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 馬英九
- 中華民國第十三任副總統 吳敦義
- 總統府秘書長 曾永權
- 行政院院長 陳沖
- 副院長 江宜樺
- 秘書長 林益世
- 立法院院長 王金平
- 副院長 洪秀柱
- 司法院長 賴英照
- 副院長 謝在全
- 考試院院長 關中
- 副院長 伍錦霖
- 監察院院長 王建煊
- 副院長 陳進利
政黨
台灣政黨發展雖自日治時期開始,但真正政黨政治成形與發展是在二次大戰後才發生,目前以第七屆立委選舉的政黨得票率來看,是以泛藍陣營的中國國民黨與泛綠陣營的民主進步黨兩大政黨為主的兩黨制形態。
民主進步黨
194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撤退到臺灣後,有部分所謂黨外人士爭取民主與自由。黨外聲勢逐漸發展壯大,1979年爆發的美麗島事件可以說是黨外運動的高潮,施明德、黃信介等多人因此入獄。1980年代,這股黨外實力逐漸組合、統一,並最終在1986年9月28日由132名與會的黨外後援會在臺北圓山飯店宣佈組建民主進步黨。
1986年組黨後的民進黨參加第一次的立委與國代選舉,總得票率都在20%以上。此後民進黨也發動了多次街頭遊行活動,爭取當局解除戒嚴、爭取民代直選與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調整。
1987年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宣佈解除戒嚴令,解除報禁、黨禁,民進黨繼續參與臺灣政治,要求總統直選。民進黨通過了「四個如果」的決議文,稱只有在國民黨出賣臺灣人民利益、中共統一臺灣等四個條件成為現實時,民進黨才會支持臺灣獨立。1989年的縣市長與立委選舉中,民進黨的支持率持續上升。1991年民進黨於第五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通過台獨黨綱,黨綱第一條便宣佈民進黨的基本主張「通過以住民自決的方式,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臺灣共和國」,首次將台獨的主張提升到黨的主要目標,標誌著民進黨正式成為支持台獨的政黨。
1992年的立委選舉中,民進黨得票率達33%,次年的縣市長選舉的得票率已經達到44%。1994年在台北市長的選戰當中,民進黨推出立法委員陳水扁與新黨趙少康、尋求連任的中國國民黨黃大洲競選,最後贏得勝選,顯示民進黨已經能夠藉由國民黨的分裂而與其相互抗衡。1997年,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中贏得12席,首次超越國民黨,形成「地方包圍中央」的局面。
1999年為因應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民進黨基本政策作了改變,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文中稱「承認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國號就是中華民國」,以爭取更多的選民認同。並在隨後推選落選的前臺北市長陳水扁與美麗島事件參與人、時任桃園縣縣長的呂秀蓮參選正副總統選舉,選戰過程原本不被外界看好,但由於當時聲望最高的宋楚瑜發生興票案,使得支持度下滑,加上與國民黨提名競選的連戰瓜分選票,最後陳水扁與宋楚瑜以2.5%差距勝選,實現中華民國歷史上的首次藉由民主政黨輪替,民進黨成為執政黨至2008年。執政期間全力推行台灣本土化運動,使「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觀念成為台灣民意主流,但也因此使得兩岸關係及台美關係不時受到考驗。同時由於國會呈現「朝小野大」局面,其許多政策無法順利推行,執政後期貪污醜聞頻傳,於2008年立委選舉及總統選舉慘敗,再次成為在野黨。
中國國民黨
西元1894年,正值中日甲午戰爭,孫中山赴檀香山號召華僑親友,創立「興中會」革命救國組織。歷經興中會、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後,於西元1919年正式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之後並於1927年-1949年成為中國的執政黨。
1945年中國抗戰勝利,台灣重新成為領土,中國國民黨在台灣設立省黨部,1949年,中國國民黨於國共內戰失利,國民黨黨中央隨同國民政府退守臺灣。同年12月1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由中國大陸遷往台北市,並繼續在台灣長期維持執政黨地位,其一黨獨大、黨國不分及利用軍、警、特全面執行社會控制的統治體制,被稱為黨國體制。1990年代,在首位台灣本省人總統李登輝的領導下,全力推行民主化,然而其在其黑金政治與派系政治的包袱下,終於2000年將執政權讓給民主進步黨,但仍持續掌控國會及地方執政優勢。2008年,由於民主進步黨飽受弊案困擾,中國國民黨再次贏得執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