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2 09:56:03粟子
中國卡門…葛蘭主演〈野玫瑰之戀〉
中國卡門…葛蘭主演〈野玫瑰之戀〉
粟子
「我又告訴她,這是她建立新形象的時候,她不再只是唱歌、讀書、孝順父母和愛情專一的女子,她今次要做一個壞女人,要突出這形象。葛蘭過去從未試過做壞女人,所以我要說服她盡力去嘗試。」自〈曼波女郎〉(1957)嶄露頭角,葛蘭青春活潑果敢陽光的爽朗個性深植人心,銀幕上,她多飾演出身中產家庭、具摩登氣質的書院女。幾年間,葛蘭憑藉媲美聲樂家的歌喉與極具節奏感的舞蹈,開創專屬自己的歌舞戲路。然而,有得必有失,電影公司寧可剪掉戲份也不願少一首插曲的作風,讓有意證明自身演員價值的她不禁埋怨:「我覺得很灰心,有時會問導演,是不是我當初不會唱歌就不會紅呢?」直至暱稱「肥哥哥」的王天林執導的〈野玫瑰之戀〉(1960)找上門,終於給葛蘭一個魚(演技)與熊掌(歌舞)兼得的契機。
別於以往作品,葛蘭在〈野玫瑰之戀〉詮釋將異性玩弄於股掌的卡門式魔女。面對前所未有的「使壞」挑戰,她難掩戒慎恐懼,不僅卯足全力揣摩勾魂媚態,甚至焦慮到在半夜致電導演:「阿肥,我睡不著。」王天林安慰:「我看了毛片啦,妳的工夫沒有白費。」這番「真心話」才讓葛蘭得以「安安樂樂睡一覺」。實際上,〈野玫瑰之戀〉雖是以比才(Georges Bizet)歌劇「卡門」與史丹堡(Georges Bizet)的「藍天使」為藍本,卻在「電懋」幕前幕後的通力合作下,展現另一番為愛犧牲奉獻的東方美感,成就這齣六0年代華語片的黑白經典。
編導合作
葛蘭回憶,〈野玫瑰之戀〉的構想來自編劇秦亦孚(即秦羽),表示要為她度身編寫一部創造「全新形象」的劇本。只是,當葛蘭讀完,便立即向製片部主任宋淇提出換角:由葉楓飾演片中綽號「野玫瑰」的女主角鄧思嘉更適合。「不過編劇認為非妳莫屬!」聽到對方回覆,葛蘭不好再推辭,但一路演來都是心驚肉跳。由結果論,秦亦孚的確獨具慧眼,能從「曼波女郎」身上看到「卡門」煙視媚行的叛逆特質。此外換個角度,與其說是為葛蘭量身打造,倒更像是將她熱情正直的「葛蘭印象」,融入看似冷酷無情實際用心良苦的鄧思嘉中。
除葛蘭的完美呈現,導演王天林同樣功不可沒,影評石琪對此有貼切觀察:「如果說王天林很多影片只是接單交貨,按章工作的話,〈野玫瑰之戀〉就肯定是他一件工整優異的好作品。」行內暱稱「黃大仙」的他片量驚人,經驗豐富、對鏡頭掌握尤其準確,卻也因為作品風格各異,被批評缺少個人特色:「王天林的技藝修養最成熟,整體表現也最平均和穩定,但卻病在無法貫徹任何主題上的統一性,更遑論個人風格了!」因此,影評舒琪將王天林定位為「一流的工匠多於殿堂裡的大師」,卻不諱言兩者一樣難得。頗具文采的編劇、細膩純熟的導演配合閃亮耀眼的明星,就是〈野玫瑰之戀〉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不過我發覺電懋那時的編劇所寫的劇本都頗亂糟糟的,像秦羽寫的這個劇本,許多地方也接不到,有的又只寫到一半,要我替他修改。」王天林晚年受訪時談到〈野玫瑰之戀〉,稱點子源自秦羽和鍾啟文,創作劇本的過程中「沒有我的分兒」,但真正付諸實行,就是他大傷腦筋的時候:「她很有學問,很有見識,但她不是職業編劇。當年她基本上是靈感到便寫幾段,所以很多時上下不連接,要我由頭改過。」為瞭解夜總會的現況,忙於拍片的王天林特地拿公費到聲色場所收集資料,他亦坦言電影中有「從西片中抄來」的一些橋段。
中國卡門
