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12 22:01:00荒原旅人
《幌馬車之歌》梗概
藍博洲的《幌馬車之歌》描述了在白色恐怖政策下犧牲的六位台灣青年,即鍾浩東、王添灯、邱連球、林如堉、郭琇琮、簡國賢。作者藉著這本書傳達戰後這些知識份子理想的幻滅與挫折。書中多以口述的方式,加以鍾理和的作品,刻劃故事主角的形象,這些口述者並沒有表現特殊性格,有些是化名出現在書中,但明確表示他與主角的關係。由於他們都是與主角相關的「未亡者」,使口述內容變得紀實可靠。〈幌馬車之歌〉是其中一篇記錄鍾浩東的故事。全文除了序曲和尾聲之外,共分為五個樂章,分別由鍾浩東同房難友鍾順和(化名)、太太蔣蘊瑜,與哥哥鍾里義口述,再由藍博洲撰寫而成。侯孝賢的《好男好女》即是改編自這部作品,經過編劇與導演的重新雕塑,鍾浩東的故事變成電影的戲中戲,以不同面貌呈現鍾浩東的生平事蹟。
《幌馬車之歌》梗概
序曲:伴著腳鍊聲的大合唱
黃昏時候,在樹葉散落的馬路上,目送你的馬車,
.....在馬路上幌來幌去地消失在遙遠的彼方。
在充滿回憶的小山上,遙望他國的天空,憶起在夢中消逝的一年,
.....淚水忍不住流了下來。
馬車的聲音,令人懷念,去年送走你的馬車,竟是永別。
這首〈幌馬車之歌〉是鍾浩東在從容赴死前所唱的歌曲。由他同房難友鍾順和口中說出,也展開了這篇故事的序曲。
第一樂章:故鄉
鍾浩東本名鍾和鳴,是鍾理和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們父親原名鍾鎮榮,後因不滿日本人統治,報戶口時,憤而改為「鍾蕃薯」,蕃薯意指台灣。他經常往返海峽兩岸做生意,後來才遷居現今美濃尖山,經營農場。鍾蕃薯在六堆一帶客家庄,聲名遠播。鍾浩東與鍾理和同生於日據時代,西元一九一五年。鍾理和出世時白白胖胖,而鍾浩東又黑又瘦,因此父親眼裡只看見鍾理和。後來,他們兄弟一起在私塾讀書,浩東表現優異且有個性,原鄉的劉先生給予高度的肯定,從此父親才注意到不起眼的鍾浩東。
兩年私塾後,浩東與理和同進入鹽埔公學校。畢業後浩東保送長治公學校高等科,但其實是日本人利用「高等」的美名籠絡台灣人民,使其不得上進。因此浩東拒絕保送,與同年好友邱連球、鍾九和、以及鍾理和四人,一起參加高雄中學的考試。結果三人者金榜題名,只有理和因體檢不過而落第。此事對理和刺激很大,於是立志日後成為一個作家。
在雄中時,浩東經常與日籍老師辯論,常常暗地裡閱讀大陸書籍,有時還與老師發生激烈衝突。他平日也喜歡閱讀三民主義及五四時代的作品,因此對祖國懷有濃厚的憧憬。中學二年級便向父親提出赴大陸留學的想法,但父親不贊成他的計劃,因為父親覺得大陸的教育不比台灣發達。四個月歸來,他同意了父親的看法,原本遭學校退學的命運,但因成績優異被留了下來。
讀完雄中四年級,浩東以同等學歷越級考上台北高校。當時高校學生的帽子,有兩條環繞帽徽的白線,能戴上那頂帽子是極為困難的,尤其是台灣人,因此那也是當時少女崇拜的對象。第二年,鍾九和也保送北高,邱連球則考上屏東農業學校畜產科。高校二年級,鍾浩東則因為用功過度,患精神衰弱症住進帝大醫院(今台大醫學院)。在醫院結識了在那兒當護士的蔣碧玉,她的養父是蔣渭水。時值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中日戰爭爆發。當時浩東因為革命抱定獨身主義,因此暗暗撮合蔣碧玉與他的好友。
高校三年級結束,大陸戰事改變,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要挑選一批軍伕到廣東戰區,通曉廣東話的客家青年是優先考慮對象。因此,高校仍需一年,浩東趕緊束裝逃到日本,以同等學歷考上明治大學,攻讀政治和經濟。半年後,他回台灣省親,並計畫暫停日本學業,到大陸投入抗日行列,這次回國招募同行朋友,也向蔣碧玉提出邀請,她毫不考慮答應。
