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19 00:52:43一二,說話!
回應
"這樣的根源是歷史的必然, 是人類不得不的選擇."
對,只是我們要接著追問:為什麼宗教是人類的必然,又是人類不得不的選擇?即使最早人文化的中國,在上古的經典中還殘留不少神話的遺跡(如傳說中的黃帝有四面,到了儒家的經典中被改寫為是黃帝要照顧四面八方人民的象徵性說法),更遑論在人類學學科形成之後對世界各地原始陪落的調查,愈接近原始形態的人類社群就愈依賴宗教.故,再進一步去思考的是,在科學發展一日千里的近代,就有人預告過宗教終將式微,但這種宣告至今仍不見得被廣泛接受,亦即人即使在種種場域之中證明了自己的力量的無遠弗屆,然而人還是需要神.
前陣子的閒書包括了史蒂芬.霍金前妻的回憶錄,史蒂芬是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年輕時就以一本"時間簡史"改寫了黑洞理論:
"在經典物理框架中,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框架中,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到黑洞的週而復始,便是宇宙創生與毀滅並再創生的過程。
所以史帝芬是最具有典範意義的科學家,在他眼中創世者並非上帝,而是"BIG BANG",一次大爆炸.可是十多年來幫助全身癱瘓不能語言的他的妻子卻是一個最虔誠的天主教徒,完完全全沒有受到這樣理論的影響,甚至還在書中透露她並不以史蒂芬這樣的理念為然,事實上這也讓她無限苦惱,當然他們最後離婚的原因有許多,但看來這也是其中一項因素.
所以,根源是什麼呢?宗教的力量又是什麼呢?
後現代的說法是,宗教是人類最不得不然的造物,當人在面對危厄苦難之際,總會想望一股拯救的力量,這時若力量出現了,則神當然就在了;可是當你去省思拯救之力的來源時,其實那助力多半也來自人.所以以最簡單粗糙的說法來說這個論點,那就是宗教必生於人類苦難之處,而其形態以聖/俗區分:聖者是完全不計算,不區分彼此,當下全心全意的付諸行動的人,亦即孟子所說乍見孺子入井時完全不假思索的自然反應.若你的處境是這個小孩或小孩的家人,當下一定對此拯救者湧起無限崇敬之心,這種對莫大善意的相信,即是宗教心的源初吧.相反的,俗的一面則是功利而計較,活在日常的我們必然是俗世的,這並非貶意,而是人類活下去的要素,所以當聖者能夠擺脫我維持們生命慣性時,這應該是讓人驚訝而感動的.像德蕾莎修女,聽說有記者想採訪她的事蹟,和攝影機一直跟著她,卻是捕捉到她匆匆來去的身影,她總是在做事,很少停下來說些什麼.
還只能在語言層次打轉的我當然只能揣想這種聖者的境界.這種聖者,就是神.所有在危急之際完全沒想到一己的安全,也完全沒有思考的餘裕,直接行救人之事者,都是神.有個幼教老師在大火的車上只想把孩子拋出車外;有個不會游泳的高中生看到小女孩跌到湖中就跳下去了....神的起源就是這些人吧.至於後來發展成"高層次"的宗教,有組織有系統有教義有教史也有團體.....其中的分辨亦是如此吧,而非一個人做了多少禮拜捐建了多少寺院,而是面對善的力量時的虔敬以及無私.
所以,為什麼宗教是人類的必然,又是人類不得不的選擇呢?我想,在苦難不曾絕跡的世間,人類必須闡發出這種拯救的力量,才能讓人性越過一般的層級,捨己救人違反了先求自衛自保的動物性,真正證明人之為人的獨特.所以後來文藝復興的發展,也有可能根源於此.
我只能說,真正的信仰只發生在信者的身上,在信者和他的神之間全無任何介質,也無任何知識論可以置喙之餘地,信者用自己的經驗來闡明神,如不能跳過所有知識或抽象概念的層面直接去證成神,則這樣的信仰就是贗品.暫時還跳不過去的人必須肯認這一點,只要我們並沒有封閉我們的心,則也許終究有一天,神會臨在,或菩薩亦會現身.
