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0 12:07:49noel

全球漢語熱 孔子學院成中國"軟實力"最亮品牌

  在德國柏林的一座公園中,中德學者為孔子樹立雕像。底座上用德文寫著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全球漢語熱 孔子學院成中國"軟實力"最亮品牌
新華網 (2007-04-10 09:23)

  2007年3月25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孔子學院三樓大禮堂座無虛席,來自中國北京師範大學的于丹教授以行雲流水般的風格,與400多名觀眾一起分享了她在國內引起巨大轟動的《論語》心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安身立命之道與倫理理念跨越千山萬水、打破幾千年時間阻隔,再次征服了今天的人們。聽眾紛紛表示,講座是一趟讓人享受的“文化之旅”。
  2600年前,孔子雖然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甚至有過“乘桴浮于海”(坐著木筏出海)的夢想,但終其一生,他老人家的足跡也沒有走出過今天山東、河南兩省的地界。然而,孔老夫子可能做夢也不會想到,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國力增強,他的學說作為中國的文化名片走向了五大洲、走進了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們中間。
  全球漢語熱催生孔子學院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和國際交往的日益廣泛,世界各國對漢語學習的需求急劇增長。
  在中國的近鄰韓國,上百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學習漢語的人數超過100萬,一些著名的企業出于戰略考慮越來越重視培養員工的漢語能力;在日本,“漢語熱”直追“英語熱”,成為繼英語之後的第二製作語,學習漢語的人多達200萬左右。僅日本五大主要中文培訓學校,2004年的入校生已突破5000人,比2000年增加了5倍;2002年到2005年,英國大學里把漢語作為主課選修的學生數量已經翻了一番。英國匯豐銀行從2001年起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通過英國文化委員會主辦若幹支持漢語教育和贊助青年才俊學習中文的項目;法國的漢語熱更是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陸儉明教授說:漢語學習人數在法國增長很快,英語、日語、西班牙語的年增長率是2%-4%,漢語則高達38%;美國公立中小學學習漢語的學生在2004年有2萬多名,到2006年則猛增到5萬多人;2003年,美國有200所中小學校開設中文課,2006年增長3倍。美國大學理事會的一項調查顯示:願意把漢語列入大學預修課程的高中有2500所。正是順應了這種學習漢語的需求,美國有40多個州提出了建立孔子學院的要求。
 
