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7 13:47:27旭
他者
他者
很少有人小時候不怕打針的,長大後怕打針的也大有人在,小I一直到大一以前都很怕針,那種尖銳的角度,閃亮的感覺,令人頭暈目眩,比血淋淋的畫面還要令人害怕,每次抽完血,就算只是抽個幾CC,也會噁心,頭暈,甚至有神經性昏厥的經驗。
真要說為什麼,大概是一種想像中的恐懼吧,想像被針扎的那一剎那,以往累積對打針的恐懼大過於真實針扎的恐懼,因為恐懼,不敢正視,所以更加恐懼。
後來念了這一行飯,不碰真是不可能的,剛好去中醫社,那就從自己幫自己針灸開始吧!第一次被針灸也是暈針,還吐了一地!試了幾次,咦!好像也沒那麼可怕嘛!漸漸地,健康檢查也可以直視護士小姐幫自己抽血,觀摩技巧,順便學習怎麼抽血比較不痛。
一步一步,到了見習時,第一次見識到了脊椎穿刺的大針,看學長刺了好幾次都刺不到,不知道是被家屬看不下去恐懼的情緒影響,還是對那十公分長大針的意外想像,小I只記得那一天,冷汗和反胃的感覺,隨著大針沒入病人皮膚而翻攪,想像和躺在病床上病人的重疊,只要一撐不住,真的有可能眼前一黑,倒下去。
因為站在一旁觀摩,所以不由自主把自己和病人重疊了。
到了實習麻醉科的時後,隱約有些擔心會不會在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但很快的,就知道自己是多慮了,大家都可以想像,身在戰場第一線的人,是不容易去把自己和敵人重疊的,因為不會重疊,所以他才下得了手。醫生雖然和戰場上殘酷的殺戮不同,但絕大部分的治療,都會帶來或多或少的痛苦和不適,倘若無法抽離重疊的想像,將自己視為一個他者,很難有任何一個醫生可以冷靜的動完手術或是完成治療。
不是冷酷,而是冷靜。在真正在病人身上執行治療的那一刻,任何同理心與設身處地的著想都遠不如冷靜且俐落的完成工作,減少病人不適的時間。
小I剛開始打脊椎穿刺時,很怕傷到病人,總是慢慢推針慢慢拔,學長姊當頭棒喝:「你這樣病人只會更痛,沒什麼好怕的,推快一點,有就有,沒有就換個方向,打完就直接拔出來。」
在一個一個脊椎麻醉的病人身上,驗證了這個道理,大部分的病人在快速進針快速打到迅速拔針的過程中,多半不會有什麼強烈的不適,真正的不適,多在反覆嘗試又打不到的情況下,肌肉逐漸緊繃,病人越來越緊張,這也就是人家說的,越來越難打。在這種時候,不只病人緊張,施術者也很難不著急起來。
倘若是在病房,病人突然喘起來,急抽動脈血,那種家屬就在床簾外急得半死的模樣,加上病人喘得說話模糊不清,甚至掙扎拒絕,第一針扎下去,沒有?第二針,還是沒有!那可當真是豆大的汗珠自頰旁滴下!這種時候,如果不能成為他者,遠離那可怕焦慮恐懼掙扎的氛圍,冷靜,鎮定的再試一次,那恐怕也是怎麼抽都抽不到的。
他者,不是冷眼旁觀,而是在操縱關鍵性的技術時,有時候抽離情感上的因素,或許可以做得遠比其他時候好,曾經有人問過我:「如果躺在手術台上的是自己的至親,拿刀的手,難道不會顫抖?」
我想,很難不會。
很少有人小時候不怕打針的,長大後怕打針的也大有人在,小I一直到大一以前都很怕針,那種尖銳的角度,閃亮的感覺,令人頭暈目眩,比血淋淋的畫面還要令人害怕,每次抽完血,就算只是抽個幾CC,也會噁心,頭暈,甚至有神經性昏厥的經驗。
真要說為什麼,大概是一種想像中的恐懼吧,想像被針扎的那一剎那,以往累積對打針的恐懼大過於真實針扎的恐懼,因為恐懼,不敢正視,所以更加恐懼。
後來念了這一行飯,不碰真是不可能的,剛好去中醫社,那就從自己幫自己針灸開始吧!第一次被針灸也是暈針,還吐了一地!試了幾次,咦!好像也沒那麼可怕嘛!漸漸地,健康檢查也可以直視護士小姐幫自己抽血,觀摩技巧,順便學習怎麼抽血比較不痛。
一步一步,到了見習時,第一次見識到了脊椎穿刺的大針,看學長刺了好幾次都刺不到,不知道是被家屬看不下去恐懼的情緒影響,還是對那十公分長大針的意外想像,小I只記得那一天,冷汗和反胃的感覺,隨著大針沒入病人皮膚而翻攪,想像和躺在病床上病人的重疊,只要一撐不住,真的有可能眼前一黑,倒下去。
因為站在一旁觀摩,所以不由自主把自己和病人重疊了。
到了實習麻醉科的時後,隱約有些擔心會不會在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但很快的,就知道自己是多慮了,大家都可以想像,身在戰場第一線的人,是不容易去把自己和敵人重疊的,因為不會重疊,所以他才下得了手。醫生雖然和戰場上殘酷的殺戮不同,但絕大部分的治療,都會帶來或多或少的痛苦和不適,倘若無法抽離重疊的想像,將自己視為一個他者,很難有任何一個醫生可以冷靜的動完手術或是完成治療。
不是冷酷,而是冷靜。在真正在病人身上執行治療的那一刻,任何同理心與設身處地的著想都遠不如冷靜且俐落的完成工作,減少病人不適的時間。
小I剛開始打脊椎穿刺時,很怕傷到病人,總是慢慢推針慢慢拔,學長姊當頭棒喝:「你這樣病人只會更痛,沒什麼好怕的,推快一點,有就有,沒有就換個方向,打完就直接拔出來。」
在一個一個脊椎麻醉的病人身上,驗證了這個道理,大部分的病人在快速進針快速打到迅速拔針的過程中,多半不會有什麼強烈的不適,真正的不適,多在反覆嘗試又打不到的情況下,肌肉逐漸緊繃,病人越來越緊張,這也就是人家說的,越來越難打。在這種時候,不只病人緊張,施術者也很難不著急起來。
倘若是在病房,病人突然喘起來,急抽動脈血,那種家屬就在床簾外急得半死的模樣,加上病人喘得說話模糊不清,甚至掙扎拒絕,第一針扎下去,沒有?第二針,還是沒有!那可當真是豆大的汗珠自頰旁滴下!這種時候,如果不能成為他者,遠離那可怕焦慮恐懼掙扎的氛圍,冷靜,鎮定的再試一次,那恐怕也是怎麼抽都抽不到的。
他者,不是冷眼旁觀,而是在操縱關鍵性的技術時,有時候抽離情感上的因素,或許可以做得遠比其他時候好,曾經有人問過我:「如果躺在手術台上的是自己的至親,拿刀的手,難道不會顫抖?」
我想,很難不會。