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05 01:37:06傑尼龜

電影政治


越戰對於樂觀自信的美國而言,不啻是一項沉重的打擊。越戰失利後,美國電影工業亦出現了許多探討越戰的作品,此一潮流通稱為後越戰電影(Post-Vietnam film)。這一批電影浪潮包含了教父大導Francis Copola 的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探討戰爭的本質與人性的角力;Martin Scorsece的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把焦點放置在退伍軍人與美國灰暗的社會風氣之間的衝突;甚至大家所熟悉,席維斯史特籠的第一滴血,也是一部描繪退伍軍人在美國國內遭到歧視的佳作。此類作品不勝枚舉,迭有佳作,直至九零年代,Oliver Stone的七月四日誕生(Born on July 4th)也加入了這個行列。七月四日誕生所包含有的議題極為廣泛,它談到了戰爭的荒謬與去人性化,宛如卡謬的”異鄉人” ,Tom Cruise飾演的Ron在熾熱的陽光下,暈眩般地槍殺了自己的同袍;它談到宗教,Ron和母親在家裡的激烈衝突質疑了上帝的存在;它也談到了解放運動,包圍校園、大麻、嬉皮,與搖滾;它還談到了媒體,母親把電視正在撥放的新聞轉到脫口秀節目,是美國人民被通俗文化麻痺的符號;它更談到了資本主義,美國人民的拜金與資本擴張。不管這部電影有多少的主題,其它所包含的母題則只有一個-『謊言』 。二次戰後世界共產革命席捲全球,保守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罹患了赤色恐懼症,當一個保守的社會體制面臨革命性思潮的挑戰時,其延續的手段之一便是以對立區分方式貶抑抗爭力量,因此在美國國內充滿了美國人/共產黨的二元對立,美國政府用孑然二分,逼迫人民選邊站的的方式牽制人民的思想,你不是美國社會的主體,就是具有破壞成分的客體,如此二元劃分的本體論思想,使得美國孩子的教育自始至終被囚禁在資本主義,保守的右派論述裡。更因為此種赤色畏懼造成的本體論,美國與蘇聯常年的冷戰被塑造成全世界的對立,促使美國人民對冷戰有一股恐慌,在這裡,引用美國作家E.L.Doctorrow的著作「the book of Daniel」中所援引的一個史料:「美國1947年的國會報告指出,國務親艾契遜曾做證表示,沒有一個杜魯門的閣員會認為蘇聯是一個軍事威脅,杜魯門對蘇俄的政策只是欲與其維持低盪的關係,而其目的是要蘇俄接受美國政策與價值觀,當美國的政經政策受到蘇俄的日益強大而有所受阻時,杜魯門政府就杜撰冷戰的危機氛圍。」冷戰事實上是一種刻意捏造的恐怖平衡,已盡可能的危機的真實感藉以更加掌控國內的資源,達到經濟擴張目的,冷戰只是一個虛假的政治幻影,其目的在於便宜資本主義的擴漲。美國人民,就像Ron一樣被美國政府假借的危機幻影催眠而穿上軍服,扛起槍枝,化身成世界和平的守護者,卻在真正經歷過戰爭,又竟在國內遭受不平等待遇後而看破了一連串的謊言,冷戰引發的讀武思想,使得個人生存往往為「若非國家安全的護衛者即是敵人」的謬論所界定,人民長期在保守的、基督教的、家庭的的氛圍下成長,而事實上這些都是資本主義所提倡的價值觀,是為了保護商人階級在一個安定的環境下自由的競爭。然而資本主義的本質不過就是一個幻影,它驅使人為一個美好的生活去競爭,得到的卻永遠只是虛無。冷戰的氛圍作為美國政府誘騙人民的一個政治術語,越戰更只是政府作為利益買賣的經濟手段,整個美國的價值觀似乎都已成為一個假象,問題是若非經過真正戰爭的人誰又能看破呢?時至今日,美國依然積極介入世界各地的戰事,美國的年外銷產物最大宗的便是軍事武器,如果美國的經濟來源這麼依賴軍需品,是為一個資本主義盛行的功利國家,會真的嘗試維持世界的和平嗎?還是事實上它不斷地運用政治手脕介入各地的戰爭已行經濟剝削之實呢?全世界除了美國之外都在打仗,而大家用的都是美國製的武器。911事件,難道不是美國的惡行所遭到的反撲嗎?最後我們在環顧台灣政治的景況,早期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不也是在赤色畏懼下,為了鞏固政權所採取的二元對立,政治分化嗎?而政府所倡導的反共思想,難道又不是國民政府為了剝削台灣人民,實行經濟侵略的施放的一個煙霧彈呢?這些問題,真假難辮,皆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