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7 03:09:00ming

摔車與煞車

寫了「單車學校教你的五十二堂課」一書的謝正寬說:「最基本的是注意力集中,騎車時視線一定要保持在前方十五公尺處,才能提前對路況做出反應,這時候因為有一段安全距離可反應,可以用「斷續煞車法」減速,避免緊急煞車。若發生「緊急煞車」,就表示是錯誤的騎乘動作。」(m:可是有時候緊急煞車的原因是路上突然衝出一隻黑貓之類的,難道也是我的錯....?唉~)

想想在自行車道上,保持車距十五公尺其實是一件難事,所以騎入自行車道發現人潮擁擠時,就最好是不要騎了,當天我在「后豐自行車道」時我就有極高的同感,但是三家人一同出遊,我又不可以阻止這個安排,害大家掃興~

回想我摔車當天也算夠小心的,所有的騎乘習慣都與平日差不多,也預設了危機發生的反應,只是沒想到判斷為安全的狀況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那個莫名的女生跳下車還差點暫不穩摔倒,還擋住2/3的路面....唉~  這真是意外,也都是意外才會害人阿。

再深入仔細想想,還是與「煞車習慣」有關,不知道誰來留言了,讓我注意到這一篇1/16的報導,
到底煞車設計是「左前右後」好還是「左後右前好」?我的建議是應該要看看自己的習慣,但多數人因為都會騎機車,因此各種交通工具的設計應該要符合基礎使用習慣,因此最好還是統一,也就是說「左後右前」優於「左前右後」,除非連同機車一起改CNS成為「左前右後」,可是依我觀察如果機車也改成左前右後,不出幾日台灣一定會陷入人口負成長,且保證立即讓賓葬業者爽翻天那!
 
國家標準的制訂不應該是單一物件,機車與單車十分類似,國內騎乘這兩種「兩輪的」交通工具者亦不在少數,這幾乎是全民共同的移動習慣,為什麼會有這樣製造上的差異,卻沒有專業人士來杜絕這樣的疑問?許多受諮詢者的專家是開車的?如果一個專家缺少騎機車的經驗,只有開車的架勢和騎單車的姿勢~挖咧....這樣算得上專業?
 
這一個島到處都有「專家」,養了成千上萬的博士與有如過街老鼠一般多的碩士,但是這一些「專家」跟在電視上超級嘴炮的那一些名嘴好像也沒太大的不同,都是光出一張嘴亂說,抱著「老師」「教授」「專家」「達人」「宅」的名號隨處發聲,言論反正自由,說錯無罪,說對一次就水漲船高!
 
我個人認為CNS(國家標準)的訂定不僅是為了維持工業規格或製造品質,必需要修正至可以考量使用者層面。但話說如果一個標準被制訂的過程是本身隱含許多缺陷的,那麼它的修正機制在哪?例如消保官對廠商施壓?廠商對CNS產生疑慮後,又如何修訂?這又衍生出一個好問題了~也許這就是新年摔車的好處....真的可以把大腦激盪一下,我要來想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