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31 15:24:46op33

如何看待作曲家的內涵

在國外聽音樂會時 驟然發現
來自台灣唸音樂的朋友
聽音樂會時 判斷標準在於音樂好不好聽
而忽略了演出者的內涵


後來他告訴我 在台灣的訓練就是一直練習樂器
但很少有關於判斷力或音樂內涵的訓練


音樂 包括唱歌 ( 即使在流行樂壇 )
都是一個人性格的展示

只要你演出 不管長短
都會顯露性格的端倪

即所謂孟子所說 觀其眸子

你的性格及內涵躲不過耳朵靈敏的人
同時 樂曲也透露了作曲家的性格


以下以我個人經驗及觀點
簡單整理出音樂家音樂內涵的普遍性
如你不知如何表達時 可當參考
(也就是說 你可能需要具備這些特質)

想像是要素 但人生閱歷才是原料



貝多芬

意志力 (這可以從一個人的眼神看出)
抗爭 不屈服 洶湧澎湃不止息的能量
但這些近乎暴力 源自博愛 一顆對全人類關懷的心(展現在第二樂章)

如果個性小家碧玉 或傭懶爛漫
彈貝多芬時可以要抬頭挺胸 振奮起來才是



莫札特

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 見山又是山

第三階段 他的純真難在這裡 也可貴在這裡
縱使難過時 也只有一顆淚掛在臉頰

所以心裡沒有喜悅時  彈起來會無法著力
如營造的喜悅  也可能只是第二階段
當樂曲一上手 喜悅止不住在心中湧現時 就是與莫札特相遇了



巴哈

透過溝通
顯出心靈的安定與溫暖
像雨後的清新乾淨


說起巴哈 你可能馬上聯想到Glenn Gould 顧爾得
他的才華不容置疑
音樂相當的疏離 還有焦慮 喃喃自語 想與現實脫離
很貼近現代人的處境
人與人之間 還有自己跟自我的疏離
因為他描述的太深刻
沒人質疑這樣的演奏法是否適合巴哈

如何能定論演出巴哈的標準為何
就像時常爭論的 這個人演奏得像不像貝多芬或巴哈

因為演出是作曲家和音樂家的共同創作
所以變得複雜
但有一點不容忽視
那就是 曲子本身有自己的氣質
因為結構 會讓曲子散發某些特質
就像建築
怎樣的結構會蓋出怎樣的房子
可能會有外觀或內裝的差異
但本質不會變
如果會變 表示曲子結構模零兩可
除非是可能性太大的現代音樂


我個人則鍾愛李希特彈的巴哈



蕭邦

高貴. 高貴是一切

當初蕭邦被迫離開祖國時
帶了一把故鄉的泥土
現在的人已沒有國仇家恨了
在這太平日子裡 怎樣算高貴的靈魂
我常常舉這小例子

如果你看到地上有兩千塊錢 你會不會去撿
答案是國父說的 路不拾遺



李斯特

因慾望落入人間的天神

神鬼一體

雖然他個性風流 但他的音樂不斷透露出靈性
所以不建議彈得風流
個人認為李斯特曲子有一種特性 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
偶而超脫一切上了天
 時而衝突 掙扎 難以離開 在地獄中受苦痛
這跟蕭邦有很大的區別
蕭邦專注於人世間的悲痛而昇華
李斯特的苦在於離開或不離開間的掙扎




舒伯特

端莊的憂鬱
旁若無人 自我陶醉的喃喃自語


海頓

可愛的公務員
偶而耍小把戲 在眾多音樂家中 他的音樂相對直接 質純


孟德爾頌

最貼進一般人的音樂家

蕭邦的高貴還有貝多芬的意志力非一般人可及
從孟德爾頌的曲子中很容易找到你的喜怒哀樂

所以當你正要起步了解曲子內涵時
無言歌是很好的範本
尤其是op30,no1
你對一件事或是人生的經歷體驗都濃縮在這短短的曲子中
從A段躊踀想望  到B段期望落空的激憤 轉回A段的假安定 到結尾真釋懷
猶如人的生命歷程
 
 
舒曼

優雅的分裂
也有童真緬懷的氣質


布拉姆斯

節制及壓抑
還有晚年的透徹
(節制非音量上)



史克理亞賓

狂亂陰鬱 令人(也令他) 窒息到必須尋求性靈上的解脫

他有以上兩位音樂家的一些特質
但需一直放大再放大

解脫在一線之遙 無法跨越


拉赫曼尼諾夫

最最浪漫
浪漫的極點

但也常常映出張愛玲一句話

繁華的盡頭是一片荒無



關於印象派

很多人不能接受印象派的音樂
也無從喜歡起 像德布西
這須從你欣賞音樂的角度整個顛覆掉
因我們習慣音樂是表達情感的
但印象派卻是表達對事物的印象

當你去日月潭度假回來時
你腦中對日月潭的印象
水光 氤蘊的山色 模糊的山的輪廓
夜裡沁涼的湖水及凜冽的星光
這些都在音樂裡

所以沒有你的愛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