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27 13:55:24萊因哈特

The Hours--女性內心世界的百年孤寂

很久沒有懷著這麼忐忑的心情寫一篇影評了。會讓我產生這種情緒通常有兩個原因:第一,這部電影裡充斥著複雜的元素,我擔心文字表述有太多未盡之處,一不小心把它寫淺、寫白了,無端端地糟蹋了人家一番漚心嚦血;第二,我對這部電影有很強烈的主觀愛好,近情情怯,怕寫作疏離了那個剎那的感動,造成情感上的異化。

幸與不幸地,這部電影同時兼具了上述兩個要素,把我置於一個進退維谷的窘境,不敢率然而寫,卻又不得不寫。

「時時刻刻」講述的是三個時代三個女人的故事,其中一位是赫赫有名的女性主義先驅吳爾芙,一位是生活在50年代的女性蘿拉布朗,一位則是當代女性克勞蒂雅。這三個女人生活時代截然不同,物質上沒有太多直接的交集,故事卻運用一些巧妙而富有隱喻性的要素把她們連結在一起。

其軸心要素就是吳爾芙的小說戴洛維夫人。陷入瘋狂邊緣的吳爾芙叼著煙草創作著戴洛維夫人,她是女性內心世界的先驅探索者;窒息於家庭傳統的蘿拉布朗一邊做蛋糕一邊讀著戴洛維夫人,吳爾芙的靈魂跨越時空成了她的啟發。用生活瑣事來掩飾自己脆弱內心的克勞蒂雅,周旋在前情人理查與現在女友莉莎之間,則是戴洛維夫人的現代化身。

如同電影原文名稱The Hours所暗示的,這部電影和戴洛維夫人小說分享了相同的精神,採取非常細膩放大的眼光,去透視女性的內心世界。電影中吳爾芙在創作時忽然來了一個靈感,她說:「女人的的一天就是她的一生。」,據此寫了這本小說。同樣地,這部電影裡三個女人的個性和境遇,也在各自的一天裡展露無疑。

我對於這種比較細微的描述手法情有獨鍾,事實上很多藝術電影在節奏上也都選擇long take或甚至比現實時間更緩慢的手法。因為要讓觀眾靠畫面深刻體會一個感覺和想法不容易,導演不能平鋪直敘地把它點出來,只好迂迴地運用氣氛和事件來營造。相反地,商業片的節奏通常就比較快,因為他們的主要目的是把詼諧、驚悚或美麗的影像組織起來,拼湊成一個精彩個故事。

總體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劇本,又遇上了出色的導演與演員。三位主要的女演員中,妮可基曼的表現令人眼睛一亮,也為她贏得了另一座金球獎。她最令人欽佩的表現大概是她變得非常不像原來的自己,不只在外貌上刻意改變,在細微處揣摩精神不穩定者的神態也很有說服力。根據她自己的說法,是從學習捲煙草這個動作開始神入吳爾芙的,相當有趣。不過我覺得這個角色雖然有挑戰性,但可資模仿處是比較外顯的,又容易發揮,所以本來就是個得獎潛力很強的角色。

反倒是茱莉安摩爾的表現讓我印象深刻,她是個活在五零年代的女性,片中暗示她是同性戀,卻不得不按照世俗規範走上結婚生子一途。因為她演的角色沈靜內斂,又是家庭主婦,與外人互動不多,難度其實蠻高的。或許是她的個人特質之故,在她安靜的微笑背後,總是延伸了不少想像空間,而且每次出場都給人一種窒息感,好像能夠將她生活的絕望與困窘傳染給觀眾。尤其有一幕鏡頭相當經典,在她到旅館試圖自殺時,大水突然超現實地淹沒整個房間,非常成功地把這種情緒推上高峰。

這場大水又有點像基督教教義裡的受浸,對她而言代表了死而復活,雖然和世俗的意義截然不同。從此她決定離開束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過她的解脫不是真的毫無牽掛,因為她造成了自己兒子(也就是下一個世代故事中的男主角理查)一輩子的陰影。

梅莉史翠普飾演的現代女性生活相當複雜,既跟一位女性同居,又跟罹患愛滋病的前男友理查維持一段若有似無的情愫。可能是因為梅莉史翠普本來就是位功力深厚的演技派女星,理查這個角色又非常搶眼,在這段故事中,她的表現便沒有特別令人刮目相看的感覺,算是吃了點悶虧。

如果一定要在這部電影中挑剔些缺點的話,最不合我意的大概就是它悲觀的色彩了吧!不論是那個時代的故事,所刻畫的女人都活在一種不被瞭解的孤獨裡,也許她們是被愛著的,也許她們在事業上是成功的,但她們的自我與外界總有層隔閡。吳爾芙說:「只有我一個人在黑暗裡掙扎。」,指得恐怕不只是她的病痛,而是她心靈上的寂寞。更悲哀的是,正因為這種惶惶的空虛如此難以承受,鮮少有女人像吳爾芙這樣有勇氣去探索與揭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面對自己真實的愛欲情仇,大部分女人只能選擇用生活的瑣事來自欺欺人。

電影中的蘿拉布朗和克勞蒂雅最後都選擇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雖然飽經傷痛,至終也算走出了精神的牢籠。然而吳爾芙解脫的方式卻是邁向死亡,或許她認為唯有掙脫肉體的禁錮,才能讓曾經擁有的美麗剎那成為永恆。

看著最後一幕,她緩緩淹沒在河中,令人心情十分沈重。走出電影院後,環繞在京華城的聲光與人潮中,不禁覺得,當隻快樂的豬某種意義下也不是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