不同於「卡門」中狂放的吉普賽女郎,學者李歐梵認為〈野玫瑰之戀〉裡的鄧思嘉被改造成具東方傳統性格的「北角卡門」—野性的外表下有一顆熱情善良內心的中國女性。儘管思嘉在頻頻對男性放電,歌唱時亦不停向聽眾調情,還透過歌詞不斷強調「不可能只愛一個人」,但隨著劇情推移,我們漸漸明白這都是她為求生存、違反本性的刺蝟表象。真實的鄧思嘉,寧願出賣靈魂換取金錢以幫助非親非故的琴師一家、寧願讓男友誤會自己變心也要保住對方的性命與前途……捨己為人的俠義心腸,才是「野玫瑰」的真性情。
愛情方面,思嘉最初抱著「征服者」的心態向涉世未深的新琴師漢華(張揚飾)展開誘惑,這些對一般男人十分有效的招數,對他卻是鎩羽。只是,當漢華目睹她的助人義舉,便立刻表白「早已深深愛上妳」……顯示不僅「卡門」被中國化,連愛慕她的男主角也成為「重視心靈多過肉慾」的正面角色。對於後段鄧思嘉為情為愛犧牲到底的情操,李歐梵直言此已染上「茶花女」的色彩,野性不足、高貴有餘—雖使故事沒能跳出文藝悲劇的窠臼,卻也是為了票房不得不為的轉變。劇情至此,一度擔心形象受影響的葛蘭應可放心,畢竟「真正的」鄧思嘉仍舊是賺人熱淚、得人同情的好人。
「葛蘭是一個很聰慧的演員,跟她合作會迸出火花,她會主動提出一些意見,跟導演溝通。」(引自王天林)拍攝過程中,葛蘭為其中一段西班牙舞吃了不少苦頭,她笑言王天林「真沒什麼要求」,甚至說:「妳沒有底子,不懂彎腰,不要太勉強。」話雖如此,葛蘭依舊天天早上八點到片廠練習。儘管「肥哥哥」向來對演員寬鬆、也樂於給人方便,但葛蘭卻覺得不應濫用這份善意,反而該更用心用功:「你便覺得他若對你好,你便要做得更好。」
毀滅的愛
〈野玫瑰之戀〉固然是以愛情為主題,內容卻「處處嘲諷愛情」,不斷強調一段不被祝福的愛所招致的痛苦與造成的破壞,一如片中很少敘述思嘉與漢華的甜蜜,而是著重「合則兩害」的現實。電影透過對白、歌曲與場景安排,使觀眾目睹男女主角逐漸踏入悲劇的歷程,譬如一場男主角出獄的戲,即預示他倆日後的坎坷—漢華服刑期滿,滂沱大雨中,一側是撐傘等候的母親與未婚妻,另一側則為孤身站在雨中的思嘉,他毫不猶豫走向後者……站在雨中的兩人,是彼此在世界上唯一的依靠,這是思嘉熟悉的孤獨,卻是自小受母親保護的漢華難以想像的處境。
思嘉與漢華的相戀明顯是「異性相吸」的結果,也因為截然不同的生命歷程與價值觀,導致悲劇結局。向來遵從母命的漢華願意為「野玫瑰」拋棄家庭,足見他對這份感情的孤注一擲,進而產生「若遭拋棄就將她殺死」的賭咒;而抱持遊戲人間(不願相信真愛)的思嘉,難得碰上真心實意的對象,卻因為過去的「錯誤」緊緊糾纏不放,使她只能假意移情別戀,最終戲劇性地「死在他手裡」。
相較戲裡愛得濃烈,葛蘭印象中的張揚是個很老實的人:「屬於『忠忠直直,終須乞食』一類,所以演《野玫瑰之戀》的好人被我欺負透了。」有趣的是,導演王天林對同一人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張揚這個人很自負,常以為世界不能沒有他。同時他有很懂得討好人,並會主動爭取某些角色,例如《野玫瑰之戀》本來不是由他當男主角的,但最後他當選了,其中有一半的原因是他耍了手段。不過老實說,若當初換了別人來演,也不一定會演得比他好。」對張揚正反兩面的評述,推估與他「很懂得討好人」(不帶負面價值)有關,可能碰巧王天林不是他欲討好的對象,又或著兩人天生磁場不合。
「記得當年我一看到歌詞便開心到跳起來,像『男人不過是一種消遣的東西』,又或著『愛情不過是男女你騙我我騙你』,這的確是事實啊。」〈野玫瑰之戀〉請來姚敏、服部良一負責音樂,李雋青填詞,王天林對後者尤其讚不絕口:「我認為他才是最佳作詞人,黃霑也要靠邊站。」與劇情契合非常的插曲,特別貼近主角心境,不僅沒有強硬嵌入歌曲的不協調感,甚至有加分的效果。
