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2 01:03:42su yuin

吳哥遺址

佔地124平方英里,有歷史遺跡數百個,包括小型的神壇和大型的寺廟和宮殿。
多數建築的設計都基於一種象徵,那就是對高棉人有著巨大影響的壇場———曼荼羅。
曼荼羅既具印度教特色,又具佛教特色,常出現在亞洲壁掛或聖畫中,它是宇宙的象徵,反映了宇宙的本質,即信仰宇宙的整體組合形式,世間有數百種不同的曼荼羅,但所有曼荼羅都代表著神聖的山水。
在這山水之中央,通常有一個方形廣場,有4道大門或出入口;在廣場正中是佛像———另一個造物主的神位,不論是印度教信徒還是佛教信徒都認為這神聖的地方就是地球的中心。
像印度或亞洲其他地區的許多寺廟一樣,古都吳哥的高棉神聖建築物都是以三維曼荼羅形式建造的。
它們被包圍在一個方形庭院中,有4道大門或出入口,在每一座寺廟中心,有一個最高、最神聖的地方,那就是象徵神話中的聖山,和高棉人在人間所擁有權力的聖塔。
高棉人相信,把寺廟和宮殿建成曼荼羅形式,就能使他們在帝國和神權之間建立起一種聯繫。
吳哥古都是高棉帝國的心臟;吳哥的心臟又是稱為吳哥殿的、一個面積為6平方英里的、有牆包圍起來的帝國宮殿城。
在吳哥殿的中心,閻那跋摩七世建造了稱為貝雍的寺廟。貝雍是一組廊院式建築。緻密的石質建築向上逐漸變細、形成尖頂。
一位法國文物保護家把它比作「人用手塑造和雕刻出的一座山峰」。
其中部分建築極富特色,比如玄關,不通向任何地方,壁上的雕飾物亦人所未見。這些特色揭示了:建築設計方案在寺廟修建過程中,可能變動過多次。
貝雍最顯著的特色體現在它的外觀上。這個寺廟建築群有許多高大的石塔,從塔尖凝視四方的是巨大的雕刻面孔,嘴唇捲曲,微帶笑容,共有26張。
這些面孔會使人感到不安。
當人們抬頭遙望那些淹沒在翠綠叢中的石塔時,會突然感到一陣戰慄,有一種不可名狀的恐懼。
這恐懼從頭的上方直撲下來,此時人們已被來自四方的面孔所散射出來的寒光所征服,會不寒而慄!
許多這樣的雕飾畫具有濃郁的宗教神話色彩,比如神與妖魔的戰鬥,但是,也有一些是體現高棉人歷史的,還有一些是描述普通人的,比如漁夫和石匠的生活。
吳哥殿的南面有吳哥寺,被護城河圍繞。
該寺廟佔地約1平方英里,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建築物遺址和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神堂。
高棉歷史告訴我們,這座寺廟花了整整37年時間建成。
建築所用的數以百萬計的砂岩石塊,是用木筏從25英里之外的採石場運來的。
像吳哥殿一樣,吳哥寺的設計也是按照曼荼羅牆圍廣場的模式。
方形廣場的4個角上,各有1座石塔;在中央,屹立著1座200英尺高的石塔。
這5座塔象徵著山的5座山峰,該寺廟上的雕刻描述了守護神毗瑟攪拌「銀河」的情景,以及《摩呵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這兩部古代印度教梵文敘事詩中的畫面。
吳哥寺原來是專為守護神毗瑟修建的。
後來轉變成為佛教寺廟時,這位居中的守護神像被一尊佛像代替。
其他寺廟分散在吳哥殿和吳哥寺的中間或其周圍。
其中有泰婆姆寺,該寺廟是為獻給閻那跋摩七世國王的母親而興建的。根據碑文,該廟曾一度住著5000多位牧師、舞蹈家以及其他官員。
他們都是專程來到這裡追憶這位國王的母親的。
這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寺廟,塑像前面供奉著數以千計的鑽石、珍珠和其他寶石,大量的金銀,以及2000多件雅潔的服飾。
然而,所有這些豪華供品在很早以前就不翼而飛了。
無花果樹和木棉樹早已佈滿這座石建築,文物保護者只有先除去樹木,才能使寺廟完全擺脫它們的侵擾。
古都吳哥的最大特徵是:它有兩個長方形人工湖。
此湖稱為泰婆姆湖,位於吳哥殿兩邊。西邊的湖,寬1英里多,長近5英里;東邊的湖,稍微小一點。
考古學家們過去認為,這兩個湖最初是採石場。
工人們在這裡採伐基石建造吳哥古都,修築整個高棉的公路。
然而今天,這兩個湖已成為水庫,可能像征著圍繞著梅魯山的、具有神話色彩的湖泊。
「水」是古都吳哥生活的一大特色,在這座城的建築設計上起了重要作用。
寺廟周圍有護城河與水池,不是用於保護,而是用來輝映寺廟,通過寺廟的水中倒影使它顯得更加雄偉、聖潔,在水道上,有精巧的灌溉網絡將附近河水彙集到湖中,然後分流到吳哥整個地區。
後來,灌溉渠被堵塞,一些池子和水庫乾枯。然而,在古都吳哥的輝煌歲月裡,這樣的水利工程使多達100萬居民受益匪淺。
設計精巧的水利網絡給高棉人帶來1年2~3次的水稻豐收。不幸的是,戰爭留下的創傷,歲月風霜的折磨,使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飽受煎熬,而無情的歲月更是肆無忌憚地在它臉上刻下道道傷痕。
雖然破壞在進行,崩潰在迫近;但它仍在眾多的遺址中矗立,仍顯得那麼富麗、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