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7 21:45:16open6351

92 轉貼 華視永續地球 - 關懷環境

您的健康、家人的安全、生態的保護,

端賴您的覺醒,建立正確的「洗淨」概念,

杜絕再使用這些石化「隱形殺手」。

 SARS的警訊

漂白水的隱憂

毒害健康

明顯標示,使用時要戴手套、口罩,不小心碰觸到皮膚、眼睛,

要立刻用大量清水沖洗‥‥等等,稀釋不夠,

沾到衣服、傢俱,會留下污漬,證明為「化學毒性物質」。

屬強氧化劑,只能單獨使用,除了加水稀釋以外,

絕對不可以滲雜其他肥皂、藥劑、香料等,

否則會產生強烈氧化作用,「散發出毒性物質」。

   破壞污水下水道不慎倒入馬桶,

將會造成分解排泄有機物的菌死光,

使得化糞池失去污水處理功能。

 污染水源這些漂白水,經過了水溝、河川、土壤,

 有的進了民生用、灌溉用的水庫;有的變成養殖用、

 灌溉用的地下水;有的注入養殖用、捕撈用的入海口。

 危害生態

 將有害菌(蟲、微生物)與有益菌(蟲、微生物)

 通通殺死,除了嚴重傷害生態自癒還原能力之外,

 也會造成適合有害菌(蟲、微生物)滋長的環境

 (厭氧性、嗜酸性、黏稠性),

 且能培育出抗藥性的下一代,

 而需要更高劑量的化學藥物來對抗。

 ★自食惡果

 以毒攻毒、惡性循環,使得原本依附於某個區域、

 某個物種的病毒,因為生態的改變,而到流竄,

 其反噬人類的惡象,也就永無止境的上演。

 我們若不反躬自省,有一天,終將毀滅在自已的生活方式上

 讓我們的孩子活下去

 一、   世界衛生環保單位調查

(一)地球水質與土壤的污染, 70%來自於家庭的排廢水。

(二)人類的健康殺手,就藏在家裡的廚房、浴室、客廳---

           石化合成洗劑。

二、   國科會報告

 (一)永續台灣的願景與策略白皮書

1.   集各領域專家費時三年調查,

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五日 公佈指出,

台灣嚴重污染河段的比例,

過去十餘年來都在10.3%13.4%之間,

未見改善,而最嚴重的北港溪、二仁溪、

急水溪等河川,其污染比例居然超過90%

2.   主要的禍源,就是生活的污水。

 (二)台灣十九條主要河川水中的

總壬基苯酚(Nonylphenol簡稱NP)有機污染物的濃度

1.   委託中央大學化學系調查,

  於民國九十一年四月完成指出,

  其濃度遠高於世界其他地區,

  對我們健康與生態環境,造成重大衝擊。

2.   台灣每年生產及使用這種石化原料---

  壬基苯酚類非離子界面活性劑有四萬八千公噸,

  且目前尚未成為「列管毒性化學物質」。

 

三、   環境荷爾蒙

(一)這些化學方式合成的人工物質,

  經由食物鏈進入生物體內,形成假性的荷爾蒙,

  因與生物的雌性激素結構相似,

  變成傳送假性的化學訊號,

  擾亂內分泌激素的調控機制,造成內分泌失調,

  在生殖機能上或引發與荷爾蒙相關之惡性腫瘤,

  均有其影響。

(二)尤其是對於懷孕期的胚胎或是成長期的影響最大,

  會造成雌雄不分,使得生物體失去性別特徵,

  導致無法生育,終使「物種滅絕」。

 

四、   污染終將報應到自己身上

這些生活的污水,經過了水溝、河川、

土壤,有的進了水庫、有的變成了地下水、

有的注入大海。

(一)水庫

1.   民生用水

水質優氧化、惡質化,添加更多的氯(消毒水)

來控制。

2.   農作灌溉

水質酸化、土壤硬化,須使用農藥來仰制病蟲害,

如此以毒攻毒、惡性循環情況下,

不得不使用更高劑量或更毒的農藥,

來對抗病蟲害的抗藥性。

3.   最終皆為我們食用而進入體內。

(二)地下水

1.   無論是飲用會有安全顧慮,

灌溉與養殖都須使用農藥及抗生素對抗有害菌、

有害蟲。

2.   終將被我們食用進入體內。

(三)入海口

1.   造成河口、海岸、濕地、大陸棚與淤泥灘,

這些地球生命的中樞區,嚴重污染、生態失調。

2.   有害物質藉著食物鏈,又回到我們身上。

五、       請還給我們子孫一個健康安全的家園

    就從每一位家長做起,拒絕再使用這危害健康,破壞環境

       的石化合成洗劑。配合政府環保政策,確實實行。

何謂溫室效應

自地球形成以來,大氣的成分,無時不變,尤其是微量氣體,

其量雖微,但對全球環境之影響佔有決定性角色。

其中地球溫暖化的原理,就如同溫室(Greenhouse)