「那時候我很用心去拍這部電影,而葛蘭在片中的表現亦相當突出,她不單唱得銷魂,也演到我要求的那種味道。影片上映後很賣座,那時我確想過會否再下一城(註:王天林前一年以〈家有喜事〉奪下亞展最佳導演),獲最佳導演獎,怎知這次卻碰壁了!」不只王天林寄予厚望,「電懋」與一直心懸影后的葛蘭也展現勢在必得自信,未料緊要關頭遭對手「告狀」,指其內容抄襲西片,當然一切付諸流水…...其實,得獎許多時候是幸運多過實力,相形之下,賣座與口碑才是最實在的肯定。回顧百年華語片,半世紀前拍成的〈野玫瑰之戀〉榮登六十四名,正是此片歷久不衰的明證。
參考資料:
1.石琪,〈淺談多產奇人王天林〉,《國泰故事》,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2,頁240~245。
2.李歐梵,〈通俗的古典:《野玫瑰之戀》的懷思〉,《國泰故事》,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2,頁176~189。
3.舒琪,〈對電懋公司的某些觀察與筆記〉,《國泰故事》,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2,頁86~107。
4.葛蘭口述,「葛蘭:電懋像個大家庭」,《國泰故事(增訂本)》,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9,頁248~255。
5.黃愛玲、盛安琪編,《香港影人口述歷史叢書4王天林》,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7,頁63~65、70~71。
粟子
「我又告訴她,這是她建立新形象的時候,她不再只是唱歌、讀書、孝順父母和愛情專一的女子,她今次要做一個壞女人,要突出這形象。葛蘭過去從未試過做壞女人,所以我要說服她盡力去嘗試。」自〈曼波女郎〉(1957)嶄露頭角,葛蘭青春活潑果敢陽光的爽朗個性深植人心,銀幕上,她多飾演出身中產家庭、具摩登氣質的書院女。幾年間,葛蘭憑藉媲美聲樂家的歌喉與極具節奏感的舞蹈,開創專屬自己的歌舞戲路。然而,有得必有失,電影公司寧可剪掉戲份也不願少一首插曲的作風,讓有意證明自身演員價值的她不禁埋怨:「我覺得很灰心,有時會問導演,是不是我當初不會唱歌就不會紅呢?」直至暱稱「肥哥哥」的王天林執導的〈野玫瑰之戀〉(1960)找上門,終於給葛蘭一個魚(演技)與熊掌(歌舞)兼得的契機。
別於以往作品,葛蘭在〈野玫瑰之戀〉詮釋將異性玩弄於股掌的卡門式魔女。面對前所未有的「使壞」挑戰,她難掩戒慎恐懼,不僅卯足全力揣摩勾魂媚態,甚至焦慮到在半夜致電導演:「阿肥,我睡不著。」王天林安慰:「我看了毛片啦,妳的工夫沒有白費。」這番「真心話」才讓葛蘭得以「安安樂樂睡一覺」。實際上,〈野玫瑰之戀〉雖是以比才(Georges Bizet)歌劇「卡門」與史丹堡(Georges Bizet)的「藍天使」為藍本,卻在「電懋」幕前幕後的通力合作下,展現另一番為愛犧牲奉獻的東方美感,成就這齣六0年代華語片的黑白經典。
編導合作
葛蘭回憶,〈野玫瑰之戀〉的構想來自編劇秦亦孚(即秦羽),表示要為她度身編寫一部創造「全新形象」的劇本。只是,當葛蘭讀完,便立即向製片部主任宋淇提出換角:由葉楓飾演片中綽號「野玫瑰」的女主角鄧思嘉更適合。「不過編劇認為非妳莫屬!」聽到對方回覆,葛蘭不好再推辭,但一路演來都是心驚肉跳。由結果論,秦亦孚的確獨具慧眼,能從「曼波女郎」身上看到「卡門」煙視媚行的叛逆特質。此外換個角度,與其說是為葛蘭量身打造,倒更像是將她熱情正直的「葛蘭印象」,融入看似冷酷無情實際用心良苦的鄧思嘉中。
