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5 11:57:08ntnufu

認識大學評鑑篇-私立大學衝衝衝,國立大學拉警報

最快7月,教育部將公布76所大學(不含技職體系)全面評鑑的結果, 《Cheers》雜誌搶先採訪評鑑委員,獲得1個共識:「國、私立大學分野的迷思,徹底被打破了!」

2005年最佳大學指南 Cheers雜誌
文--劉鳳珍 攝影--王竹君

最近半年,台灣各大學的校長、教授與行政人員,格外緊張。

今年教育部首度委託台灣評鑑協會對各大學進行「全面性」的評鑑,指標涵蓋辦學特色、教學資源、國際化程度、推廣服務、訓輔、行政支援、通識教育7大指標。

另外還有專業委員深入檢視各校在不同領域的研究、教學、師資概況。

上一次,教育部進行大學評鑑是民國86學年度,如今相隔7年,教育部不僅委託客觀的專業評鑑協會提高評鑑的專業度,指標涵蓋範圍更廣。

7年的空白,大學爆炸成長

從86~93學年,這7年「評鑑空白期」,正是台灣的大學呈爆炸性成長的階段,大學及獨立學院從78所一口氣增加到145所,成長率將近100%。

這7年間,除了教育部一直持續對私立大學進行中長程發展計畫的評鑑外,國立大學毫無任何評鑑機制。

在86年後成立的新設大學,如台南、台東、聯合、嘉義、高雄、宜蘭等國立大學,今年都是第一次面對評鑑。「對評鑑結果特別緊張,」一位評鑑委員觀察。

目前76所大學的訪查已近尾聲,評鑑結果最快可能在7月指考選填志願時公布,但不會對各校進行排名。

國立大學拉警報

不過,評鑑結果恐將讓部份國立大學,產生莫大的「拉警報」壓力。

《Cheers》雜誌採訪多位評鑑委員後,獲得一個幾乎毫無例外的共識,「評鑑打開了學校的大門看,國私立大學分野的迷思,徹底被打破了!」參與評鑑的一位大學教授歸結。

另一位評鑑委員提出更具體的觀察。「短期內私立大學可能仍難超越台大、清大、交大等校,但有一些已具有中正、東華的水準。例如長庚的師生比、教師研究水準都不輸國立大學。」

根據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2003年時,長庚大學的師生比1:9.9(見P.50),在所有大學中位居第2,僅次於第1名、也是私立的慈濟大學。

長庚大學的專任教師研究金額平均約64萬元(見P.51),也領先國立的彰師大、海洋、東華等學校。

國立「新生」輸老私大?

這個跡象,等於宣告了台灣大學的版圖,在歷經10多年的快速擴張後,公私立間的強弱分野,開始鬆動。

尤其國立大學中,在近5年成立的宜蘭大學、聯合大學、嘉義大學、台南大學、台東大學等,已開始面臨被部份私立大學超越的競爭壓力。

不只一位評鑑委員指出,幾所歷史悠久的「老私大」,如東吳、東海、淡江、輔仁、中原等校,在各項評鑑指標上超越新設國立大學。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國立大學不是有最多的資源與政府補助?如果老私大超越這些學校,國立「新生」能夠證明自己的,只剩下大學學測或指考分數對「國立」排名迷思的保障嗎?

為選舉而存在

成立目的悖離學術需求,恐怕是新國立大學問題根源所在。

「多是為了兌現選舉支票(每一縣市要有大學),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立的,缺乏長遠規劃的時間,」一位評鑑委員直指。

例如台東與台南大學都是當地師範學院直接改制;嘉義大學為嘉義師院與嘉義技術學院合併;聯合大學與宜蘭大學也是從技職學院的體質改制而來,前身都是五專。

「老包袱太大了,」參與評鑑的委員遺憾的提出批評。不僅師資結構仍須調整,過去技職體系的教學取向,也有修正空間。

「教育部剛公布的教學卓越補助計畫,13個獲獎學校中,老私大都拿到了,卻沒有這幾所新國立,」這位評鑑委員說。

對大學的發展而言,硬體建設可以短期內拔地而起,但完整的大學生命與學術風氣,卻需要時間灌溉。

「辦學者的態度、師生比較低,仍是這幾所國立大學的優勢,但校風、行政效率、辦學團隊就需要時間經營了,」一位評鑑委員持平的說。
流金歲月已過

財務,是新設國立大學在改制後,腳步沈重的另一個壓力點。

這幾年教育部對國立大學的補助大幅降低,近5年新設的國立大學,和國立大學第一波開放時成立的中正、暨南、東華,待遇宛若天壤。

「當年可真是流金歲月,大學建校資金至少都百億以上,但現在?(搖頭表示)……我只能說美好時光已去,」曾任主計長、現於淡江大學任教的韋端(伯韜)在一次教育研討會上語畢後,立刻引來台下認同的笑聲。

