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當知人短長
人才使用,當用其長處。從長處看人,世無無用之才;從短處看人,人人難逃平庸。
西鄰五子食不愁
在《涇野子內篇》一書中,記錄著一位西鄰。此人有5子,但5子「各有千秋」:長子質樸,次子聰明,三子目盲,四子背駝,五子腳跛。按照常理看,這家的當家人日子很難過。可是西鄰有方,日子過得還蠻不錯哩,細一打聽,原來他對自己的兒子各有安排:
老大質樸,正好讓他務農;
老二聰慧,正好讓他經商;
老三目盲,正好讓他按摩;
老四背駝,正好讓他搓繩;
老五足跛,正好讓他紡線。
你看,這一家子人,各展其長,各得其所,「不患於食焉」。
試想,如若西鄰僅僅考慮3個殘疾兒子的問題,不是把自己愁死了嗎?但他轉換一個思維角度,從用長避短的角度出發,發現了他們所具有的正常人所不具備的生理優勢。這麼一來,全家無一廢人。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過:「夫人之材,各有所宜,雖周孔之材不能偏為人之所為,況其下乎?固當就其所長而用之。」誠哉斯言!妙哉斯言!
有高山必有低谷
人,這種客觀對象,除極少數天才、全才之外(我這是假設,但這假設怕也很難成立)都難免其短。用人者倘若把眼光都盯在人家的短處上,就會埋沒人才,歷史上、現實中這樣的教訓不知有多少。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雄才大略的曹操下了一道求賢令。求賢令說:「『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可見真正的人才大多有缺點,絕不可揪住人家一個小辮子不放,誤了國家大事!
曹操的宏論,只有曹操這般的人才才能做出。
在國外,與曹操之宏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是「高山之下必有低谷」之論。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有一位名叫格蘭特的將軍,此人軍事才能傑出,但有一個毛病就是好酒貪杯。當時的情況是,林肯看到只有他是一位帥才,雖有缺點,且很明顯,但他人的才能無法與之相比,於是便力排眾議堅決任用格蘭特。林肯對眾多的反對者說:「你們說他有愛喝酒的毛病,我還不知道;如果知道我還要送一箱好酒給他呢!」
格蘭特的上任,決定了戰局的勝利。在他的統帥下,美國南北戰爭出現了轉折,北軍很快平定了南方奴隸主的叛亂。
短中亦可見長
有短之存,必有用短之術,關鍵是將短用到正需要短的地方,此即所謂「短中見長之術」。
《貞觀政要》記載有唐太宗李世民的短中見長之術。李世民說:「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樑,短者以為拱角,無曲直長短,各種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將無棄才,明主無棄士。」
有位廠長既善於用人之長,又善於用人之短。比如:遇事愛鑽牛角尖者——安排他去當質量檢查員。處理問題頭腦太呆板者——安排他去考勤。脾氣太強、爭勝好強者——安排他去當攻堅突擊隊長。辦事婆婆媽媽愛蘑菇者——安排他去抓勞保。能言善辯喜聊天者——安排他去搞公關接待。
一般人看來,短就是短;在有見識的人看來,短也有長。即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也。清代思想家魏源講過一段這樣的話:「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中國智慧充滿了辯證法,就看你具備不具備這樣的頭腦與眼光。如果大才小才、奇才怪才、「庸才」、「不才」都被我們用這樣的「見長之術」研究一番,那麼,會有多少千里馬奔騰起來?會有多少百里馬變成千里馬?觀念與眼光一變,到處都會充滿生機。
謹防「以短掩長」
有的人之所以被人視為「無長」、「無用」,是因為人們只看到一些表面現象,沒有看到人才的真正本事,因此,使用人才,還有個「發掘」的任務。要知道,晶光閃閃的水晶石剛從土裡刨出來的時候,是一塊黑乎乎的東西,只看表面,準會把它當廢物扔掉。
唐代文學大家柳宗元寫過一篇文章叫《梓人傳》,說是有個木匠,家裡什麼工具也沒有。去看他的床吧,床腿壞了,也沒有去修理。這麼一來,鄰人四捨都說他是一個無才之人,徒有一個木匠的虛名。
後來,這位木匠去負責營造一座大型建築。只見所有的木匠都聽他指揮,工作進行得井井有條,效率高,質量好。待到一座巍峨的宮殿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時候,人們才面對平日看不上眼的木匠,個個目瞪口呆:他就是那位連自家床腳也不修一修的窮木匠嗎?俗話說: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有的人真是藏龍臥虎,不顯山不露水,最易被人視為無用的人,少才的人,不才的人。作為用人者,切勿輕易得出結論,說某某無用,某某廢物。「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寶貝!」
以短掩長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以短掩長是只見泡沫,不見江流。
以短掩長是用人的大忌。
Author:王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