除葛蘭的完美呈現,導演王天林同樣功不可沒,影評石琪對此有貼切觀察:「如果說王天林很多影片只是接單交貨,按章工作的話,〈野玫瑰之戀〉就肯定是他一件工整優異的好作品。」行內暱稱「黃大仙」的他片量驚人,經驗豐富、對鏡頭掌握尤其準確,卻也因為作品風格各異,被批評缺少個人特色:「王天林的技藝修養最成熟,整體表現也最平均和穩定,但卻病在無法貫徹任何主題上的統一性,更遑論個人風格了!」因此,影評舒琪將王天林定位為「一流的工匠多於殿堂裡的大師」,卻不諱言兩者一樣難得。頗具文采的編劇、細膩純熟的導演配合閃亮耀眼的明星,就是〈野玫瑰之戀〉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不過我發覺電懋那時的編劇所寫的劇本都頗亂糟糟的,像秦羽寫的這個劇本,許多地方也接不到,有的又只寫到一半,要我替他修改。」王天林晚年受訪時談到〈野玫瑰之戀〉,稱點子源自秦羽和鍾啟文,創作劇本的過程中「沒有我的分兒」,但真正付諸實行,就是他大傷腦筋的時候:「她很有學問,很有見識,但她不是職業編劇。當年她基本上是靈感到便寫幾段,所以很多時上下不連接,要我由頭改過。」為瞭解夜總會的現況,忙於拍片的王天林特地拿公費到聲色場所收集資料,他亦坦言電影中有「從西片中抄來」的一些橋段。
中國卡門
不同於「卡門」中狂放的吉普賽女郎,學者李歐梵認為〈野玫瑰之戀〉裡的鄧思嘉被改造成具東方傳統性格的「北角卡門」—野性的外表下有一顆熱情善良內心的中國女性。儘管思嘉在頻頻對男性放電,歌唱時亦不停向聽眾調情,還透過歌詞不斷強調「不可能只愛一個人」,但隨著劇情推移,我們漸漸明白這都是她為求生存、違反本性的刺蝟表象。真實的鄧思嘉,寧願出賣靈魂換取金錢以幫助非親非故的琴師一家、寧願讓男友誤會自己變心也要保住對方的性命與前途……捨己為人的俠義心腸,才是「野玫瑰」的真性情。
愛情方面,思嘉最初抱著「征服者」的心態向涉世未深的新琴師漢華(張揚飾)展開誘惑,這些對一般男人十分有效的招數,對他卻是鎩羽。只是,當漢華目睹她的助人義舉,便立刻表白「早已深深愛上妳」……顯示不僅「卡門」被中國化,連愛慕她的男主角也成為「重視心靈多過肉慾」的正面角色。對於後段鄧思嘉為情為愛犧牲到底的情操,李歐梵直言此已染上「茶花女」的色彩,野性不足、高貴有餘—雖使故事沒能跳出文藝悲劇的窠臼,卻也是為了票房不得不為的轉變。劇情至此,一度擔心形象受影響的葛蘭應可放心,畢竟「真正的」鄧思嘉仍舊是賺人熱淚、得人同情的好人。
「葛蘭是一個很聰慧的演員,跟她合作會迸出火花,她會主動提出一些意見,跟導演溝通。」(引自王天林)拍攝過程中,葛蘭為其中一段西班牙舞吃了不少苦頭,她笑言王天林「真沒什麼要求」,甚至說:「妳沒有底子,不懂彎腰,不要太勉強。」話雖如此,葛蘭依舊天天早上八點到片廠練習。儘管「肥哥哥」向來對演員寬鬆、也樂於給人方便,但葛蘭卻覺得不應濫用這份善意,反而該更用心用功:「你便覺得他若對你好,你便要做得更好。」
毀滅的愛
〈野玫瑰之戀〉固然是以愛情為主題,內容卻「處處嘲諷愛情」,不斷強調一段不被祝福的愛所招致的痛苦與造成的破壞,一如片中很少敘述思嘉與漢華的甜蜜,而是著重「合則兩害」的現實。電影透過對白、歌曲與場景安排,使觀眾目睹男女主角逐漸踏入悲劇的歷程,譬如一場男主角出獄的戲,即預示他倆日後的坎坷—漢華服刑期滿,滂沱大雨中,一側是撐傘等候的母親與未婚妻,另一側則為孤身站在雨中的思嘉,他毫不猶豫走向後者……站在雨中的兩人,是彼此在世界上唯一的依靠,這是思嘉熟悉的孤獨,卻是自小受母親保護的漢華難以想像的處境。