第二樂章:原鄉人的血
一九四○年元月,浩東帶著蔣碧玉和表弟李南鋒先到上海,探尋到內陸參加抗日組織的路線,順便等另一位友人蕭道應和他太太。蕭道應就讀帝大醫學院,四月份才畢業。在幾經折騰之下,七月份他們終於在九龍會合,一起出發到惠陽。然而到了惠陽,他們被惠陽前線指揮所當成「日諜」囚禁起來。幾天之後,透過丘念臺先生的關係,他們得以寫陳情書,免除槍決命運。
丘先生走後,他們在惠陽又被關了一個多月,才由軍士解送他們到桂林軍事委員會,看管一個多月。從惠陽到桂林輾轉半年,對懷孕的蔣碧玉與蕭太太而言,真是難忍的煎熬。管訓之後,他們被送回廣東曲江,鍾浩東與李南鋒到民運工作隊受訓;蕭道應和蔣碧玉唸醫學的,和蕭太太一起被分發到南雄的陸軍總醫院服務。一九四一年二月,蔣碧玉與蕭太太的兒子相繼出世。這時丘先生知道他們被釋放的消息,立即呈請他們五人到他的「東區服務隊」。由於孩子不能帶去,他們只有忍痛將未滿周歲的幼兒送給別人。
他們在東服隊的主要工作,是協助審問日本俘虜。直到一九四二年,隨著隊伍的調動,他們也做安政教民的臨時老師,教導距離前線較遠的小學生。一九四四年,服務隊由廣東惠州移動到福建永安,途中蔣碧玉第二胎臨盆,一名男同志帶她返回惠州橫壢鎮的旅舍生下老二,鍾浩東夫婦分隔兩地。一九四五年,惠州再度失陷,丘先生率全團駐守梅縣的南口圩,浩東的原鄉就在附近,於是蔣碧玉鼓勵浩東前去,兩人偷偷離隊到原鄉走了一趟。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一九四六年四月,浩東回到台灣,結束他們在祖國五年的抗日游擊生活,準備投入重建台灣。
第三樂章:校長鍾浩東與他的同志們
回台灣後,蔣碧玉在台北廣播電台上班,鍾浩東致力於辦學,接管台北郊外的基隆中學。浩東個性大方好交遊,急公好義,當上校長之後,衣著仍然樸實得像老農夫。對於學校的管理講求民主,老師的聘任絕不走後門,整個基隆中學,從上到下教職員工,都以學生福利為優先,杜絕爭權奪利的現象。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二八事件前夕,第三個兒子出世,邀請友人來家裡吃滿月酒,自此家裡走動的人漸多。一九四七年,發生二二八事件。事發當時鍾浩東到台北瞭解狀況,路上槍聲不絕於耳一片混亂,三月四日回到基隆告誡大家保護外省老師的安全。事變後,許多學校的學生大量失蹤,基隆中學的學生沒有人出事。很多本省籍的中學校長被解聘了,鍾浩東卻能安然無事。
第四樂章:由白到紅的祖國
事變之後,很多台灣知識青年開始思考台灣的前途。為了啟蒙社會大眾對祖國政治的認識,一九四八年秋天他開始印行地下刊物,名為「光明報」。當時大陸國共內戰情勢愈演愈烈,一九四九年元月二十一日,蔣介石宣布下野,五月上海失守,蔣氏父子退守台灣。
一九四九年八月,一場大逮捕行動展開。蔣碧玉被抓到青島東路軍法處時,才知道浩東早就被逮捕了。同時鍾順和等十名基隆中學的教職員生,也一起被抓進去,不久張奕明和鍾國圓就遭到槍斃的處分。蔣碧玉則在半年審訊後,因與浩東聚少離多,涉案不深而被釋放。感訓期間,鍾浩東十分不合作,最後在一九五○年十月十四日,也被槍決了。
第五樂章:槍決之後
鍾浩東臨死前,寫了二封信,一封給妻子,一封給母親。然而他哥哥鍾里義帶了他的骨灰罈回家時,仍不敢讓老母知道浩東已死的事實,騙她那是佛祖的骨灰,放在家裡奉祀,可以保佑浩東早點解除劫難。母親一直到死時,並不知道浩東早已被槍決了。
尾聲:啊!啊!和鳴!你在那裏?
