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30 22:42:17老歐吉
為何亞裔學生總是全班第一名
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特稿)一對韓裔姊妹最近在美國發表一本新書 --「全班頂尖:亞洲父母能你也能」(Top of the Class: How Asian Parents Raise High Achievers and How You Can Too),已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暢銷書,也成為許多美國家長熱烈討論的話題。
「亞裔美國人只佔美國人口的百分之四,但哈佛大學有百分之十八是亞裔學生,哥倫比亞大學有百分之二十五,柏克萊有百分之四十二,史丹佛百分之二十四,康乃爾有百分之二十五。難道亞裔學生比較聰明嗎?亞裔學生的家長是怎麼做到的?」這是這本暢銷書的開場白。
「亞裔美國人只佔美國人口的百分之四,但哈佛大學有百分之十八是亞裔學生,哥倫比亞大學有百分之二十五,柏克萊有百分之四十二,史丹佛百分之二十四,康乃爾有百分之二十五。難道亞裔學生比較聰明嗎?亞裔學生的家長是怎麼做到的?」這是這本暢銷書的開場白。
這對金姓韓裔姊妹花,姊姊叫Soo Kim, 今年三十二歲,目前擔任外科醫師及賓州大學副教授;妹妹Jane Kim,二十九歲,擔任律師。兩姊妹小學和中學都唸北卡著名的公立學校,高中畢業後,姊姊接受父母建議,考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學位;妹妹比較叛逆,父母要她唸法,但她堅持到華府喬治梅森大學唸文學,後來轉到北卡大學,結果畢業後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一年後終於瞭解父母是對的,重考天普大學(Temple)法學院,終於取得律師學位。
這對姊妹花的父母於一九七一年從韓國移民到洛杉磯,當時他們身上只有二百美元。先生先找到一份大廈管理員工作,後來轉到一家電信公司任職,太太則在家裡開裁縫店。兩人省吃儉用,全心全力栽培先後誕生的姊妹。
這對姊妹花的父母於一九七一年從韓國移民到洛杉磯,當時他們身上只有二百美元。先生先找到一份大廈管理員工作,後來轉到一家電信公司任職,太太則在家裡開裁縫店。兩人省吃儉用,全心全力栽培先後誕生的姊妹。
這對韓裔姊妹在書中回憶,小時候父母帶她們到超級市場購物,她們坐在推車前面,到結帳檯前,看到掛在走道兩旁的棒棒糖,哭著要吃,儘管旁邊許多人都在看他們,讓爸爸媽媽覺得很不自在,但他們就是不買。
回到家後,爸爸給她們一本書,告訴她們如果在一個星期內唸完,就可以得到一根棒棒糖。後來她們已不愛吃棒棒糖了,但唸書卻成了她們的興趣。
金氏姊妹說,在她們的記憶中,唸中小學的時候,放學必須直接回家,不可以跟同學在外面溜躂。每週只能看一小時電視,每天只能講十五分鐘電話,只有週末才可以外出跟朋友聚會。父母對她們的學業非常注意,再忙也會檢查她們的家庭作業。家庭作業作完了,還花時間陪她們複習和預期功課。考試成績拿A是正常,記得有一次生物拿到C,那簡直是天要塌下來了,父母緊張地檢查她們的成績報告,直到找出她們的弱點為止。
父母親不希望她們參加太多課外活動,更不同意課外活動影響到正常學業。同時他們認為,與其去踢足球,不如去打網球或學鋼琴。
金氏姊妹說,這些事情在亞裔家庭是司空見慣,但她們美國家庭的同學都覺得不可思議。
Soo說,身為亞裔第二代,從父母身上接觸了亞洲文化,從生活環境接觸了美國文化。她覺得美國文化太棒了,可以激發創造力,可以培養獨立性格,也可以刺激心智發展。而亞洲文化則講求紀律,重視教育及對未來的提前規劃。她說,她們姊妹何其有幸,擷取了兩種文化的精華。
兩位作者姊妹說,美國父母通常過度放縱小孩,他們常說:「只要你盡力就好了。」但亞裔小孩的家長除了同意「盡力」的原則外,還會追蹤成果,瞭解盡力了以後,卻達不到相對成果的原因。
此外,美國父母多讓孩子決定自己未來要做什麼,但亞裔父母通常比較現實,會先告訴小孩,唸什麼科系未來出路比較好,並一再灌輸學術成就是競爭的本錢,也是通往一生幸福及打開高收入機會的鑰匙的概念。
Soo引述一項對十五歲學童所做的調查,百分之五十八的白人小孩表示他們將上大學,百分之八十五的日裔及韓裔小孩表示要上大學,而表示要上大學的印度小孩更高達百分之九十五。
