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09 01:46:31非也

[非論]無能、無恥、無遠見的政客,選他做什麼?!

這些話一直都想要說,現在一邊打字,一邊整理思緒。

根據我的觀察,我身邊的人,越來越傾向無黨無派,對政治冷感的人
也越來越多。這當然是其來有自。

越是頭腦清醒的人似乎就越對現在台灣的政治現況感到灰心絕望,結果是有一個共同的感想:這些無能、無恥、無遠見的政客,我們到底選來
做什麼?

台灣的政經環境搞到現在的地步,不正是政治人物的無能嗎?作為人民的公僕,靠納稅人繳的稅金養他們,無能到這種地步,還能安然地不以為意,依舊以政治人物的身份,大搖大擺地出現,這不是無恥嗎?該做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做了一堆,留了一大堆手尾,到了亂七八糟的地步,這不是無遠見嗎?

執政的無能,監督的也跟著無能,不管哪一方,他們表現出的無能也正表現出他們的無恥。先賢有言:「人而無恥,不知其可。」「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看看我們的政治人物們做了些什麼事吧:

首先,就經濟方面,我們的政府喊「拚經濟」喊了這幾年,到底拚出些什麼來了?政府最失敗的就是只知道去抱財團企業主的大腿,他以為是利多,其實只好了那些當老闆的,當員工的無不叫苦連天。自從年資制度更改以來,企業主紛紛開始以約聘方式聘請員工,一年一聘,不但省下退休金,連年終獎金都省了,蓋一年期滿即改約,年終獎金無法適用也。(政府機關也盛行一年一聘的約聘制,蓋欲節省人事費用也。)

所謂的獎助就業辦法,也是並無實效。企業主聘用政府就業輔導方案的學員,聘用一員可得補助2000元,當然是多多益善。但是注意,仍然是約聘居多,期到解約。當然企業主都會說得很好聽,你表現好也可以轉任正式員工,但是請問約聘轉正職的人究竟有多少呢?公司內部員額固定,就是有人離職,自有其他正式員工順勢遞補,幾時才輪得到這些外部約聘的臨時員工遞補呢?說有遞補機會根本是說得好聽,其實是畫餅充饑。再來,約聘人員解約後他們再聘請新人又可以再得補助2000元,而解約的人就又得面臨失業的困境。

人力不斷流轉,聘約始終無法長久,企業主拿補助金拿得理所當然理直氣壯,好像我給你工作機會拿點補助也是當然,但是反過來想,因為你需要人才幫你做事,為你賺錢,這裡剛好有這樣的人才,我付出勞力,你付出薪水,各自滿足彼此的需要,這哪裡有誰受惠誰施惠的道理?政府多花那些補助金,實在花得沒什麼道理。

我倒認為應該要反過來看,企業主需要人才,而政府為企業主培訓人才,應該是企業主出錢,貼補貼補培訓預算才對。至於培訓出來的人如果不適任,當然應該由政府賠償企業的損失,企業主花錢讓你為他栽培人才,結果你交給他一個蠢才,當然應該賠。而這中間的細則可以再商榷。

再來,就財政方面,則看到一般平民百姓的稅越來越重,所得稅、營業稅一再調漲,健保的保費、部份負擔費用雙漲以來,也不見醫療品質有什麼明顯的改善,老百姓的負擔加重了,政府還是喊窮,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老百姓變窮啦,政府的財政來源是老百姓的稅金,老百姓變窮了,政府自然不會有錢。然而遺產稅、贈與稅聽說還要減哩,這不是更匪夷所思嗎?遺產稅跟贈與稅是那些有產可遺,有物可贈的有錢人才需要繳的稅,而他們自有辦法聘任專門人員為他們處理脫產、節稅的事,政府需要為他們擔心他們繳不出這區區的遺產、贈與稅嗎?

有多少人被一堆帳單跟稅金催繳逼得上天無路下地無門,政府為他們做了什麼?那些有錢人就連所得稅都未必會乖乖照數繳清(他們自有財政跟法律顧問為他們處理),要知道那些貸款、稅金、呆帳,一筆筆數字都不小,也不見政府或金融機構一天到晚追著他們屁股後面催他們繳出來。而一般人只要一張帳單沒有繳,一兩天內就會接到催繳電話,這種差別難道就是因為我們沒錢,那些企業主有錢嗎?

我認為這也是應該反過來做,將所得稅及營業稅的稅率降低,並且將真的繳不出的稅款、規費等等一律改列呆帳,反正他已經繳不出來你再催也是沒意義,就是交付法院強制執行,拿不出就是拿不出,你能憑空叫他變出錢來給你嗎?就像治病一樣,先把病治好了,再要求他恢復強壯。先把老百姓的負擔減輕了,也才能要求老百姓有繳稅的能力。而遺產、贈與稅等等,就沒有降低的必要,甚至有調漲的空間。一兩萬三四萬的錢對一般平民來說可能是一個月的收入,對企業主來說卻是發一個薪水就出去了。更何況遺產稅動輒上億,贈與稅也往往所費不貲,這些都是他有能力負擔的,何必為他擔心呢?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

這段話值得我們的政治人物們深思。

再來談到教育文化,近幾年來高喊本土化,提倡方言教育,國文(國語)課的時數減少,小朋友們漸漸說英語比說國語來得流利,作文課的作業也越來越牛頭不對馬嘴,這是值得憂心的情況。

我不是反對本土,但是將方言教育提到教育體制內來,是不是走火入魔?因為政治上講求去中國化,連帶的教育文化也受到波及,中文教育越來越被邊緣化,這是不是本末倒置?

