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13 05:22:00荒原旅人
吳錦發---荖濃溪的薪傳作家
吳錦發,鄉土文學論戰後崛起的作家。一九五四年生於高雄美濃。七○年代,就讀中興大學社會系時,吳錦發已開始創作新詩與短文,畢業後隨李行導演從事電影編導工作五年,其後曾任台灣時報副刊主編、民眾日報藝文組主任、主筆、新聞評論員,關心社會政治與文化,並積極參與生態保育工作。他的小說創作量多且質優,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獎﹑吳濁流文學獎﹑聯合報中篇小說推薦獎。由於吳錦發的社會閱歷相當豐富,出任新聞工作接觸許多不同層面的人事物,使得他的作品取材十分多樣化,從農村生活經驗,到流向都市的原住民、資本主義社會裡弱勢的勞動階級,乃至精神病患,都曾出現在他的文學作品中。
吳錦發於一九七八年鄉土文學論戰之後,開始在《台灣文藝》、《民眾日報》等本土意識極高的刊物,發表許多作品,第一本小說集《放鷹》便是收錄這些早期的作品,及他在電影圈工作時的創作,因此部分作品融入電影的創作手法,〈放鷹〉、〈巨鼠〉與〈牛王〉皆有影像的爆笑技巧。此時作品取材內容包括農村紀實、校園生活、擔任社工的心得,以及拍電影的經驗,其間有心靈層面的探索,也有人道精神的追求,融合了他多方面的銳利觀察。
一九八一年,吳錦發退出電影圈後,將創作靈感轉回美濃家鄉,陸續完成《靜默的河川》系列,並開始關注流落都市的原住民,〈有月光的河〉便是其中代表之作。進入報界工作後,吳錦發持續擴大自己的寫作題材,〈被迫害妄想症〉與〈突襲者〉觸角伸入精神病患的世界;〈那個叫托西的傢伙〉則是反映現實的作品,而寫實手法有別於之前在〈烤乳豬的方法〉中所使用的技巧;〈兄弟〉一作受到吳濁流文學獎的肯定。這個階段的吳錦發深具創作企圖和野心,富於嘗試和冒險,勇於向自己挑戰,不斷在豐饒無礙的文學大地擴充自己的寫作領域。
吳錦發的第三本小說《燕鳴的街道》出版於一九八五年,這次他的創作版圖再度擴張,除了成為台灣平地原住民的代言人,也在八○年代流行的政治小說留下足跡,同時給予精神病患和勞動階級高度的人道關懷。吳錦發潺潺不絕的創作力,如洪水般流出,氣勢磅礡,而他多變的寫作題材,使得評論家認為他像個拒捕的文學頑童。面對八○年代作家自製的頭銜、別人送的『帽子』滿天飛的時代,卻沒有一種作家頭銜和帽子抓得住吳錦發。
一九八八年後,吳錦發重新回到自己少年時期的成長經歷,寫下《春秋茶室》《秋菊》與《閣樓》三部作品,合稱為「青春三部曲」。《秋菊》是吳錦發第一部長篇小說,也為他開啟九○年代寫作的新頁。這部背景寫在美濃小鎮,一個流著客族血液的少年,情竇初開時期不禁意墜入情網,最終與愛侶不幸天人永隔,這個伴隨著菸葉芬芳的故事,可以聽見荖濃溪的呢喃、大地的呼喚、蛙聲蟬鳴,以及少年內心的掙扎。這三部浪漫與哀愁的青春之作,吳錦發回到〈放鷹〉時期的激情,也使他的創作經驗呈現環狀行徑,不同於鍾理和與鍾肇政的樹幹形態。
