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4 01:19:00ming
海角七號 之 外文與國際交流
有一天政大的一個學姊回來學校找以前老師,她讀阿拉伯語系,她小時候是風雲人物,但是讀到了這個偏門的系去了是不是有點落寞或自己找不到出路?台灣社會看眼前的「出路」都是跟著當紅的行業走的,看醫生、律師、工程師、老師好賺,工作穩定就鼓勵孩子跟著大馬路走?不管你愛不愛追上去再說?
可是我們是一個島,我們如果說自己是一個國,就要重視這一個小小島國的外交,要搞外交就要有多國語言與文化溝通的人才,就需要各式各樣的語言學系的學生去努力搭建起這座孤島與外界交流的通訊,不管是文化傳出或引入,沒有語言為媒介,就少了真正溝通的機會。而如果我們真的連一個這樣的能量都施展不出來,那我們所謂多元價值、開放教育的說法就不過仍是一種口號罷了,也不夠格自稱是一國。
可是我們是一個島,我們如果說自己是一個國,就要重視這一個小小島國的外交,要搞外交就要有多國語言與文化溝通的人才,就需要各式各樣的語言學系的學生去努力搭建起這座孤島與外界交流的通訊,不管是文化傳出或引入,沒有語言為媒介,就少了真正溝通的機會。而如果我們真的連一個這樣的能量都施展不出來,那我們所謂多元價值、開放教育的說法就不過仍是一種口號罷了,也不夠格自稱是一國。
政治上中華民國的定位被爭論著,但是生活要過,朋友要交,文化要持續交流,經濟要活絡,千錯萬錯不該錯在拒絕中共而致鎖國的同時也鎖住了人民的遠見和可能的宏觀視野,一個好好的地球村,大家分「你們」「我們」「他們」,打來打去最後可不可能因為一首歌而跨過了大家心底的鴻溝,化解了成見,「海角七號」裡講到一點戰爭時代的生離死別,「日據」時代結束,台灣「光復」,無論是敵是友,最後阿嘉他們以本土歌手姿態演出時,一首人人熟悉的「野玫瑰」讓從日本來的中孝介也跟一起合唱,這是不是有什麼「和解」或「共鳴」的意涵難道不夠清楚?而這樣處理中日對立情緒,最終和平收場的關鍵「功臣」是什麼?是經濟力?外交?政治立場?談判?其實就只是「感動」,一種世界各國人民心底共存的一種基礎情愫,那是地球人不管說著什麼語言都該會懂得東西。
所以讀阿拉伯語系很好、俄語系也很好,認真投入之後,就看了一扇窗,甚至可以造一大條康莊大道,帶領兩邊的人們頻繁交往,讓思維層次的文化得以交互激盪。海角七號看完,難道大家沒有一種力量,不管你現在再做什麼,把自己可以做的做到最好,就會獲得喝采,或不管他人怎麼想,你就認真做你自己吧。
上一篇:海角七號 之 吳興街362號
下一篇:夢遊夏威夷 之 灰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