的國民黨最多也只是維持現況罷了。中國外交部一位顧問表示,「中國領導人知道陳水扁會以反對統一來求勝選,但他們真正擔心的是國民黨有樣學樣。」台灣大學的教授李斯昆則指出,「台灣目前的意識形態只有獨立與維持現狀,統一早就陣亡了。」

北京希望國民黨能勝選

北京希望國民黨勝選,並已在軍事上準備就緒,以免台灣運動演變得不可收拾。專家認為中國還得花上十年時間才能讓其軍人登上台灣海岸,但一駐北京的西方外交官表示,「有史以來第一次,中國領導人可在軍事行動有具公信力選擇了。」

中國當然不大可能對台動武,否則北京就損失慘重了。但顯示其有能力這麼做,目的在冷卻台灣的獨立運動。如果東港可做為參考點的話,中國的緊急政策是無法奏效的。汪笨湖為節目收尾後,但民眾的情緒仍然高漲,連警衛都出來幫忙降溫。然仍有一位坐在前排的老先生無法控制情緒,他站起來高喊,「中國是中國,台灣是台灣。」又是史上頭一遭,而這可能北京及全世界都必須學習面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