兩位姊妹作者建議美國家長:「幫幫你們孩子的忙,誠實地告訴他們,財務不穩定,長期而言將影響幸福。而教育雖不保證一定會有高收入,但要進入一定學術、社會和財務水平,卻非它不可。」「為你們的孩子指引一條路,不要再告訴他們,只要你喜歡,做什麼都好。」
「這是一個競爭的社會,我們不但不要怕競爭,而且要擁抱競爭,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準備好接受競爭。」
這本書出版後,在美國引述廣泛回響。一位白人家長投書華爾街日報說,包括他在內的許多矽谷白人家長都將他們的小孩從當地公立高中轉學到其他學校,因為那些公立高中有太多的亞裔學生,學校遷就亞裔學生的需求,教太多高深的科學和數學,課外活動縮水,他們的孩子功課跟不上,也失去了學習興趣。
一位亞裔學生在網路上留言:「這本書好像是在寫我,簡直就是我在美國求學生涯的翻版。我姊姊和我除了老師規定的家庭作業外,我父母還另外給我們額外家庭作業。如果考試數學錯一題,父母會另外出十題考我,而且考三次,第一次筆試,第二次口頭回答,第三次限時回答。我們家到一九七八年才有彩色電視,但我們只被准許看新聞節目…。」一位白人小孩在網上回應:「你父母親是瘋子!」。
回到家後,爸爸給她們一本書,告訴她們如果在一個星期內唸完,就可以得到一根棒棒糖。後來她們已不愛吃棒棒糖了,但唸書卻成了她們的興趣。
金氏姊妹說,在她們的記憶中,唸中小學的時候,放學必須直接回家,不可以跟同學在外面溜躂。每週只能看一小時電視,每天只能講十五分鐘電話,只有週末才可以外出跟朋友聚會。父母對她們的學業非常注意,再忙也會檢查她們的家庭作業。家庭作業作完了,還花時間陪她們複習和預期功課。考試成績拿A是正常,記得有一次生物拿到C,那簡直是天要塌下來了,父母緊張地檢查她們的成績報告,直到找出她們的弱點為止。
父母親不希望她們參加太多課外活動,更不同意課外活動影響到正常學業。同時他們認為,與其去踢足球,不如去打網球或學鋼琴。
金氏姊妹說,這些事情在亞裔家庭是司空見慣,但她們美國家庭的同學都覺得不可思議。
Soo說,身為亞裔第二代,從父母身上接觸了亞洲文化,從生活環境接觸了美國文化。她覺得美國文化太棒了,可以激發創造力,可以培養獨立性格,也可以刺激心智發展。而亞洲文化則講求紀律,重視教育及對未來的提前規劃。她說,她們姊妹何其有幸,擷取了兩種文化的精華。
兩位作者姊妹說,美國父母通常過度放縱小孩,他們常說:「只要你盡力就好了。」但亞裔小孩的家長除了同意「盡力」的原則外,還會追蹤成果,瞭解盡力了以後,卻達不到相對成果的原因。
此外,美國父母多讓孩子決定自己未來要做什麼,但亞裔父母通常比較現實,會先告訴小孩,唸什麼科系未來出路比較好,並一再灌輸學術成就是競爭的本錢,也是通往一生幸福及打開高收入機會的鑰匙的概念。
Soo引述一項對十五歲學童所做的調查,百分之五十八的白人小孩表示他們將上大學,百分之八十五的日裔及韓裔小孩表示要上大學,而表示要上大學的印度小孩更高達百分之九十五。
兩位姊妹作者建議美國家長:「幫幫你們孩子的忙,誠實地告訴他們,財務不穩定,長期而言將影響幸福。而教育雖不保證一定會有高收入,但要進入一定學術、社會和財務水平,卻非它不可。」「為你們的孩子指引一條路,不要再告訴他們,只要你喜歡,做什麼都好。」
「這是一個競爭的社會,我們不但不要怕競爭,而且要擁抱競爭,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準備好接受競爭。」
這本書出版後,在美國引述廣泛回響。一位白人家長投書華爾街日報說,包括他在內的許多矽谷白人家長都將他們的小孩從當地公立高中轉學到其他學校,因為那些公立高中有太多的亞裔學生,學校遷就亞裔學生的需求,教太多高深的科學和數學,課外活動縮水,他們的孩子功課跟不上,也失去了學習興趣。
一位亞裔學生在網路上留言:「這本書好像是在寫我,簡直就是我在美國求學生涯的翻版。我姊姊和我除了老師規定的家庭作業外,我父母還另外給我們額外家庭作業。如果考試數學錯一題,父母會另外出十題考我,而且考三次,第一次筆試,第二次口頭回答,第三次限時回答。我們家到一九七八年才有彩色電視,但我們只被准許看新聞節目…。」一位白人小孩在網上回應:「你父母親是瘋子!」。
上一篇:941205 段考完
下一篇:950603 淡江中學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