身為八○年代作家的吳錦發,未曾經歷戰前束縛狹隘的寫作空間,也不用承受時代變異的痛苦,只管吸取鄉土文學論戰的正面養份。戰後火燼餘溫的土地顯得格外豐饒,在這塊自由的文學大地上,吳錦發盡情開拓自己的疆土,勇往直前沒有包袱,因此作品泛著飛騰鷹揚的盛氣。他本著一顆柔軟的心,辛勤地搖著筆桿,關懷社會弱勢族群,以敏銳的觀察力,深入社會每個陰暗角落。這位出生美濃客家庄的作家,寫過政治小說、是都市原住民的代言人、也曾撫慰被歲月拋棄的心靈,同時也是勞動階級與精神病患的人道關懷者。
吳錦發於一九七八年鄉土文學論戰之後,開始在《台灣文藝》、《民眾日報》等本土意識極高的刊物,發表許多作品,第一本小說集《放鷹》便是收錄這些早期的作品,及他在電影圈工作時的創作,因此部分作品融入電影的創作手法,〈放鷹〉、〈巨鼠〉與〈牛王〉皆有影像的爆笑技巧。此時作品取材內容包括農村紀實、校園生活、擔任社工的心得,以及拍電影的經驗,其間有心靈層面的探索,也有人道精神的追求,融合了他多方面的銳利觀察。
一九八一年,吳錦發退出電影圈後,將創作靈感轉回美濃家鄉,陸續完成《靜默的河川》系列,並開始關注流落都市的原住民,〈有月光的河〉便是其中代表之作。進入報界工作後,吳錦發持續擴大自己的寫作題材,〈被迫害妄想症〉與〈突襲者〉觸角伸入精神病患的世界;〈那個叫托西的傢伙〉則是反映現實的作品,而寫實手法有別於之前在〈烤乳豬的方法〉中所使用的技巧;〈兄弟〉一作受到吳濁流文學獎的肯定。這個階段的吳錦發深具創作企圖和野心,富於嘗試和冒險,勇於向自己挑戰,不斷在豐饒無礙的文學大地擴充自己的寫作領域。
吳錦發的第三本小說《燕鳴的街道》出版於一九八五年,這次他的創作版圖再度擴張,除了成為台灣平地原住民的代言人,也在八○年代流行的政治小說留下足跡,同時給予精神病患和勞動階級高度的人道關懷。吳錦發潺潺不絕的創作力,如洪水般流出,氣勢磅礡,而他多變的寫作題材,使得評論家認為他像個拒捕的文學頑童。面對八○年代作家自製的頭銜、別人送的『帽子』滿天飛的時代,卻沒有一種作家頭銜和帽子抓得住吳錦發。
一九八八年後,吳錦發重新回到自己少年時期的成長經歷,寫下《春秋茶室》《秋菊》與《閣樓》三部作品,合稱為「青春三部曲」。《秋菊》是吳錦發第一部長篇小說,也為他開啟九○年代寫作的新頁。這部背景寫在美濃小鎮,一個流著客族血液的少年,情竇初開時期不禁意墜入情網,最終與愛侶不幸天人永隔,這個伴隨著菸葉芬芳的故事,可以聽見荖濃溪的呢喃、大地的呼喚、蛙聲蟬鳴,以及少年內心的掙扎。這三部浪漫與哀愁的青春之作,吳錦發回到〈放鷹〉時期的激情,也使他的創作經驗呈現環狀行徑,不同於鍾理和與鍾肇政的樹幹形態。
身為八○年代作家的吳錦發,未曾經歷戰前束縛狹隘的寫作空間,也不用承受時代變異的痛苦,只管吸取鄉土文學論戰的正面養份。戰後火燼餘溫的土地顯得格外豐饒,在這塊自由的文學大地上,吳錦發盡情開拓自己的疆土,勇往直前沒有包袱,因此作品泛著飛騰鷹揚的盛氣。他本著一顆柔軟的心,辛勤地搖著筆桿,關懷社會弱勢族群,以敏銳的觀察力,深入社會每個陰暗角落。這位出生美濃客家庄的作家,寫過政治小說、是都市原住民的代言人、也曾撫慰被歲月拋棄的心靈,同時也是勞動階級與精神病患的人道關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