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12 06:34:56courier

封鎖

如果不碰到封鎖,電車的進行是永遠不會斷的。封鎖了。~張愛玲〈封鎖〉


我在高中的時候開始迷戀張愛玲的作品,特別是她的短篇小說集《傾城之戀》與《第一爐香》。
前者幾成經典,收錄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更是膾炙人口,同樣地,我也很喜歡這兩篇小說裡的意境。然而,當時最愛不釋卷的卻是裡面的〈留情〉、〈金鎖記〉。那時候的我,總是讓張愛玲筆端犀利敏銳的話語給震懾了。那是毫不留情的透徹,對世態,對人性,對愛情…
至於後者,大學時跟著我來台中後,不知是哪位訪客在我書櫃裡見著了她,興致頗高的與我商借之後,從此就失了蹤影。爾後我逛著書店,雖記掛著該添購一本新的補齊,卻總老是記不住自己缺的是哪一本,一拖再拖…

而我的閱讀習慣,其實是偏愛散文勝過小說的;我總以為散文適合抒發淺淡舒適的心情,而小說太易將人帶入大喜大悲的境界。每次讀完一本小說,心總也跟著累了(特別是蘇童的作品,令我既愛又恨)。於是,我購買散文的次數多過小說,閱讀的方向也就越來越偏狹了。到了撰寫論文這階段,腦袋裡實在裝不下太多繁複的思緒了,甚至開始喜愛上簡單的圖畫書(惟獨對漫畫我總是無動於衷),後來張愛玲的小說漸漸地成了書櫃的裝飾品,被我遺忘了,被其他書籍給掩蓋了。

新近與一位老同學在msn上聯絡上了,他傳了自己的blog過來,我興沖沖地點入其中一個,題為〈張愛玲〉的那篇倏然攫住我的目光。我看著,不禁會心的微笑了,不禁想起張愛玲其中一篇短篇小說──〈封鎖〉。
其實二者之間倒也沒什麼太大關聯,只是學資訊工程的朋友,巧妙的將msn與張愛玲的一段話作了連結,原文如下:

見著了你,是歡喜;
不見你,心底又像是塌了一塊。
失了魂,只好把心一橫,顧著自個兒的事,
自私些,但也總算是好了兩個其中一個。

有時候貪嘴,是見了你又不見你,
叮咚叮咚個沒停,止不了渴,卻也搔不到癢處,
倒成了傀儡、新科技的僕人。
這下可成廢人。

(希望他不介意我引用他的文章,原文刊於http://wowlai.blogspot.com/

到底是學資訊科學的,對這方面確實是敏銳多了。
msn究竟問世多久了?老實說倒也不復記憶了,但它的確扎扎實實地在多數人的生活中住了下來,成為日常生活裡食、衣、住、行四大活動之外,每日必出現的第五項。有陣子,電腦螢幕桌面右下方的小綠人中毒了,終日貼著一個紅色繃帶,上面就畫了個大大的「X」,堂而皇之地宣告著它病了罷工了。那陣子,BBS上一片哀嚎聲,所有人都為著那小綠人的病況擔憂著,幾乎是愁雲慘霧密布。

我對msn的需求倒也不怎麼強烈,聯絡人的總數明明寫著51人,但真正會聯絡的可能連十個都不到。對我來說,msn的功用不脫從暱稱了解朋友的近況,或者是傳遞檔案、聯絡聚會時間這幾樣。一開始使用msn,像是見著有誰登入了似乎不打聲招呼,問候一下會有那麼些局促與不安,於是總有言不及義的對話情形出現,最後卻常是兩個人尷尬的沉默了,停滯了。久了,我也開始厚著臉皮起來了,顯示著「離開」或是「忙碌」來避免這無謂的情形。那右下角的小綠人,倒也清閒了好一陣子。

但最近卻不知是怎麼回事,該說年紀使然或是春光過於明媚動人?許多朋友開始央請起自己介紹朋友給他們,甚至是代他們問話。
傳情示愛?什麼時候msn搖身一變變成了婚友社了?我冥想著…
但那倒也無妨,能給身邊的朋友捎來一絲幸福的機會,也是件好事。就這樣,對話框裡一個拉進一個,兩個拉進一雙,叮叮咚咚個沒完沒了。而我像個沒事人一樣,呆立在一旁,無所是事地看著,閱讀著,聽著…那境況倒真挺像坐上電車卻遇著了「封鎖」的乘客般,窘迫且無聊,想下車又下不了車。
忽然,又開了兩個視窗;其中一個視窗男方羞怯地央請著我代他向女方示愛了;另一個視窗,女方則嬌羞地嗔怪著我並推說自己會不好意思。
我,倒成了傳話的媒介?
向來認為感情就該直來直往,大方表現的我,面對這樣繁瑣細碎的情況,不得不承認自己是有些煩躁了…卻也像是自己活該招來的。
但愛情的出現,不該是由自己追尋嗎?幸福的機會,不該是由自己掌握嗎?
msn始終只是個媒介,始終只存在於電腦裡,而人生是該用真切坦率的生命去體驗,不該僅是躲藏在螢幕後,癡傻地敲著鍵盤。

我想著同學的文章,想著張愛玲的小說,想著msn,想著〈封鎖〉:
「如果不碰到封鎖,電車的進行是永遠不會斷的。封鎖了。」

文字不停堆疊,符號不斷蹦現。
說了再見下了線,關了對話框,我盯著的一片寂靜的螢幕,一切顯得是空泛虛幻且無意義。

帶著無奈的心情,我點了小綠人,看著長串的聯絡人名單,認真的思索著是不是該封鎖誰了,最後,卻是放棄了。
我想,我最想封鎖的,
是自己。

上一篇:一個人住

下一篇:Di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