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18 19:29:17ming
升學的選擇--直升
有一個現在就讀私立中等學校的國三學生,他們學校因為有高中部,所以有提供機會給他們直升,只要成績達到一定的標準就可以免除參加外界的「基本學科能力測驗」的壓力,成績排名優秀的人甚至可以享有第一學期學雜費全免的優惠,以後每學期維持一定的成績的話就可以繼續享有優惠,說起來其實是很不錯的,幾乎只要用功一點,就可以享有一般私立學校的師資、設備和照顧,卻只花費大約等同於公立學校的開銷。
這樣一個機會到底誘不誘惑人呢?其實很難說得清楚,因為許多家長都有一些迷思,而孩子們其實也未必具有深思熟慮的能力。
家長們會有什麼迷思呢?大半是還掙脫不開「升學率」這一回事兒。
升學率在過去經常被視為一所學校優劣與否的標準,今日社會多元發展,教育也強調多元價值的認同時,分數還是唯一的指標嗎?或者其實不管社會如何變遷,競爭的現實壓力永遠存在,所以它這個數字其實會歷久不衰?永遠具有一定程度的指標意涵呢?
根據我的看法是:升學率應該有其參考意義,但是高升學率不代表自己的孩子將來就是金字塔頂端的優秀人才,不代表自己的孩子就是那脫穎而出的勝利者,當然更不代表底端人口中會有誰家的孩子在,升學率差也未必代表這個學校全然一無是處。
舉我所知的這所學校來說,它其實是很全方位兼顧孩子的平衡發展的,它們班級數少,很有小而美,小而五臟俱全的味道,過去有考上台大、政大、清、交等國立大學熱門科系的學生,也有其他考上私立學校的孩子,畢業的人來說整體素質並不差到哪裡,而有時候學生選擇大學科系時常是因為興趣而放棄追求一般公認的「第一志願」的,他們多半比較懂得自己的志向和興趣在哪裡,也很有一定程度的自我發展空間。
因為在他們成長過程中,一方面面臨必要的摸索,一方面也自老師身上得到不少經驗和引導,所以這個講究全人教育和全方位發展的學校,其實盡力避開了惡性激烈競爭的那種氣氛,為了就是給孩子一個比較健全的社會空間。這樣其實比較不那麼唯利是圖和現實猙獰吧!這從他們多半很有主見且常能滔滔不絕說出自己的想要看出來。
這樣的學校有他們的自信,以致於向來不必也不願詳細公開「升學率」的狀態,很有不願以此「成敗論英雄」的味道。以遠大的觀點來看,實踐了五育均衡發展的願景,這即使在教改聲浪高張的今日,相信其實還是不脫離主流社會價值期盼的。換句話說,它的優點在此。在這樣如驚濤巨浪動盪不安的大環境中,他們掌穩一個正確的舵向,緩緩前進,可以度過亂七八糟的教改暴風,也可以繼續提供學生和家長一定程度的教育品質。
於是那個擁有「榮譽直升」資格的孩子問我直升好不好,我大概就要這樣跟他分析。
然而「好」或「不好」我大概也不敢全然打包票,掛保證。
因為另外一個成敗與否的關鍵其實就在孩子身上。由於柔性勸導和包容、適時引導的教育是比不上填鴨、威權、壓迫手段來得立竿見影的,因此偶爾會有一些始終不知覺醒,弄不清楚自己處境的孩子因為過度被動,最後苦嚐失敗的後果;也有人因為始終跳脫不出自我的迷思而來不及在畢業前找尋到一個努力目標而最終只有較低成就的,但是這在若干年後應當會改善的。畢竟有引導的實際作用就像較慢的氧化反應一樣慢慢才會出現的。這方面說來,除了有些小小遺憾,大概他們的老師們是從不絕望的。不絕望就有源源不絕的熱忱和期盼,這就是永遠向上提升的助力。
真的說「讀書」這件事情百分之八十在自己,百分之二十在學校、環境、教師、父母或同儕,80/20法則的其實也很適合用來解釋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敗。因此其實我最想勸他的是反身自省吧!看看自己的缺點、明確將之改善,留下來一個可稱優秀的環境(至少你也在這兒三年,沒什麼損失,有點小成就、小能力),繼續跟這裡的朋友、師長一起奮鬥三年,放大眼光著眼於未來,那麼可以免去一場態勢渾沌不明卻又必然廝殺慘烈的惡鬥,何樂不為?