大氣吸收來自地球表面所釋放之長波輻射,再反射回地面,

藉著此種自然的溫室效應,維持地表之溫度。若大氣不存在,

地球之溫度將較目前為低。近年來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快速成長,

所製造之化學品及產生之空氣污染,正以空前未有之速度,

改變大氣結構。其中特別是化石燃料燃燒後所產生之CO2氣體,

大量排放進入大氣後,吸收地表之長波輻射,

造成之人為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逐漸增加。

 

溫室效應增強後的影響

i)                   氣候轉變:

‘全球變暖 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會減少紅外線輻射放射到太空外,

地球的氣候因此需要轉變來使吸取和

釋放輻射的份量達至新的平衡。這轉變可包括‘

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氣低層變暖,

因為這樣可以將過剩的輻射排放出外。

雖然如此,地球表面溫度的少許 上升可能會引發其他的變動,

例如:大氣層雲量及環流的轉變。

當中某些轉變可使地面變暖加劇(正反饋)

某些則可令變暖過程減慢(負反饋)

利用複雜的氣候模式,‘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在第三份評估報告估計全球的地面平均氣溫

會在2100年上升1.45.8度。

這預計已考慮到大氣層中懸浮粒子傾於對地球氣候降溫的效應

與及海洋吸收熱能的作用 (海洋有較大的熱容量)。但是,

還有很多未確定的因素會影響這個推算結果,

例如: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預計、對氣候轉變的各種反饋過程

和海洋吸熱的幅度等等。

ii) 海平面升高

假若‘全球變暖’正在發生,有兩種過程會導致海平面升高。

第一種是海水受熱膨脹令水平面上升。

第二種是冰川和格陵蘭及南極洲上的冰塊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

預期由1900年至2100

地球的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介乎0.090.88之間。

對人類生活的潛在影響

i) 經濟的影響

全球有超過一半人口居住在沿海100公里的範圍以內,

其中大部份住在海港附近的城市區域。

所以,海平面的顯著上升對沿岸低窪地區及海島

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害,例如:加速沿岸沙灘被海水的沖蝕、

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推向更遠的內陸地方。

ii) 農業的影響

實驗證明在CO2高濃度的環境下,植物會生長得更快速和高大。

但是,‘全球變暖’的結果可會影響大氣環流,

繼而改變全球的雨量分佈與及各大洲表面土壤的含水量。

由於未能清楚了解‘全球變暖’對各地區性氣候的影響,

以致對植物生態所產生的轉變亦未能確定。

iii) 海洋生態的影響

沿岸沼澤地區消失肯定會令魚類,尤其是貝殼類的數量減少。

河口水質變鹹可會減少淡水魚的品種數目,

相反該地區海洋魚類的品種也可能相對增多。

至於整體海洋生態所受的影響仍未能清楚知道。

iv) 水循環的影響

全球降雨量可能會增加。但是,地區性降雨量的改變則仍未知道。

某些地區可有更多雨量,但有些地區的雨量可能會減少。

此外,溫度的提高會增加水份的蒸發,

這對地面上水源的運用帶來壓力。

 

溫室效應的防制策略

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分子,不僅是污染物製造(排放)者,

亦是溫室效應氣體產生的貢獻者(人之呼吸作用)

每一地區每一國家皆產生不同程度之溫室效應氣體,

主要取決於能源使用狀況。

我國為配合全球削減溫室效應氣體的行動,

可採行的策略及措施如下:

1.  調整能源及電源結構

1. 儘速修正台灣地區能源發展方案,穩定電源的成長,

並將燃油、燃煤電廠轉為擴大使用天然氣,以改善區域空氣品質,

並減少二氧化碳之排放。

2.  加強開發替代能源,例如地熱、水力、風能、核能、太陽能、

天然氣之取得及使用。

3. 積極引用複循環機組發電,以提升發電效率。

4. 加強電力負載管理,減少尖峰用電需求。

5. 加強推動全國節約能源計畫。

2. 調整產業結構

1. 鼓勵業者發展低耗能、低污染之產業,

加強改善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之產業,加強產業升級。

2. 調整能源價格,以價差推動產業加強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3. 引進相關技術,優先進行高耗能、

