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31 16:55:42Tim

有機農業抗暖化

地球暖化已成為人類最迫切的危機,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愈來愈多致力環保的人提出「吃」不僅和健康有關,食物生產、運輸也會大量消耗能源、排放二氧化碳,因而有「食物里程」的概念出現,希望提倡當地和當季的飲食,為減碳抗暖化盡一份心力。

食物里程是指食物從農場(農、畜的生長地)到消費者購買地(市場、商店)所運送的距離。柏克萊大學教授Michael Pollan估計:製造食物所消耗所有的能量,只有1/5是發生在農場,另外4/5都發生在加工和運送過程;在英國更是有研究指出,全國高達1/5的溫室氣體排放是來自食物的生產製造與運輸過程。而在台灣,市面上常見到許多進口的有機蔬果,但是美國的蘋果旅行約10,000公里來台灣,德國的有機果汁旅行了9,200公里,其價格接無法反應消耗大量的能源,及排放二氧化碳的環境成本。因此,如何從「吃」開始,成為位於食物供給末端的大都會區更不可忽視的課題。

有機農業在台灣興起20年;「有機」的概念,多為消費者防癌、健康的飲食選擇。然而,事實上有機農業的生產過程,便已經為減碳抗暖化前進一大步。如何讓農業的產銷能有更完整的生態價值,是在全球暖化議題中將突顯的重要環節。

「地產地銷」的概念因此而生;「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價值,希望藉由減少食物運輸的距離,降低能源使用及二氧化碳排放,甚至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拉近,可以讓生產透明化,建立彼此的信任,幫助生產者守護產地的生態。這也是「農夫市集」的宗旨,藉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接觸,不僅可讓消費者獲得最新鮮,及低碳食物,更能藉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平台,使消費者認識與信任產地的農業生態價值,並建構在地的經濟與環境資本。

另外,有機農業如何與自然生態共生,利用適地、當季的栽種方式,加強農業減少能源投入的生態效益,更是未來在減少食物運輸過程的能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必須考慮與面對的挑戰。

全球暖化的加劇,促使環境議題受到重視;無論是產業的發展趨勢,或是日常生活方式,都因此面臨必須改變的迫切性。有機農業過去僅侷限於高消費、重健康,也將在減緩全球暖化成為不可或缺的解決之道,而生產和銷售,皆需要更多層面的加強,以健全農業的生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