 
 據國家漢辦統計:2004年,中國派出69名對外漢語教師,2006年派出1000名志願者和1000名教師;2005年,海外有近3萬人參加漢語考試,2006年則翻了一番。目前全球學習漢語者超過3000萬人。
  推廣本民族語言,各國政府都在行動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世界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繫日益密切、頻繁,文化交往不斷增多,各國對文化傳播越來越重視,語言作為文化載體的作用越來越凸現出來,向國外推廣本國語言已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許多國家甚至已經把通過推廣語言傳播文化列入了國家戰略,變成了一項重要的政府行為。
  據報導,日本不久前宣布,近期要在日本本土之外建100所日語中心。今年1月,日本媒體報導了日外務省與國際交流基金會具體的拓展海外日語教學計劃,文章題目十分搶眼:“絕不能輸給漢語!”
  韓國也表達了一樣的雄心大志。年初,韓國文化觀光部宣布要在世界上開辦100所世宗學堂,首選地就是中國;俄羅斯則制定了推廣俄語的普希金學院計劃,院長是現任總統普京的夫人。普京夫人通過各種渠道為本國語言代言,展現俄語和俄羅斯的魅力;印度受中國建立孔子學院的啟發,學習中國經驗,準備建立“甘地學院”,以促進印度文化的國際化;已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德國歌德學院、法國法語聯盟、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更是增強了危機意識,在中國孔子學院成立的短短幾年里,他們都先後到北京的孔子學院總部,或到各國的孔子學院進行了考察學習。
  正像國內外許多人士指出的那樣,本國語言的國際化是國家之間軟實力競爭的一個重要內容或象征。所以,無論德國、英國、法國、西班牙這些有著十分豐富的語言推廣經驗的國家,還是日本、韓國、俄羅斯這些剛剛開始重視文化傳播的國家,都十分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加快了推廣本民族語言的步伐。
  平均四天建立一所孔子學院
  近代以來,中國人走出去傳播漢語言文化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漢語推廣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但長期限于對外漢語教學工作領域。
  順應全球方興未艾的漢語學習熱潮,創辦傳播中華文化相關機構的歷史重任落在了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身上。國家漢辦成立于1987年,是由國務院11個部門領導組成的日常辦事機構,設置在教育部內。國家漢辦成立的初衷是希望以語言作為橋梁,以民間的文化語言交流的方式傳播中華文化,達到宣傳中華民族價值觀的目的。
  2002年,中國開始醞釀在海外設立語言推廣機構。從2004年開始,在借鑒德國歌德學院、法國法語聯盟、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等機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驗的基礎上,我國在海外設立的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公益機構終于誕生。國務委員陳至立提議,以中國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的名字將其命名為“孔子學院”。
  國家漢辦建立孔子學院的工作開展得異常順利,平均四天一所的速度更令人稱奇。在短短兩年左右的時間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學院,覆蓋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用國家漢辦主任許琳的話來說:“現在已經不是我們要推廣,而是各國的大學爭著要辦,擋都擋不住!”
  據介紹,僅去年一年國家漢辦就接待了7000多位來訪的客人,國外的3000多人,國內的4000多人,談的主題基本上就一個:要建孔子學院。按照國家漢辦高效的工作機制,通常從簽協議到開課,大約需要半年的時間,這樣的速度已經非常快了,但還是遠遠滿足不了國際上高漲的中文學習需要。許琳主任介紹說,現在國外大學、社會機構正式向國家漢辦提出開辦孔子學院的書面申請已經超過400份。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我們在推孔子學院,而是國外拼命推著我們要趕緊辦。
  有這樣兩個故事能充分顯示世界各地對建立孔子學院的熱情和急迫程度。美國羅得島大學是一所在全美大學中排名120多位的工科院校。當羅得島大學提出要辦孔子學院的書面申請後,考慮到離該大學只有1小時車程的波士頓已經建了馬薩諸塞州立大學孔子學院,中國國家漢辦就沒有同意。羅得島大學的校長專門通過中國駐紐約總領館找到了國家漢辦主任許琳,十分急切地說:“給我1分鐘時間,就看一張圖!”這一次該許琳主任稱奇了,這是一張羅得島大學孔子學院的效果圖,這張圖上清晰地繪制了一個把寧波的“天一閣”和北京的“恭王府”結合在一起、成比例縮小的中國園林式建築。羅得島大學校長說,羅得島大學是培養工程師的,現在中國的各種大工程是世界上最多的,學了漢語,我的畢業生才有更好的機會。我們孔子學院的建設工程已經開建了,在全球招聘漢語教師也已開始……
  另一個故事說的是孔子學院在瑞典的奇遇。目前,全世界說瑞典語的人只有1000萬左右,所以瑞典人對本國語言十分“愛惜”,出版物、廣播、電視幾乎都是瑞典語,甚至一些人士表示瑞典要保護好自己的語言“領地”,絕不能讓英語、德語“搶占了地盤”。但建立孔子學院的計劃卻一下子得到了瑞典人的熱烈歡迎,綠燈大開。成立後的第一個月,就招收了一個漢語強化班,政府官員、從事對華貿易的企業界人士紛紛報名參加培訓。
  在孔子學院使很多人羨慕、贊揚的同時,也有個別評論家本能地感到擔心甚至恐懼,發出風言風語,個別人甚至說孔子學院是“中國文化威脅”。事實勝于雄辯。許琳主任說,不久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申請要辦孔子學院,我們知道這個學校有些學者可能會有不同看法,就問校方是否想好了。為此,哥倫比亞大學專門召開了教授聯會,結果是除一兩名教授反對,絕大多數教授表示贊同。
  快速發展,規模初具
  據來自國家漢辦的消息,自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韓國首都首爾挂牌以來,全球已啟動孔子學院(包括孔子學校、孔子課堂)140所,分布在5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亞洲48所,美洲28所,大洋洲4所,歐洲49所,非洲11所。目前,已有72所孔子學院正式運營,其余68所正處在開闢教室、聘請教師、添置設備等籌備階段。此外,還有43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家機構提出了設立申請;國內61所高校和機構參與了孔子學院的合作辦學。
 2006年,國家漢辦等部門向80個國家派出包括孔子學院在內的教師1004人,是2005年派出人數的3倍多;向34個國家派出志願者教師1050人,是2005年的1.5倍;培訓國外漢語教師15896人次,比2005年增長了50%;設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學位,在12所高校試點招生300人;“超常規”培養培訓計劃出台,國際漢語教師新標準已經著手制定。