高污染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削減。

4. 增強法規及經濟誘因,鼓勵產業界發展省能源、

高效率設備及器具,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減少廢熱之排放。

3. 積極發展大眾運輸系統,以達節約能源及減輕空氣污染。

4. 擴大綠化,優先植()林,以增加吸收CO2

5. 配合蒙特婁議定書之規定,按管制期程,削減CFCs及其衍生物,

   並減少其他溫室效應氣體,如:CH4等之排放。

6. 加強有關全球溫升效應之研究,及

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削減技術之開發。

健康體適能

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的定義,可視為身體適應生活、動與環境

(例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

體適能較好的 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

從事體力性活動或運動皆有較佳的活力及適 應能力,

而不會輕易產生疲勞或力不從心的感覺。

在科技進步的文明 社會中,人類身體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

營養攝取越來越高,工作與 生活壓力和休閒時間相對增加,

每個人更加感受到良好體適能和規律 運動的重要性。

體適能對學生的重要性可歸納為下列幾點:

1.有充足的體力來適應日常工作、生活或讀書

學生平常讀書、上課的精神專注程度和效率,皆與體適能 有關,

尤其是有氧(心肺)適能,一般而言,有氧適能較好 的人,

腦部獲取氧的能力較佳看書的特久性和注意力也會 佳。

2.促進健康和發育 體適能較好的人,健康狀況較佳,比較不會生病。

擁有良 好體適能,身體運動能力亦會較好。

身體活動能力較強或 較多,

對學生身心的成長或發展都有正面的幫助。

3.有助於各方面的均衡發展

身體、心理、情緒、智力、精神、社交等狀況皆相互影響,

有健康的身體或良好的體適能,對其他各方面的發展皆有

直接或間接的正面影響。目前教育趨勢強調全面的居均衡 發展,

對於正在發育的學童,更不能忽略體適能的重要性。

4.提供歡樂活潑的生活方式

教育要讓學童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學習和體驗互助合作、

公平競爭和團隊精神等寶貴的經驗,從運動和活動中享受 歡樂、

活潑、有生機的生活方式,進而提升體適能。

5.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和習慣

學生時期對於飲食、生活作習、注意環境衛生和壓力處理 行為習慣,

能有良好的認知、經驗和態度,對於將來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有深遠的影響。

心肺適能定義

心肺適能-20101221
定義
心肺適能就是指身體整體氧氣供輸系統能力的好壞。

範圍涵括肺呼吸、心臟及血循環系統等機能。
心肺適能有什麼作用
從事心肺適能運動,可以增加心肌的收縮能力,

有益於血管系統的暢通無阻,和強化呼吸系統,改善血液成份,

有氧能量的供應也較為充裕,而且可以減少血管循環系統的疾病。
如何達到心肺適能的效果
要改善心肺適能,所作的運動應該達到某種適當的耗氧量,

而且時間要夠長,了能有效刺激心肺循環系統,增強機能作用,

所以凡是有相當大量氧氣參與的有氧運動都可以。
如何知道所作的運動己達到適當的耗氧量
[
測量脈搏數]
根據理論分析指出,運動強度高,耗氧量就越大,

每分鐘的脈搏數也成正比增加。

也就是說任何運動只要能連到合適的脈搏數,

而且維持一段夠長的時間,都可以成為良好的有氧運動。

像快走、慢跑、游泳、固定式腳踏車、跳繩、有氧舞蹈等,

都是非常好的有氧運動。
正確的運動脈搏數要如何量取?
首先要確定所作的運動,在強度上部保持得很穩定,

如騎腳踏車或慢跑,全的速率都很平均..

然後到達預定的運動時間或距離的時候,要立刻量當時的脈搏數。

比如今天預計騎車騎15分鐘、或是慢跑2000公尺

一抵達終點就要馬上量脈搏,才會準確。
多久時間要量脈搏?
量得時間要持續10秒或15秒,如果超過15秒以上,

脈搏的次數會因為運動已經停下來而快速減少,這樣就不準確了 !
然後再將所量的脈搏數乘上64

就可以得出運動時每分鐘的脈搏數。

例如10秒鐘所量的脈搏數是20次,乘上6以後,

得出的數字是120,也就是每分鐘脈搏數。
通常,運動脈搏數由頸側的頸動脈,

或是由腕部的臂動脈任何一個地方測量都可以。
因為年齡的差異,每個人的運動強度都不同。

而運動時的每分鐘脈搏數,

應該達到最大脈搏數的60%90%的範圍,才是最適當的運動強度。
什麼是最大脈搏數?
就是以 220 減去個人的年齡,得出的數值就是個人的最大脈搏數。
以一個30歲的正常人為例,他的最大脈搏數是190次,

而他的運動強度應該介在114171之間

也就是19060%90%中間。
在合適的運動強度範圍內,應該持續進行2060分鐘左右。

如果運動強度比較弱,時間就要偏長些 ; 要是運動強度較強,

則運動時間可以縮短,但是必須介於上下限之間。
原則上,兩天進行一次有氧運動,每週至少三次,但不必每天都做,

尤其不要過度疲勞,應當有充足的休息,以避免引發運動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