對,只是我們要接著追問:為什麼宗教是人類的必然,又是人類不得不的選擇?即使最早人文化的中國,在上古的經典中還殘留不少神話的遺跡(如傳說中的黃帝有四面,到了儒家的經典中被改寫為是黃帝要照顧四面八方人民的象徵性說法),更遑論在人類學學科形成之後對世界各地原始陪落的調查,愈接近原始形態的人類社群就愈依賴宗教.故,再進一步去思考的是,在科學發展一日千里的近代,就有人預告過宗教終將式微,但這種宣告至今仍不見得被廣泛接受,亦即人即使在種種場域之中證明了自己的力量的無遠弗屆,然而人還是需要神.
前陣子的閒書包括了史蒂芬.霍金前妻的回憶錄,史蒂芬是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年輕時就以一本"時間簡史"改寫了黑洞理論:
"在經典物理框架中,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框架中,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到黑洞的週而復始,便是宇宙創生與毀滅並再創生的過程。
所以史帝芬是最具有典範意義的科學家,在他眼中創世者並非上帝,而是"BIG BANG",一次大爆炸.可是十多年來幫助全身癱瘓不能語言的他的妻子卻是一個最虔誠的天主教徒,完完全全沒有受到這樣理論的影響,甚至還在書中透露她並不以史蒂芬這樣的理念為然,事實上這也讓她無限苦惱,當然他們最後離婚的原因有許多,但看來這也是其中一項因素.
所以,根源是什麼呢?宗教的力量又是什麼呢?
後現代的說法是,宗教是人類最不得不然的造物,當人在面對危厄苦難之際,總會想望一股拯救的力量,這時若力量出現了,則神當然就在了;可是當你去省思拯救之力的來源時,其實那助力多半也來自人.所以以最簡單粗糙的說法來說這個論點,那就是宗教必生於人類苦難之處,而其形態以聖/俗區分:聖者是完全不計算,不區分彼此,當下全心全意的付諸行動的人,亦即孟子所說乍見孺子入井時完全不假思索的自然反應.若你的處境是這個小孩或小孩的家人,當下一定對此拯救者湧起無限崇敬之心,這種對莫大善意的相信,即是宗教心的源初吧.相反的,俗的一面則是功利而計較,活在日常的我們必然是俗世的,這並非貶意,而是人類活下去的要素,所以當聖者能夠擺脫我維持們生命慣性時,這應該是讓人驚訝而感動的.像德蕾莎修女,聽說有記者想採訪她的事蹟,和攝影機一直跟著她,卻是捕捉到她匆匆來去的身影,她總是在做事,很少停下來說些什麼.
還只能在語言層次打轉的我當然只能揣想這種聖者的境界.這種聖者,就是神.所有在危急之際完全沒想到一己的安全,也完全沒有思考的餘裕,直接行救人之事者,都是神.有個幼教老師在大火的車上只想把孩子拋出車外;有個不會游泳的高中生看到小女孩跌到湖中就跳下去了....神的起源就是這些人吧.至於後來發展成"高層次"的宗教,有組織有系統有教義有教史也有團體.....其中的分辨亦是如此吧,而非一個人做了多少禮拜捐建了多少寺院,而是面對善的力量時的虔敬以及無私.
所以,為什麼宗教是人類的必然,又是人類不得不的選擇呢?我想,在苦難不曾絕跡的世間,人類必須闡發出這種拯救的力量,才能讓人性越過一般的層級,捨己救人違反了先求自衛自保的動物性,真正證明人之為人的獨特.所以後來文藝復興的發展,也有可能根源於此.
我只能說,真正的信仰只發生在信者的身上,在信者和他的神之間全無任何介質,也無任何知識論可以置喙之餘地,信者用自己的經驗來闡明神,如不能跳過所有知識或抽象概念的層面直接去證成神,則這樣的信仰就是贗品.暫時還跳不過去的人必須肯認這一點,只要我們並沒有封閉我們的心,則也許終究有一天,神會臨在,或菩薩亦會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