-----鍾理和日記:一九五八年二月二十二日
《幌馬車之歌》梗概
序曲:伴著腳鍊聲的大合唱
黃昏時候,在樹葉散落的馬路上,目送你的馬車,
.....在馬路上幌來幌去地消失在遙遠的彼方。
在充滿回憶的小山上,遙望他國的天空,憶起在夢中消逝的一年,
.....淚水忍不住流了下來。
馬車的聲音,令人懷念,去年送走你的馬車,竟是永別。
這首〈幌馬車之歌〉是鍾浩東在從容赴死前所唱的歌曲。由他同房難友鍾順和口中說出,也展開了這篇故事的序曲。
第一樂章:故鄉
鍾浩東本名鍾和鳴,是鍾理和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們父親原名鍾鎮榮,後因不滿日本人統治,報戶口時,憤而改為「鍾蕃薯」,蕃薯意指台灣。他經常往返海峽兩岸做生意,後來才遷居現今美濃尖山,經營農場。鍾蕃薯在六堆一帶客家庄,聲名遠播。鍾浩東與鍾理和同生於日據時代,西元一九一五年。鍾理和出世時白白胖胖,而鍾浩東又黑又瘦,因此父親眼裡只看見鍾理和。後來,他們兄弟一起在私塾讀書,浩東表現優異且有個性,原鄉的劉先生給予高度的肯定,從此父親才注意到不起眼的鍾浩東。
兩年私塾後,浩東與理和同進入鹽埔公學校。畢業後浩東保送長治公學校高等科,但其實是日本人利用「高等」的美名籠絡台灣人民,使其不得上進。因此浩東拒絕保送,與同年好友邱連球、鍾九和、以及鍾理和四人,一起參加高雄中學的考試。結果三人者金榜題名,只有理和因體檢不過而落第。此事對理和刺激很大,於是立志日後成為一個作家。
在雄中時,浩東經常與日籍老師辯論,常常暗地裡閱讀大陸書籍,有時還與老師發生激烈衝突。他平日也喜歡閱讀三民主義及五四時代的作品,因此對祖國懷有濃厚的憧憬。中學二年級便向父親提出赴大陸留學的想法,但父親不贊成他的計劃,因為父親覺得大陸的教育不比台灣發達。四個月歸來,他同意了父親的看法,原本遭學校退學的命運,但因成績優異被留了下來。
讀完雄中四年級,浩東以同等學歷越級考上台北高校。當時高校學生的帽子,有兩條環繞帽徽的白線,能戴上那頂帽子是極為困難的,尤其是台灣人,因此那也是當時少女崇拜的對象。第二年,鍾九和也保送北高,邱連球則考上屏東農業學校畜產科。高校二年級,鍾浩東則因為用功過度,患精神衰弱症住進帝大醫院(今台大醫學院)。在醫院結識了在那兒當護士的蔣碧玉,她的養父是蔣渭水。時值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中日戰爭爆發。當時浩東因為革命抱定獨身主義,因此暗暗撮合蔣碧玉與他的好友。
高校三年級結束,大陸戰事改變,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要挑選一批軍伕到廣東戰區,通曉廣東話的客家青年是優先考慮對象。因此,高校仍需一年,浩東趕緊束裝逃到日本,以同等學歷考上明治大學,攻讀政治和經濟。半年後,他回台灣省親,並計畫暫停日本學業,到大陸投入抗日行列,這次回國招募同行朋友,也向蔣碧玉提出邀請,她毫不考慮答應。
第二樂章:原鄉人的血
一九四○年元月,浩東帶著蔣碧玉和表弟李南鋒先到上海,探尋到內陸參加抗日組織的路線,順便等另一位友人蕭道應和他太太。蕭道應就讀帝大醫學院,四月份才畢業。在幾經折騰之下,七月份他們終於在九龍會合,一起出發到惠陽。然而到了惠陽,他們被惠陽前線指揮所當成「日諜」囚禁起來。幾天之後,透過丘念臺先生的關係,他們得以寫陳情書,免除槍決命運。
