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9 03:33:36
愛將媽
巧遇~吳明益,在蝶道與水邊...
很久以來,由於自己所念之系所轉向的畸形,
已經無法享受何謂好的文章、好的文學。
還記得好久以前含淚熬夜看完李喬的《寒夜三部曲》、
被鍾理和的〈白薯的悲哀〉、〈祖國歸來〉、〈故鄉四部〉所激起的憤慨與心疼的矛盾情緒、
以及深深融入在魯迅小說給人的強烈震撼...
我究竟多久沒有這種感覺了?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在架上翻閱吳明益的新書《家離水邊那麼近》,
回想以前碩士班時期對於劉克襄等作家執著於創作自然寫作的感動,
以及最近廣為被大家注意的「全球暖化」議題,
如今看到如此年輕的作家也能執著於此道,
並擁有一套自己渾然、堅毅的創作立場與不斷前進的心態,
那股很久沒有被文學作品感動的心,又重新被喚醒。
我想...我喜歡的作家,是真正貼近他們自己生活的土地的吧!
不要譁眾取寵、不要太過後現代、不要超現實,
在這個過度賣弄技巧、強調全球化、強調跨界的時代,
誰能理解回歸這塊土地究竟有多難?
真的很難。
而吳明益的文章給我的感覺就像王宏恩的歌在低聲訴說:
「逆風前行的每一步都孤獨無助,好想停下腳步但誰又在乎,
地上的影子告訴我只要轉身,你就不會孤獨。
我曬黑的皮膚是太陽給我的祝福,
我身上的傷口,流著永不放棄的血,
我是太陽的孩子,大自然給我們翅膀,襯著神話傳說自由飛翔。」
是阿!吳明益隨著蝴蝶飛翔(在蝶道中蝴蝶就是他的陽光),
隨著溪流、海洋、湖泊低聲吟唱(多半是心靈激盪的細緻迴響),
這樣期盼土地、親近台灣的親身行動與理想,
究竟有幾個坐在研究室的學者、作家、研究生能夠體會、以致堅持?
---------------------------------------------------------------------
《蝶道》
好險買到了《蝶道》。
雖然尚未看過《迷蝶誌》,但根據評論依稀得知,
同樣在追尋蝴蝶的過程中,《蝶道》卻是吳明益的大進化。
充斥生態學、哲學、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
以及最重要的文學性、自我與自然的對話和批判思考,
《蝶道》讓我看到了一個年輕作家(學者)與土地的誠懇對話。
在《蝶道》中,看到蝴蝶(抑或其它生物)的生存法則,
為了生存、愛情、繁衍,而產生的微小卻無比堅毅的生命力。
〈愛欲流轉〉中,吳明益提及一對在車道上交歡的蝴蝶,
即使身體有一部份已經遭車碾過、碎裂,
但只要生命尚未走到最後一刻,牠們的愛情仍然持續,直到精疲力竭而止。
人是自然界中唯一能夠思考的生物,
卻往往過度誇飾自己的重要性,以及養成退縮逃避的取巧性格,
導致面目醜惡。
如果因為蝴蝶生命的短暫及對生存的堅持,牠們因而美麗,
那麼人類往往因為自以為異於動物的靈性,養成最狂妄卻也最卑下的習性,
人類,如何有資格能隨蝴蝶在陽光下飛翔起舞?
在最令我感動的〈行書〉中,那是吳明益未竟的環島旅程。
如「練習曲」般的步調,行進緩慢卻思緒飛揚。
如果說「練習曲」中的東明相嘗試和旅程中的「人」互動,
〈行書〉中的吳明益則嘗試以最貼近自然、最貼近土地的方式,
追尋蝴蝶飛翔的方向,行走。
我自認沒有吳明益的強勁毅力如此環島,
心裡卻隨著文字漫遊在他筆下的土地,
如果東明相環島的原因,是為了圓一個夢,不使自己留下遺憾;
那麼吳明益正是在貼近土地的過程中,
不斷不斷的自我懷疑、自我辯證、自我調整、自我完成。
雖然現實中的吳明益無法像電影中的東明相完成環島旅程,
但是我相信在旅途中與自我內心的拉扯、因跌倒而流出的血液、因行走而滴下的汗水,
卻迴盪在我的心中,那樣的感動,不曾停止。
-------------------------------------------------------------------
《家離水邊那麼近》
一句不負責任的短評,較之《蝶道》,
這本書多了「理性」、「內斂」的思考,卻少了一些激情與撞擊感。
先看《家離水邊那麼近》而回溯《蝶道》,
在《蝶道》強大的衝擊下,
對《家離水邊那麼近》只僅存較為平淡的部分記憶。
一樣充斥著滿滿的知識,一樣行走,一樣關切土地的吳明益,
我在《家離水邊那麼近》之中,看到的是更高度的完整。
很多在《蝶道》中無法排遣的情緒,
在《家離水邊那麼近》中,獲得了較為圓滿的抒解。
------------------------------------------------------------------
期待吳明益,
而我在閱讀吳明益文章的過程中,
也同時心疼、跌倒、行走、思考,最後獲得感動與成長。
最後,我還要問一個問題:
沒有真正得到感動的人,
如何信服他人因你的思想而感動?
於是不斷的爾虞我詐、後現代、超現實、自以為是、冷漠疏離,
現代的人們,關係總是如此。
下一篇:台妹,一路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