相較過去,現在教育部以「員額」控管作為大學補助的依據,國立大學必須自己更自立自強,對外界捐款的依賴度越來越高。

私立落差小、國立落差大

「以進步差異度看,國立大學間的差異擴大中,私立大學間的差異縮小中,」一位評鑑委員如此歸結。

他分析,這與教育部透過中長程發展計畫,定期追蹤私立大學的發展,「讓所有私立大學一直在進步」有關。

另一方面,當國立大學補助經費縮減,教育部對私立大學的補助則持續增加,總計從82年的58億元不斷成長到93年的179億元,或多或少也舒緩了私校的財務壓力。
「好」校系的指標
擺脫聯招分數的單一指標,在大學評鑑的放大鏡下,可以清楚看見,公私立大學的競爭界限已然產生質變。

考生與家長,或許都該用更「認真」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選擇,不該把「分數排名」當作是唯一指標。

除了掌握大學競爭變化的敏銳嗅覺外,《Cheers》雜誌綜合各大學校長與教授的意見,提供考生與家長以下如何選擇「好」校系的指標:

關於師資

整體而言,近幾年各大學都積極改善師資,教師具博士學位比例大幅成長,但個別學系仍有明顯差異。

有兩個重要指標值得觀察。

1.流動率--是否有持續增聘新師資?

「新師資代表一個學系的課程有更新、調整的機會,整個系才會不斷有新的化學作用出來,」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侯永琪指出。

年輕的師資更顯重要。在知識汰換速度越來越快的趨勢下,年輕師資往往是引進國外新學理、新觀念的點火者。

這部份訊息在各系網站上並不容易獲得,但可以透過親自訪查、打電話詢問、學長姊消息來獲得。

2.多元性--師資背景是否過於集中或「近親繁殖」?

多元學習是大學教育最可貴的價值,它不單是課程的多樣性,也包括師資背景多元所帶給學生的啟發。它更代表一個學系對不同人才與觀點的包容性。

考生可以從教師「畢業學校」是否過於集中在某些學校?教師「專長」是否過於接近、雷同等兩大指標做觀察。

例如,一位評鑑委員便直指文化大學某商管學系師資,有三分之一是該系博士班自己培養的博士,他不客氣的批評:「對外部新人才的包容性太低了。」

許多學系也發生只雇用有關係或相同學派的老師,並沒有從學生需求、學系未來發展的大我角度思考。
關於課程

如果你無法擠進名校,最好在選擇校系時,注意兩大要點,「學校潛力」以及「學系在同領域學校中的口碑或代表性」。

「學校潛力」代表外界對這所學校有所期待、肯定,私立大學中,長庚、慈濟、元智都被寄予厚望。

「口碑或代表性」則反應在企業用人的態度上。一個具代表性或口碑的學系,有時可以超越學校排名的限制。

例如東吳的日文系、法律系,中原的商業設計系、東海的建築系、淡江與輔大的英語系、世新的新聞系、實踐的設計相關學系……等,在企業眼中,都相當受到歡迎。

此外,近幾年新增或改名學系讓人眼花撩亂,但改名可能對學校分數排名較有幫助,對學生學習的實質助益,卻需要細心比較。

觀察方式可以該領域最具聲望的大學,作為比較基準點。透過對照的方式,看看師資專長、相關課程在改名之後,是否也同步調整,跟上時代脈動。

關於教學

這是最難觀察比較的部份,卻是最有可能影響你大學4年的學習動機。

台北市副市長葉金川在大學碰到一位良師,進而讓他決定走上公共衛生這條路,就是最好的例證。

面對社會大眾不斷抨擊高教素質下降,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提醒:「教學是未來高教的最後一道防線。」對無法走研究路線的大學而言,格外重要。

因此,東吳從通識教育的改革開始,透過大師講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積極規劃中文檢定制度,提高學生語言基礎能力。一連串的教學改革計畫,讓它成為教育部補助卓越教學的最大贏家,取得1億元補助。此一鉅額補助等於是東吳每年校務經費的三分之一。

9月開始,世新將在校內推動「新鮮人守護神」計畫,發動學校120~140位老師,平均一人帶領15位新生,以深入互動的方式,協助大一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與生涯觀念。「大學第一年是關鍵,不要讓學生一進來就迷失自己,」校長牟宗燦說明計畫目的。

透過學長姊經驗談,取得相關教學訊息往往是最有效的方式。此外《Cheers》雜誌每年公布的「企業最愛大學畢業生」也是重要參考指標,它代表企業對該校或該系所培育人才的能力認同度。

《Cheers》雜誌提供檢測大學師資、課程、教學的觀察指標,攸關你的未來,仔細盤點,可別按照大學學測或指考分數對「排名」的慣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