人在成長過程中,應該看清楚自己階段性的優勢在哪兒!未必一要去參與每一場無俚頭的決鬥。
你覺得呢?
這樣一個機會到底誘不誘惑人呢?其實很難說得清楚,因為許多家長都有一些迷思,而孩子們其實也未必具有深思熟慮的能力。
家長們會有什麼迷思呢?大半是還掙脫不開「升學率」這一回事兒。
升學率在過去經常被視為一所學校優劣與否的標準,今日社會多元發展,教育也強調多元價值的認同時,分數還是唯一的指標嗎?或者其實不管社會如何變遷,競爭的現實壓力永遠存在,所以它這個數字其實會歷久不衰?永遠具有一定程度的指標意涵呢?
根據我的看法是:升學率應該有其參考意義,但是高升學率不代表自己的孩子將來就是金字塔頂端的優秀人才,不代表自己的孩子就是那脫穎而出的勝利者,當然更不代表底端人口中會有誰家的孩子在,升學率差也未必代表這個學校全然一無是處。
舉我所知的這所學校來說,它其實是很全方位兼顧孩子的平衡發展的,它們班級數少,很有小而美,小而五臟俱全的味道,過去有考上台大、政大、清、交等國立大學熱門科系的學生,也有其他考上私立學校的孩子,畢業的人來說整體素質並不差到哪裡,而有時候學生選擇大學科系時常是因為興趣而放棄追求一般公認的「第一志願」的,他們多半比較懂得自己的志向和興趣在哪裡,也很有一定程度的自我發展空間。
因為在他們成長過程中,一方面面臨必要的摸索,一方面也自老師身上得到不少經驗和引導,所以這個講究全人教育和全方位發展的學校,其實盡力避開了惡性激烈競爭的那種氣氛,為了就是給孩子一個比較健全的社會空間。這樣其實比較不那麼唯利是圖和現實猙獰吧!這從他們多半很有主見且常能滔滔不絕說出自己的想要看出來。
這樣的學校有他們的自信,以致於向來不必也不願詳細公開「升學率」的狀態,很有不願以此「成敗論英雄」的味道。以遠大的觀點來看,實踐了五育均衡發展的願景,這即使在教改聲浪高張的今日,相信其實還是不脫離主流社會價值期盼的。換句話說,它的優點在此。在這樣如驚濤巨浪動盪不安的大環境中,他們掌穩一個正確的舵向,緩緩前進,可以度過亂七八糟的教改暴風,也可以繼續提供學生和家長一定程度的教育品質。
於是那個擁有「榮譽直升」資格的孩子問我直升好不好,我大概就要這樣跟他分析。
然而「好」或「不好」我大概也不敢全然打包票,掛保證。
因為另外一個成敗與否的關鍵其實就在孩子身上。由於柔性勸導和包容、適時引導的教育是比不上填鴨、威權、壓迫手段來得立竿見影的,因此偶爾會有一些始終不知覺醒,弄不清楚自己處境的孩子因為過度被動,最後苦嚐失敗的後果;也有人因為始終跳脫不出自我的迷思而來不及在畢業前找尋到一個努力目標而最終只有較低成就的,但是這在若干年後應當會改善的。畢竟有引導的實際作用就像較慢的氧化反應一樣慢慢才會出現的。這方面說來,除了有些小小遺憾,大概他們的老師們是從不絕望的。不絕望就有源源不絕的熱忱和期盼,這就是永遠向上提升的助力。
真的說「讀書」這件事情百分之八十在自己,百分之二十在學校、環境、教師、父母或同儕,80/20法則的其實也很適合用來解釋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敗。因此其實我最想勸他的是反身自省吧!看看自己的缺點、明確將之改善,留下來一個可稱優秀的環境(至少你也在這兒三年,沒什麼損失,有點小成就、小能力),繼續跟這裡的朋友、師長一起奮鬥三年,放大眼光著眼於未來,那麼可以免去一場態勢渾沌不明卻又必然廝殺慘烈的惡鬥,何樂不為?
人在成長過程中,應該看清楚自己階段性的優勢在哪兒!未必一要去參與每一場無俚頭的決鬥。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