  在教材建設方面,根據國務委員陳至立的有關指示,在教育部的直接領導下,成功開發了《漢語900句》,並實現了編寫、出版及發行一條龍,與國外出版公司簽署了14個語種的翻譯協議;與國務院僑辦合作改編了《中國歷史常識》、《中國地理常識》和《中國文化常識》,翻譯成英、法、西、德、日、韓、俄、阿、泰9個語種;積極開發多媒體課件;全年共向85個國家839個單位贈送59萬冊圖書;組織了首次國際漢語教材評眩
  據2006年底對40所孔子學院的抽樣調查,儘管孔子學院平均運行時間不到半年,但已開設漢語課程300多門,開班人數達1.3萬人次,課時總數達1.67萬,相當于每所學院60人連續半年每周上課10學時;同時,舉辦了各種文化、經貿講座、展覽、演出等活動,參與者達22萬余人次。
  教材和教師是孔子學院發展的瓶頸
  成績固然令人鼓舞,但與全球強勁的漢語學習需求相比,孔子學院供不應求的壓力越來越大,對外漢語教師、漢語教材編寫方面存在的不足也開始顯現,對外漢語教學思路亟待扭轉。同時,不少文化學者也開始呼籲:漢語走向國際化,對外漢語教學應該與時俱進、逐步簡化,打破曲高和寡的局面。
  僅僅是如何填補教師缺口就是一項十分巨大的工程。幾年前,國家漢辦公派到國外的漢語教師只有六七十人,現在已經增加到2000多人,然而,比起國際漢語熱對教師的巨大需求,缺口仍然很大。據國家漢辦預測,馬來西亞漢語教師缺口9萬,印度尼西亞缺口10萬;日本、韓國、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尼、中亞五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周邊國家對漢語教師的需求都非常迫切;非洲、阿拉伯地區、南美也有要求,而歐洲、北美、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發達國家,都希望在漢語教師方面得到中國的大力幫助。2010年,國外學習漢語的人數預計將達到1億,而全球漢語教師缺口超過400萬。然而,中國目前獲得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証書的僅有3000人,國內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共計6000人。
  與教師數量缺口同時存在的是教學方法問題。據反映,儘管絕大多數對外漢語教師的中國語言文化知識豐富,也有比較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對如何根據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年齡、不同層次需求的外國人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經驗還比較欠缺。怎樣才能像孔子那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許多對外漢語教師目前的新追求。
  漢語以難學著稱,如何降低漢語學習的門檻,教材建設是一個關鍵問題。據統計,目前有1000多種對外漢語教材,但方便外國人學習的並不多,教材中間有很多不易理解的內容,教材的編排方式也不合乎他們的接受習慣。例如,許多對外漢語教材中都有愚公移山的故事,按照外國人的思維,愚公的做法就有點不可思議,他們大多認為完全可以搬個家解決問題;再比如孔融讓梨的故事,由於價值觀的差異,許多外國人不理解孔融為什麼要讓梨。不少國家的學生還表示,希望能擁有專門針對自己國家學生的教材;因為到中國旅遊的機會越來越多,希望學習一些有關旅遊方面的實用的漢語。國家漢辦主任許琳指出,今後的教材編寫要堅持貼近外國人的思想、貼近外國人的習慣、貼近外國人的生活的原則,目前中國正在採取向外招標、中外合編的辦法,加緊編纂國別教材,增加多媒體的內容和方法。
  孔子遠行,天下和平
  內羅畢孔子學院自開課以來,來自天津師範大學的教師每周向學生們講授漢語,傳播中國文化。除了常規的課堂教學,他們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如請中國駐肯尼亞大使講課,請華人書法家現場書寫演示中國書法,觀摩中國電影等等。久而久之,中國燈籠、中國結、長城和天壇等成了他們熟悉的事物。就像內羅畢孔子學院的學生一樣,世界各地孔子學院的學生們在一點一滴的學習熏陶中,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儒家文化展示了她獨特的魅力,慢慢地開始浸潤他們的心靈。
  伴隨著孔子學院建設的步伐,中國國家軟實力的影響隨之擴大。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國際問題專家約瑟夫‧奈說,中國的“軟實力”近年來提升很快,採取提升“軟實力”的政策對中國而言是明智之舉。中國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學院,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這也是“軟實力”的一種具體體現。美國《新聞周刊》評論指出,“通過建設孔子學院來向世界介紹中國是一個好主意”。
  孔子學院的建設也為樹立我國的良好國際形象多有貢獻。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對伊斯蘭堡孔子學院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孔子學院不僅可以促進巴中教育交流,而且還可以促進巴中在文化、科技、藝術和經濟等多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新西蘭總理克拉克親自參加奧克蘭孔子學院揭牌儀式並發表講話稱,奧克蘭孔子學院的建立是加強新中關係的又一重要舉措,有利於促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法國普瓦提埃市夏普大區副區長馬丁‧達邦說,孔子學院通過語言、文化和教育來促進人們對中國的了解,將為法國培養大批了解並熱愛中國的優秀漢語人才;美國芝加哥市市長戴利說,中國經濟發展強勁,已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美國人民應該更加關注、了解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他還呼籲“聯邦政府也能像中國政府這樣來支持我們的中小學外語教育”。
  孔子學院的建設始終是世界輿論廣泛關注的焦點。《華爾街日報》發表《漢語推廣熱全球》一文評論:“中國政府的漢語推廣戰略的高明之處在于:推廣教育和語言有助於加深外部世界對國家的了解,是擴大一國影響力的最有效途徑。戰艦能讓別國人民暫時臣服,而讓他們理解你的語言卻能使大家成為朋友。”新加坡《聯合早報》指出,“孔子學院的推廣,有助於外界了解中國,消除外界對中國和平崛起的誤解。”2006年1月,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的又一熱門出口產品:漢語》的評論,引用當地一所漢語研究機構負責人的話說:“中國正在用漢語文化來創建一個更加溫暖和更加積極的中國社會形象。”
  國家漢辦主任許琳說,孔子學院已成為體現中國“軟實力”的最亮品牌,孔子學院已經成為當代中國“走出去”的符號。
  2007年4月9日,孔子學院總部揭牌儀式在京舉行。記者獲悉,到2010年,全球將建成500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郭扶庚)