語言教育,一定以全國通用的為先,豈有強調殊方異語的方言,而忽略全國通用的中文的道理呢?現在的方言教育,不但要學的項目增多,包括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教本的注音方式又各各有別,學生學得一個頭兩個大,老師也教得頭昏腦脹,其實何必這樣呢?想要保存方言,自有文史工作者負責,傳承方面則有講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的長輩傳授與族群中的晚輩,何必這樣大張旗鼓,徒然增加學生跟老師的負擔呢?要提倡本土,鼓勵學習方言,我認為比如英文、日文等外語,作為一種附加的語言能力即可,不必強要每個人都去學,不學就是不「本土」,不「愛台灣」。這就落入我所說的「走火入魔」了。

至於中文教育日見勢微,更見那些大喊去中國化的人缺乏文化素養及遠見,在政治上去中國化,是將台灣的政治地位自外於中國,不視為「中國的一省」,而是一個「獨立政體」。這好得很啊,我一點都不反對。但是在文化上要去中國化,那麼台灣還剩下什麼呢?說到底台灣是個移民社會,閩南、客家也都是由中國遷移過來的,甚至原住民也是由東南亞遷移過來,台灣最早應該是個無人島。真要去中國化的話,大概只有原住民很難跟中國扯上關係,那乾脆大家都去學原住民語,都去學唱山歌,不必學中文,不必學ㄅㄆㄇㄈ,甚至不必學寫字了,因為原住民山歌是口耳相傳,不用文字記載的。

中文,從工具義來說,它還是全國通行的語言,漢字也還是全國通行的文字。使用中文寫下的從古到今許多的文學作品、思想論著,現在也還是我們的精神食糧。近年來有人說不必看重文言文,這是何等的荒謬,我們的教育官員,又是做了多麼荒謬的事!這樣下去只會造成一個貧血的、貧弱的、貧瘠的──他們所謂──「台灣文化」罷了。台灣一直以來最值得自傲的就是,放眼華語社會,只有我們真正繼承而保存、發揚了華語文化的精華。中國大陸所保存的只是一堆殘破的文物,而且本來是不重視的,文革結束後才從所謂「反省」中將它們修補的修補,發掘的發掘。我們卻真正保存了華語文化的真正精神。孔孟學說、中國文學等等,因為有學者們的研究、保存而倖存於世,現在反而要將它抹殺,只能說這些人真是「阿答馬空孤力」了。

最後,再說說最近鬧得甚囂塵上的「出版品分級審查委員會」吧。

這是對言論思想的一次嚴重箝制,我們必定要堅決地反對到底的。事實證明,越是保守、愚昧的社會,風氣越是淫亂、危險。看吧!明代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保守,最講究「禮教之大防」的年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金瓶梅》、《肉蒲團》、《品花寶鑑》等所謂「淫書」正是成於那樣的年代,裡面所揭露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以影響兒童身心為由而管制、甚至禁止,這並不是真正的好方法。

再說,所謂的分級標準本來就欠缺客觀的依據,文學作品中的情色描寫本來就很難禁止,甚至暴力、死亡等的描寫,也很難避免。

「愛與死亡,是文學永遠的題材。」這句話不是一直深入人心,已經成為定論了嗎?

要是描寫暴力、死亡、自殺、性等等,就要被貼上限制級甚至(所謂的)「逾越限制級」的標籤,那麼我們還可以寫什麼?還可以出版什麼?還可以「讀」什麼?

金庸不能讀了,裡面都是打打殺殺,小龍女矇著眼睛被「污辱」了還不知道是誰幹的,段譽跟他的妹妹(後來知道不是)被餵了春藥關在一個密閉空間,差點幹出「好事」來……。

《紅樓夢》不能讀了,賈寶玉在第五回就跟家裡的丫環「共領警幻所訓之事」,裡面還有更多關於亂倫、自殺、勾心鬥角、謀害人命的描寫。

《水滸傳》不能讀了,裡面是強盜造反,還被描寫成「忠義之士」。可是男盜女娼,個個還都是殺人魔王。

甚至佛經恐怕也不能讀了,裡面割肉餵鷹、投身飼虎的故事,雖然是描寫佛菩薩的「慈悲大願」,但是以現實的價值眼光來看,這難道不是描寫自殘、甚至自殺的行為嗎?

不要這樣搞了,饒了我們吧。

有這麼多做得顛三倒四的事,我們的政治人物不去改善,卻一天到晚分藍綠、搞分裂,吵得不可開交,人民的生活還是一樣難過,綠的如果過半,固然有執政黨坐大、變得肆無忌憚的疑慮,藍的過半難道情況就真的會改善嗎?我不敢奢望,我身邊的人也不敢奢望。過去幾年難道不是在野過半的情況嗎?結果又是如何呢?

多做些事,少放些屁,要是我們的政治人物還沒有這樣的自覺,我們的選民還不知道提出這種要求,那麼不管藍綠誰過半,結果都是一樣亂。而如果選舉的結果對現狀並沒有任何改善的保證及幫助,那麼請問我們的政治人物及選民,我們投票又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