思嘉與漢華的相戀明顯是「異性相吸」的結果,也因為截然不同的生命歷程與價值觀,導致悲劇結局。向來遵從母命的漢華願意為「野玫瑰」拋棄家庭,足見他對這份感情的孤注一擲,進而產生「若遭拋棄就將她殺死」的賭咒;而抱持遊戲人間(不願相信真愛)的思嘉,難得碰上真心實意的對象,卻因為過去的「錯誤」緊緊糾纏不放,使她只能假意移情別戀,最終戲劇性地「死在他手裡」。
相較戲裡愛得濃烈,葛蘭印象中的張揚是個很老實的人:「屬於『忠忠直直,終須乞食』一類,所以演《野玫瑰之戀》的好人被我欺負透了。」有趣的是,導演王天林對同一人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張揚這個人很自負,常以為世界不能沒有他。同時他有很懂得討好人,並會主動爭取某些角色,例如《野玫瑰之戀》本來不是由他當男主角的,但最後他當選了,其中有一半的原因是他耍了手段。不過老實說,若當初換了別人來演,也不一定會演得比他好。」對張揚正反兩面的評述,推估與他「很懂得討好人」(不帶負面價值)有關,可能碰巧王天林不是他欲討好的對象,又或著兩人天生磁場不合。
「記得當年我一看到歌詞便開心到跳起來,像『男人不過是一種消遣的東西』,又或著『愛情不過是男女你騙我我騙你』,這的確是事實啊。」〈野玫瑰之戀〉請來姚敏、服部良一負責音樂,李雋青填詞,王天林對後者尤其讚不絕口:「我認為他才是最佳作詞人,黃霑也要靠邊站。」與劇情契合非常的插曲,特別貼近主角心境,不僅沒有強硬嵌入歌曲的不協調感,甚至有加分的效果。
「那時候我很用心去拍這部電影,而葛蘭在片中的表現亦相當突出,她不單唱得銷魂,也演到我要求的那種味道。影片上映後很賣座,那時我確想過會否再下一城(註:王天林前一年以〈家有喜事〉奪下亞展最佳導演),獲最佳導演獎,怎知這次卻碰壁了!」不只王天林寄予厚望,「電懋」與一直心懸影后的葛蘭也展現勢在必得自信,未料緊要關頭遭對手「告狀」,指其內容抄襲西片,當然一切付諸流水…...其實,得獎許多時候是幸運多過實力,相形之下,賣座與口碑才是最實在的肯定。回顧百年華語片,半世紀前拍成的〈野玫瑰之戀〉榮登六十四名,正是此片歷久不衰的明證。
參考資料:
1.石琪,〈淺談多產奇人王天林〉,《國泰故事》,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2,頁240~245。
2.李歐梵,〈通俗的古典:《野玫瑰之戀》的懷思〉,《國泰故事》,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2,頁176~189。
3.舒琪,〈對電懋公司的某些觀察與筆記〉,《國泰故事》,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2,頁86~107。
4.葛蘭口述,「葛蘭:電懋像個大家庭」,《國泰故事(增訂本)》,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9,頁248~255。
5.黃愛玲、盛安琪編,《香港影人口述歷史叢書4王天林》,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7,頁63~65、70~71。
上一篇:夫婦之道…李湄主演〈雨過天青〉
回味無窮 希望能看到完整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