丘先生走後,他們在惠陽又被關了一個多月,才由軍士解送他們到桂林軍事委員會,看管一個多月。從惠陽到桂林輾轉半年,對懷孕的蔣碧玉與蕭太太而言,真是難忍的煎熬。管訓之後,他們被送回廣東曲江,鍾浩東與李南鋒到民運工作隊受訓;蕭道應和蔣碧玉唸醫學的,和蕭太太一起被分發到南雄的陸軍總醫院服務。一九四一年二月,蔣碧玉與蕭太太的兒子相繼出世。這時丘先生知道他們被釋放的消息,立即呈請他們五人到他的「東區服務隊」。由於孩子不能帶去,他們只有忍痛將未滿周歲的幼兒送給別人。
他們在東服隊的主要工作,是協助審問日本俘虜。直到一九四二年,隨著隊伍的調動,他們也做安政教民的臨時老師,教導距離前線較遠的小學生。一九四四年,服務隊由廣東惠州移動到福建永安,途中蔣碧玉第二胎臨盆,一名男同志帶她返回惠州橫壢鎮的旅舍生下老二,鍾浩東夫婦分隔兩地。一九四五年,惠州再度失陷,丘先生率全團駐守梅縣的南口圩,浩東的原鄉就在附近,於是蔣碧玉鼓勵浩東前去,兩人偷偷離隊到原鄉走了一趟。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一九四六年四月,浩東回到台灣,結束他們在祖國五年的抗日游擊生活,準備投入重建台灣。
第三樂章:校長鍾浩東與他的同志們
回台灣後,蔣碧玉在台北廣播電台上班,鍾浩東致力於辦學,接管台北郊外的基隆中學。浩東個性大方好交遊,急公好義,當上校長之後,衣著仍然樸實得像老農夫。對於學校的管理講求民主,老師的聘任絕不走後門,整個基隆中學,從上到下教職員工,都以學生福利為優先,杜絕爭權奪利的現象。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二八事件前夕,第三個兒子出世,邀請友人來家裡吃滿月酒,自此家裡走動的人漸多。一九四七年,發生二二八事件。事發當時鍾浩東到台北瞭解狀況,路上槍聲不絕於耳一片混亂,三月四日回到基隆告誡大家保護外省老師的安全。事變後,許多學校的學生大量失蹤,基隆中學的學生沒有人出事。很多本省籍的中學校長被解聘了,鍾浩東卻能安然無事。
第四樂章:由白到紅的祖國
事變之後,很多台灣知識青年開始思考台灣的前途。為了啟蒙社會大眾對祖國政治的認識,一九四八年秋天他開始印行地下刊物,名為「光明報」。當時大陸國共內戰情勢愈演愈烈,一九四九年元月二十一日,蔣介石宣布下野,五月上海失守,蔣氏父子退守台灣。
一九四九年八月,一場大逮捕行動展開。蔣碧玉被抓到青島東路軍法處時,才知道浩東早就被逮捕了。同時鍾順和等十名基隆中學的教職員生,也一起被抓進去,不久張奕明和鍾國圓就遭到槍斃的處分。蔣碧玉則在半年審訊後,因與浩東聚少離多,涉案不深而被釋放。感訓期間,鍾浩東十分不合作,最後在一九五○年十月十四日,也被槍決了。
第五樂章:槍決之後
鍾浩東臨死前,寫了二封信,一封給妻子,一封給母親。然而他哥哥鍾里義帶了他的骨灰罈回家時,仍不敢讓老母知道浩東已死的事實,騙她那是佛祖的骨灰,放在家裡奉祀,可以保佑浩東早點解除劫難。母親一直到死時,並不知道浩東早已被槍決了。
尾聲:啊!啊!和鳴!你在那裏?
-----鍾理和日記:一九五八年二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