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10 02:14:27台長

國風。鄭 21. 溱洧

圖片 溱水河,今名黃水河,位鄭縣故城北,向東與洧水滙合。


詩文二章章十二句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筆記

溱(音針)、洧(音偉):河名。
蕑(音堅):一種蘭草。 又名大澤蘭,與山蘭有別。
訏(音虛):大。
芍藥:一說與今之芍藥不同,一種香草。
瀏(音劉):水深而清。
殷:眾多。
  
  
  

我国唐代以前所指的“兰”,到底指兰科植物还是菊科的泽兰?
中国人自古爱兰。凡提及养兰、赏兰,时常都要抬出老祖宗孔子的“王者之香”及“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为穷困而改节”等赞美之辞。历代赞美兰花的诗、词、赋,不胜美举。对这些诗词中所说的“兰”,我们一向认为就是指的兰科植物,我国传统名花之一。
近日翻阅台湾植物学者潘富俊博士的三本植物图鉴(《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实感谔然!因为,潘先生认为,中国古诗词如《唐诗》、《诗经》、《楚辞》中提到的兰都是菊科(Asteraceae)的泽兰类(Eupatorium),而不是指的兰科(Orchidaceae)植物。
难道我们真的与先人们会错了意?

下面摘几段潘先生的解说于后,供大家探讨。

《诗经植物图鉴》第145页:
唐朝以前,“兰”指的多是泽兰,宋朝以后才称兰科(Orchidaceae)植物为“兰”。
泽兰多生泽旁,故名之,自古即为著名的香草。圣人多赞美“兰”之情操,忠臣以“兰”自托,文人为文赋之咏之,比之以君子,配之以美人。“兰”之香在茎叶,佩在身上可避邪气,即《离骚》所谓的“纫秋兰以为佩”。植株煮汤沐浴,即为“兰汤沐浴”。妇人以泽兰掺和油类泽头,称为“兰泽”,据说有净身和去除不正之气的效果。另有“佩兰” (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叶揉之有香气,亦常作为佩饰的香料。《陈风-泽陂》中“有蒲与蕑”的“蕑”字为兰之古字,和香蒲一样,都生长于沼泽之地。
耿煊认为除上述种类外,泽兰可能亦指华泽兰(E. chinense L.)和马兰(Aster indicus L.),两都均属于菊科,植株亦有香气。

《楚辞植物图鉴》第21页:
泽兰属植物多生长在下湿地,除泽兰外还包括华泽兰(E. chinense L.)、佩兰(E. fortunei Turcz.)等。……
……古代时,只有道德高尚的君子才有资格佩兰。屈原自己也经常随身佩带,即《离骚》所言:“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 文献中最早提到泽兰的是《诗经》,如《陈风-泽陂》之“彼波之陂,有蒲与蕑”、《郑风-溱洧》之“士与女,方秉蕑兮”,两诗中的“蕑”字,即今日所称的泽兰。孔子称颂“兰”为“王者之香”,周游列国时曾写下一篇《猗兰操》,自伤生不逢时。泽兰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崇高由此可见。

《唐诗植物图鉴》第7页:
中国古诗词如《唐诗》、《诗经》、《楚辞》中提到的兰都是泽兰类,常见的有三种,即泽兰、华泽兰与佩兰。……
(以上三文中所指泽兰: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

以上圖文來源網址:
ttp://www.emay.com.cn/cgi-bin/bbs/topic.cgi?forum=3&topic=168&show=75
近年在台灣的中、南部及東部,常見到一種具有心狀葉的蔓藤植物,攀爬在曠野、路旁、邊坡、低海拔林地及荒廢農耕地或果園,一大片一大片的覆蓋在地面或林木樹冠上。在春夏雨季來臨後,則形成一層茂密的「綠色地毯」,尤有甚者更如同一望無垠的滄滄「綠海」,不知情者可能還誤以為是成功的綠化效果呢。每當10月至11月間開花盛期,白色小花綿密地掛滿枝頭,點綴在蔥鬱的林間,神似綠海銀瀑,在蕭瑟的秋末季節能有這麼壯觀的白色花海來襯托著山頭秋景,可還真教人讚賞哩!養蜂人家原本為著度冬的蜜源煩惱,近些年可撿了些便宜,高興紮實的省下了一筆支出,甚至還可收取一些「小花蔓澤蘭蜜」作外快,雖然無法與台灣傳統的香醇龍眼花蜜相比擬,但充做蜂群越冬或生產蜂王乳時的補充蜜源則綽綽有餘。腦筋靈活的蜂農,以其所含近似高山野蜂蜜的特殊野生花草味兒,將之列為具地方特色的「鄉土蜜」,呈亮麗琥珀色的濃濃香蜜,在低溫下又不會形成結晶,上市以來還頗受消費者喜愛。

以上所提及的小花蔓澤蘭 (Mikania micrantha H.B.K.)是一種菊科(Asteraceae or Compositae) 蔓澤蘭屬(Mikania)的入侵植物(invasive plant),其英文名為mile-a-minute weed、bittervine、America rope或Chinese creeper。它在其他不同地區還有甚多俗名,譬如中國大陸稱之為薇甘菊或小花假澤蘭,法國人叫它liane americaine,美屬薩摩亞叫它fue saina ,斐濟則叫它wa mbosuthu等。蔓澤蘭屬植物,全世界約有430種,主要產於熱帶美洲,台灣原產一種蔓澤蘭(M. cordata (Burm.f.) B. L. Robinson),中國大陸稱之為假澤蘭,與小花蔓澤蘭一樣屬於攀緣性的藤蔓植物。原產於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小花蔓澤蘭在很多地區被視為外來雜草,蔣慕琰2001年曾指出小花蔓澤蘭在1950年代後期因發展水土保持覆蓋植物而引入東南亞,隨後擴散至亞洲熱帶地區、大洋洲及澳洲北部,近年則在中國大陸廣東及香港造成嚴重危害;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漁農自然護理署標本室標本紀錄小花蔓澤蘭早在1919年便已在香港出現,1984年中國大陸深圳亦採到標本,台灣則於1990年以前在南部屏東及高雄地區,已有標本採集紀錄。關於它在台灣的入侵過程,亦有人認為係種子夾帶在從美國進口的中古曳引機入境後,再逐漸四處散播蔓延而造成危害。另外同屬還有一種原產於北美洲東部溫帶至亞熱帶的米甘草(M. scandens Willd.),亦是著名的有害雜草,雖未出現於台灣,但三者的植株形態十分近似,不容易區別,值得密切注意。

以上圖文摘自:
http://tsn.taitung.gov.tw/forest/bloom/f03.asp
        萬花之王皂牡丹
      萬花之相的芍藥


  
     牡丹最貴惟春晚 

           芍藥雖繁只夏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