吾語:

台灣內部的統獨爭議在國民黨2000年總統大選敗選之後一發不可收拾,吵吵嚷嚷永無止歇,殊不知世界正以驚人的速度快速的變化與進步當中。
中國自從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其國力進步之神速,實在令人膛目結舌。
但是反觀島內不論是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卻是自外於世界快速改變的潮流之外。
人因會思考而記取教訓,會記取教訓而進步,會進步而偉大。
在上位者若不思進步的道理,只想著自私的權利地位的奪取,終將會自外於世界巨輪。
阿楨 2014-01-26 09:26:40

ABC在中國失寵了?

  英(美)語(文)在中國未寵過,何來失寵?
  反帝的中國當然不可正式承認寵愛「英語帝國」1和「資本主義」2,但由改革開放3後官民追求英語教育和市場經濟來看,確實寵過。
  即使寵過也是舊愛,漢語(普通話/國語/華語/中文/漢文)4已成新歡,這是利之所趨。「英語帝國」之形成雖有各種軟硬實力5,但根本仍在學習有沒利益。當中國「世界工廠」6轉向「世界市場」7,別說中國國內的學習會轉向,就連國外也是,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8便是明証。
  啥「孔子學院」?怕是「馬列毛學院」吧!
  對!歐美日台在世界各地的「xx學院」是「文化中心」、中共的就是「政治中心」,誰叫它帶個「共」(產黨)字呢!就好賣台「中國」國民黨、統媒「中國」時報。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847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