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03 00:23:35op33

音樂家系列(十六){表面功夫}



在比賽時 常常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
有的小朋友彈琴時為了表現律動
頭會不斷的前後擺動
從頭到尾 相當規律
雖然有時音樂是橫向流動而不是前後
但那動作著實像隻可愛的啄木鳥

還有小朋友
彈到某一個段落或結束時
手會高高的舉起
像隻狂傲的老鷹
曾經有一次
當那驕傲的老鷹
要再撲回琴鍵繼續下一段演出時
由於飛得太高
下來時就像隻慌張的小雞
找不到媽媽在哪裹

還有像滴答鐘的
也有像飛行員的
相當的有趣
表現出一種受訓練過的童真

我想有些會吸引人目光的音樂家
像馬友友
看他拉琴投入的神情
就足以感受到音樂

音樂的本質終究是最重要的
當有一天
潮流或包裝褪去時
面對音樂
只剩最祼露的聲音

你可以觀察到
很多大師演出時沒甚麼動作的
可能因為個性
可能控制力早以如火純菁
不太需要動作來輔助
那問題來了
動作到底需不需要呢

如果某個動作能幫助你作出你想傳達的音樂或音色
這個動作就是必要
舉例來說
指尖跟指腹彈奏出來的聲音原本不相同
所以這些控制角度的動作便不能少
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聲音的品質

如果只為了動作而動作
音樂如果無法傳達出動作的意向
便所謂辭溢乎情
此時雷聲大雨點小
便會讓人覺得多餘且空洞
不經濟且浪費体力

彈琴經常需要相當大的耐力及體力
精神的消耗就相當可觀
意志力的集中 內涵的傳達需要很多能量
如果再去作多餘的動作或養成作動作的習慣
對音樂的傳達是沒有幫助

當然
這是一個全方位表演的時代
音樂不只聽還可用視覺享受
動作可將音樂帶出來
只是音樂終究不是動作
或許比賽動作大一點可以吸引昏昏欲睡的評審
但用耳朵專注聽的評審
可能會因你的動作眼花撩亂
不知如何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