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24 16:35:41莫方

[Jan.23.2004 Downtown Starbucks, Savannah]

我覺得我是個越忙腦筋越活絡的人,明明功課做不完,頭腦裡卻漲滿思緒。 星期五的downtown,熱鬧非凡。學校劇院的B-52演唱會、附近旅館的俱樂部、對面的義大利餐廳……,到處擠滿了人,跟平日的市區夜景大異其趣,不知道人都是哪裡冒出來的,再加上施工封鎖道路,我第一次在鬧區路上碰到塞車。美國人穿衣服很清楚,去哪種場合,穿什麼服裝,像剛剛經過的一對男女,男的黑白西裝,女的黑色連身晚裝,不是要參加party,就是上高級餐館。美國人假日和非假日也分得很清楚,假日絕不碰工作,然後哪裡有的玩就往哪裡跑。而我,只是一個窮極無聊的台灣研究生,在一反常態,沒什麼人的星巴客咖啡館裡念著意興闌珊的書,聽著店員們計畫假日要去哪裡玩,然後木然地看著來來往往輕鬆渡假的人群。"It's just not right." 今天補課,連一向認真的寶琳老師也提不起勁來。 來美國五個月,這個失序的學期(quarter)令人特別感覺無力。也許是這個小城本來就不適合純讀書,天氣實在太好了,每天都渴望出去,到溫暖的冬陽下走走逛逛,而非呆坐在教室裡,盡一些無聊的義務。一定有什麼地方不對勁。 這個本來要被野火燒盡、鬼蔓垂覆的古城,聽說是因為我們這個藝術學校的成立,而又慢慢恢復生機的。"Savannah is dominated by SCAD." 最後一個學期的ESL課,寫作講義這麼寫著,SCAD是我們學校的縮寫。伴隨著當地居民保護古蹟意識的抬頭,一幢幢維多利亞式的南方古宅大院被保存了下來,變成了商店、博物館、旅店、酒館,甚至是大多數比較有特色的建築,都搖身一變,成為華美的學校建築,你可以說這座城市的市區,就是這所學校的校園。每天從早到晚,觀光馬車和遊覽車在大街小巷絡繹穿梭,解說的詞語在其間滾瓜爛熟;或是你也可以隨處遇到攜帶著不是相機就是地圖的觀光客,在市區二十幾個享譽盛名的square裡東張西望、邊走邊停,於是你得有隨時要停下車來的準備。 然而,繁榮並沒有解決這個城市既有的問題。由於黑人占美國南方人口的絕大多數,在S鎮這樣一個典型的南方小城更為明顯,行車在路上,碰到的大多是黑人,自己就像是落在一鍋黑豆裡的花生。也不知為何,黑人一多了,治安就壞了。來之前就一直被學長們提醒,這裡治安不好,到了以後體驗更深刻,除了常常在學校學生報紙看,自己也遇到一些狀況,例如借住某公寓的女生突然MSN求救,原來是因為她沒有電話只有網路,於是急呼我幫她打電話給911,因為有四個不明黑人在撞他們家後門,而當時只有她一個人在。雖然只是虛驚一場,因為是三個人抓到一個偷車賊,雙方正在扭打。這也讓我見識到當地黑人的大剌剌行徑,你也可以解釋為文化差異吧。而剛剛提到的學生報紙更是以治安報告為首,可見這裡狀況不少,街上也不時有警車巡邏,或是威風騎馬的騎警隊,洋洋灑灑地過街;或是學校的巡警,兩兩一對騎著腳踏車在閒晃。不過據我的觀察,大多是小事,例如偷腳踏車、零錢、恐嚇要錢之類;殺人放火之流的,大概只有聽過一宗跟台灣人有關。這也或許就是小城平日入夜之後一片死寂的緣故吧。 第一次在家鄉以外的地方過年,居然就是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電話那頭傳來親人們的歡樂氣氛,卻讓身處異地的我感覺更奇特,並不是落寞或者傷心,而是「原來我以前年都是這樣過的啊」那樣的恍然。因為這裡位居美國東南,所以雖然氣溫比台灣低許多,但是並不會感覺有那麼冷,沒有像北地的紐約那樣的酷寒,只有過度的乾燥讓身體變成一座能源充沛的靜電發電廠,常常不經意讓手指和一些金屬物品發生「第n類接觸」,電得我霹哩啪拉的,不知道會不會變成閃電俠之類的超人。 來美國生活,並不會特別覺得身在國外,可能是台灣長期受到美國文化影響薰陶的緣故;而常常聽別人提到的美國文化很尊重個人,也沒有很深的體驗,也許是因為我在某些人眼裡是個「有威脅性的亞洲人」的關係吧,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臆測,和他們真正的想法沒有絕對的關係。不過有一點倒是很明顯,美國人通常都很有自信,而且都很會表達自己的意見,我想這就是剛剛提到尊重個人的成果吧,也許這個可以另文再談。 該回去工作了,堆積的文稿書刊正等著我一一消化,然後化為作品,並沒有太多時間讓我分心。有空再談我在美生活的種種。 * 圖攝於2004/01/09 Pinnacle Gallery of SC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